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林下何曾见一人

林下何曾见一人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灵澈自言年岁已老,身心俱闲,自是不受身外之事所扰。“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两句实是一语道破士大夫们清高的归隐把戏。《溪诗话》便有过类似记载“灵澈有‘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世传为口实,凡语有及抽簪,即以此讥之。”灵澈的一句“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扇了众多士大夫的耳光,而某些看似矫情的正能量,或许也在无意中掌了我们的嘴。

林下何曾见一人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唐·灵澈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宋高僧传》有载,“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灵澈声名远播又满腹经纶,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许多都与他交往甚密。刘禹锡在《彻上人文集序》 曾评灵澈言,“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再如刘长卿、吕温、韦丹、卢纶等人,皆与灵澈有诗互赠。其中更不乏世人耳熟能详的诗篇,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吕温的《戏赠灵澈上人》,“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本诗由诗题便可知道是一首和诗。据载“韦丹帅洪州时,灵澈居庐山,丹与为忘形之契,篇什倡和,月居四五,丹寄一诗,寓思归之意,澈荅此诗。” 韦丹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外孙,唐宪宗时期,任洪州刺史,常与隐居在庐山的灵澈吟咏唱和。后以一首《思归》送与灵澈,诗中表达了韦丹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对浮生如云的看破,心中不免起了辞官归隐之意,想要与灵澈上人一道在五老峰前修行度日。其诗云“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而灵澈上人回赠的便是这首《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这两句是在告诉韦丹刺史,灵澈自己的修行与隐居生活。灵澈自言年岁已老,身心俱闲,自是不受身外之事所扰。而他对于生活的所需也非常简单朴素,一身粗布衣、一个草蒲团便可度日,更无所求。但这样安于平淡的修行生活,归根究底是源于首句中的两个字——心闲。

“心闲”二字,世人常说常言,但真要践行,却几乎无人能真正做到。杜牧的《将赴京留赠僧院》诗云,“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玄发尽惊为客换,白头曾见几人闲。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诗作一开篇,便是滚滚红尘永不停歇之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朝朝暮暮的时光,便在这样你追我赶的碌碌生活中流失殆尽。直至玄发转白头,韶华偷换,方才触目惊心。一句“白头曾见几人闲”,更是令人唏嘘不已。莫说年少力壮时,追名逐利,就连白发苍苍之际,也未曾有过几个真正的闲人。匆匆人生,似乎只要一开始,想要停下片刻便艰难异常。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希冀长眠之后,能获得永恒的安宁。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两句实是一语道破士大夫们清高的归隐把戏。灵澈言士大夫们见了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休官好”。人人都说已看破已放下,欲辞官欲归隐。但真正退隐林下的又何曾有过一人?尽道闲人好,两袖清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又人人都做不了这个令人无限向往的闲人。何以如此?还是欠了那两个字——心闲。士大夫于宦海浮沉,苦是自然的,但心有大志、胸怀社稷也是真的。理想破灭之时的失望落寞,总是轻易将人心击碎,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纤尘不染的禅门。但当内心的悲观创痛稍稍抚平之际,儒士与生俱来的使命便又在蠢蠢欲动,又在向他们的心不断招手。终归是放不下,终归是空不了。

《景德传灯录》上记载着一则白居易与道林禅师的公案。

道林禅师,又称鸟窠禅师或鹊巢和尚,据传灯录载,“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后,特往秦望山拜谒鸟窠禅师。见鸟窠禅师果如传言一般,栖止于松树之上,便言:“禅师住处甚危险。”

鸟窠禅师答:“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不解,问:“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白居易复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言:“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禅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这则公案虽在言行善之举,但鸟窠禅师最后的开示,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打小就明白的道理,终其一生或许也不能完全实践。正如休官好、归隐好、放下好,但仍旧白首无闲人一样。理就是这么个理,说破了大天也还是那样。为何现在直白的心灵鸡汤如此遭人反感?翻来覆去全是那一套,同一个调调说来说去自然味同嚼蜡,甚至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心灵鸡汤始终有市场,层出不穷?恐怕也就是人人能说,无人能做的原因。由此,已不需要偶尔翻翻“心灵野鸡汤”来换得几声苦笑,美其名曰补充负能量了。只因那些从来没发生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正能量,本身就是我们的软肋。灵澈的一句“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扇了众多士大夫的耳光,而某些看似矫情的正能量,或许也在无意中掌了我们的嘴。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艰难,却也绝对不会无条件的温柔以待。换言之,尚未践行,便还不配拥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