首页 百科知识 邮亭无人听哀曲

邮亭无人听哀曲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邦彦词一向精工巧作,带有一种典雅富艳的风度。骤雨送寒,无以为寄,只有卧在床上,注意着凉风拂动的竹帘,竹帘上黏连着惊风吹落的蛛网。忽地一下子醒了,不免惊异,原是“邮亭无人处”。邮亭是指驿站,古代建于途中,供过往公人歇宿的地方。陡然指出醒后驿亭,禁不住使人为之一震,在意绪无端之中又加上一种孤寂无依之感。殊不知这种巧妙自然的平伏松弛,正为了达到一种开阖天成的化境。

(明 文徵明 水榭消夏图)

周邦彦《大酺·春雨》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

墙哭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

怎奈何、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

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周邦彦词一向精工巧作,带有一种典雅富艳的风度。他的写景咏物之作,秾丽婉转,曲尽其妙。这首《大酺》题作《春雨》,虽不及其咏柳之《兰陵王》、咏蔷薇之《六丑》等作品著名,然其体物之佳,已至细致入微,并且词中命意、用句、使事等皆突出表现出了作者特有的风格。

词写的是江南暮春雨中庭院的景象,但写法上却依着人的感觉为线索。妙处就在于通过结构章法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情物态。词中有“困眠初熟”一句,可看作是作者感受表现的时间分界线。“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这是在点明时间以及所处环境。暮色已临,喧叫的鸟儿也平息了,骤来的春雨敲打着屋顶。南方的屋子比较高且宽阔,所以在屋里听着雨声分外清亮。“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这三句写屋外景象。旆,本指旗子。这里比喻伸出墙外枝叶浓绿的竹子。惊风吹动着竹梢在相互碰撞,急雨冲刷着竹干上的青霜。“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这是屋壁的情景,自然也与屋外风雨相关。王充《论衡》谓:“天且雨,琴弦缓。”此处“润逼琴丝”即含有琴弦舒缓、曲声散慢之意,暗蕴人心迟迟,寄意无端。骤雨送寒,无以为寄,只有卧在床上,注意着凉风拂动的竹帘,竹帘上黏连着惊风吹落的蛛网。这是一种感觉,是作者心里无端而又无奈之时对外物的一种浮浅而又细约的印象。作者正是带着这种印象进入微梦之中。轻眠中只恍惚觉得檐上雨声迢递,竟忘了是在哪里。忽地一下子醒了,不免惊异,原是“邮亭无人处”。邮亭是指驿站,古代建于途中,供过往公人歇宿的地方。这两句在结构上有种倒逆的意思。前面本来随意描摹,笔触淡淡而行。陡然指出醒后驿亭,禁不住使人为之一震,在意绪无端之中又加上一种孤寂无依之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这才点明了自己的愁原是羁旅离愁,是幽独孤寂。自然,这种愁虽然总让人黯然神伤,但毕竟不是铭心刻骨,所以尽管讲“愁极”也还只是醒时的伤心。“梦轻难记”,一方面是说频频惊醒,未及沉睡,但在写实中却恰巧暴露了这种愁实际上只是无端清愁。

下片紧承题意。“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愁的核心是弃家外宦,因此愁中就要思想归去的事。归意如焚,如今却滞留驿中,想一想雨落不断,途中积水会不会阻碍车行?这里从奇绝的托想之中又回归到原题,既见章法变幻,又见结构之缜密。“怎奈何、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南北朝时作家庾信小字兰成。庾信曾受命出使北朝,为其所羁留,被迫出仕敌国,内心非常痛苦。他的许多诗赋如《拟咏怀》、《哀江南赋》等主要表现了思念故国、自悲身世的情感。卫玠系晋人,以善谈玄理、丰神雅秀而知名,相传他羸弱清瘦,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作者引此两典,是讲自己在外奔走羁留,像是庾信那样,思归心切,触目伤心,愁苦不堪。由于劳顿和内心的困苦,因而憔悴满面,多病瘦弱,如同卫玠一般不堪重负。“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相传后汉时马融,生性喜好音乐,善于鼓琴吹笛,曾经独卧郿县平阳邬中,听到客舍中笛声传出,意甚悲切,因作《长笛赋》。周邦彦用此典,正在说明自己的感情和际遇。作者本与马融一样,精于音律,又正当客寄流落在外,独卧驿舍,偶闻悲笛,自然难禁双泪婆娑。以上凡三典,叠出连用,表面上看仅只是围绕着客寄愁苦的抒发,实际上在意绪中却含有一种不断的递进与由表面的浅泛而直至内中的郁结。兰成悲愁、卫玠羸弱,仅只涉及一种人所共有的普通感受,所以还多少属于表面形式;然马融闻笛而悲,泪落之下作赋寄意,这就仅属于某一类人的特殊现象了,因而这种契合所抵达的正是周邦彦感情世界的核心处,结合前面“伤心目”三字实可看作是众多情事的总归,又一次把感觉世界与现实境况相连接,在情感的扩张与章法的变化中显出结构的一致。“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青芜国,指所处地方杂草丛生,喻其一片荒凉。糁,米粒。此处讲春风春雨落花满地。菽,豆类作物。此处形容荆桃花娇小才生。三句总说驿外景象,既像是为前面触景生情作引申,又像是在顾盼含情之中扩大感触世界的范围。所以这三句看上去似有点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味道。殊不知这种巧妙自然的平伏松弛,正为了达到一种开阖天成的化境。最后“夜游共谁秉烛?”突然排出。何以竟出此奇想?自然因为“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因之夜游作为一种假设,其突兀实在本于自然,同时夜游又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从而使自然的突兀归于最终的渺茫。这一点想落天外而又顺理成章,正是感觉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矛盾相合。其章法也照应着上片的“自怜幽独”,这不能不说是天衣无缝。

这是一首不同于一般的长调。通常的长调创作在前人大多如柳永所作,展开白描,一意铺叙,否则会显得零乱难以驾驭。周邦彦却没有这样。他所侧重的是结构和布局,借助于精工巧作来达到曲折对应,一丝不紊。全篇紧扣题意,使其命脉不断,但在写景状物,抒情之时,又往往佯作宕开,几作逆笔,使作者本来并不见得有多么深沉的情感显得激荡丰富,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