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因何得名“曾剃头”

曾国藩因何得名“曾剃头”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藩出生书香门第,以文官入仕,死后谥号“文正”。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曾国藩以铁腕手段进行压制。百姓噤若寒蝉,“曾剃头”自此得名,意为杀人像剃头一样。与太平天国军事战争中,曾国藩鼓励劫掠财物,不吝啬给勇敢者封官赏爵,再加上湖南山农大多彪悍好战,湘军留下凶悍的名声,曾国藩“曾剃头”的名声也更加响亮。在湘军的基础上,曾国藩发展出了安徽地区的军队,称之为淮军,淮军首领李鸿章也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曾国藩出生书香门第,以文官入仕,死后谥号“文正”。他学术造诣极深,文风雄伟瑰丽、深宏骏迈。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等多本著作传世。就是这样一名儒生似的人物,为何会与“曾剃头”这样粗野而市井的外号联系上呢?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的浪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由于清朝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在斗鸡走狗之中丧失了当年入关的锐利,太平天国的起义愈演愈烈。清政府为了保住大清江山,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希望地方的武装可以阻止太平天国的浪潮。咸丰三年,曾国藩利用在湖南一带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队伍大多由山农和书生组成,称为湘军。曾国藩虽然以前没有带领军队的经验,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很快便将湘军整合成一支军纪严明、雷厉风行的军队。在太平天国的浩大声势下,湖南的情形并不稳定,不少农民有暴动的倾向。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曾国藩以铁腕手段进行压制。“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据说凡是被抓住审判的,很少能生还的。在长沙建立湘军之初,长沙局势不稳。有卖米的奸商乘机囤积居奇,13个打劫米商的义士将奸商的米发给饥民,受到百姓的感激。后来这13个人被曾国藩抓住,本来按大清律令来讲,只要鞭打几下然后游街就行了,曾国藩却认为这是民乱的初始,毫不手软的把人给杀了。百姓噤若寒蝉,“曾剃头”自此得名,意为杀人像剃头一样。之后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杀人如切菜砍瓜,史载“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与太平天国军事战争中,曾国藩鼓励劫掠财物,不吝啬给勇敢者封官赏爵,再加上湖南山农大多彪悍好战,湘军留下凶悍的名声,曾国藩“曾剃头”的名声也更加响亮。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便吓得不敢哭了。

湘军,也称作湘勇,由曾国藩所创建,是湖南的地方军队。曾国藩以“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为建军标准,严格训练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湘军“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在之后的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在湘军的基础上,曾国藩发展出了安徽地区的军队,称之为淮军,淮军首领李鸿章也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