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篇小说《五陵原》阅读札记

长篇小说《五陵原》阅读札记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冯萌献先生46万字的长篇小说《五陵原》读后,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并在电话之前给他写了一首诗寄了过去。诗歌是乘兴而为,标题是《读“五陵原”并致萌献先生》:“传奇并非从天降,庄稼原本土里长。人情人性真难得,乡风乡韵醇自香。不弄天书说神鬼,白发耕夫垦大荒。槐里瞽叟应改口,羞说蔡郎说冯郎。”我的诗借用其典,却反用其意,是说具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五陵原》的故事,也会让冯萌献先生名声大噪。

长篇小说《五陵原》阅读札记

梁澄清

我是春节在医院看完了这部小说,也就用每天的记账结算单写下了一些零星的感想。

冯萌献先生46万字的长篇小说《五陵原》读后,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并在电话之前给他写了一首诗寄了过去。诗歌是乘兴而为,标题是《读“五陵原”并致萌献先生》:“传奇并非从天降,庄稼原本土里长。人情人性真难得,乡风乡韵醇自香。不弄天书说神鬼,白发耕夫垦大荒。槐里瞽叟应改口,羞说蔡郎说冯郎。”最后两句是取宋代陆游诗句:“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中的典故是说汉代蔡邕生前背亲弃妻,已成后来盲人说唱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民间传唱。咱们咸阳的戏剧作者邓春松先生也曾根据元人高则成旧作《赵五娘吃糠》重新结构的《丹青泪》也说的同一故事,可见在民间的流传十分广泛。我的诗借用其典,却反用其意,是说具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五陵原》的故事,也会让冯萌献先生名声大噪。因为他看似荒诞却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写作道路,他鄙视那种不择手段的个人炒作、以十年磨一剑努力深入生活的严肃创作态度,他不急不躁、白发赤子、老当益壮的事业心,他蕴藉深厚的人生经验和综合学识修养等等,不但令人肃然起敬,而且终成正果。说明公平自有天道,公论自在人心。这一切都为浮躁的文坛正本清源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正面例证。

从题材和故事看,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说它具有传奇色彩,是因为它的主要故事“核”即“阉割”情节,具有独特的传奇魅力,而且这样独特的题材本身就隐藏了丰富的故事基因,可以促进想象,铺展情节。但是认真地去看曲曲折折的故事和人物,却完全是现实主义的笔法叙述与描写。因为它并不故意追求铺陈、渲染其虚幻性、浪漫性色彩,而是在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写现实、写生活、写人物,写情与理,而且合情合理。无论故事发展的逻辑,人物性格心理行为,都让我们体验到反映现实和生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对人物故事的宏观驾驭能力。事实上,这个以传奇引起我们阅读兴趣的作品,最终打动我们、吸引我们的并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它实实在在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这些人物,有我们应为之心生敬仰者如尚子廉、尚大清,有我们应为之惋惜者如尚白菊、尚德九,还有同样让我们会心生感动者如他们的孩子们。正是这些真实可信,如在身边的人物,他们的性格、语言、行为甚至彼此间的冲突,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真实。尽管他们的故事可以由作者去虚构,但他们的生命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积累以及自如应用,竟然有那么多的小人物皆活灵活现。

本质上,这又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故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其实都是悲剧式的人物。作为党总书记的尚大清,没有得到自己的心上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一生,虽寿终正寝在梦里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完成相爱的心愿,但他的一生却是压抑的,是二重性格的人格。另一个人物村长尚德九,表面看他是一个十分能干的站在人前的人,是一个干什么都能喝得起风的厉害干练的角色,但他的内心亦是矛盾的,甚至是惊恐不安的。他看似气壮如牛,或伪装平静安详,其实是一个精神上的稻草人,亦是二重人格。

他们的二重人格,表面看是因为“阉割”事件引起,其实原因很早很深,是心理深处的传承基因——即人性的虚伪性——为了要保住面子。他们要保的,不只是个人的面子,还要保老书记赵秀芝的面子——保尚贤村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的面子——而根子更是保老祖宗风水宝地的阴德的面子。由此,他们共同以不同的角色和方式企图维护一个虚伪的现实,在表面风光正经的背后,个人的精神和心理却承担共同的不幸——成为虚伪的悲剧式的人物。这不仅触及到了几十年来、甚或当下依然存在的社会现实,更触及到了我们文化传承中的某些虚伪性,是一个关于民族心理深处的话题。

这个小说故事还触及到另外一个深层的关于人性的话题,不能不予以探讨。作为每一个生活中的人,其实我们的生命中包含了许多元素,但归根到底应是两点: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元素,一个是人的生物性元素。人没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文明性的一种证明。但是,当人的自然生命被一种错误的或极端的观念所扭曲,人就会出现异化。比如,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人的自然性的本能,把人变成完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非人”,这是不能接受的。人的社会性应以文明为标准,也就是“真善美”吧,而人的生物性元素是人的生命本能。我们承认人的生物性存在的合理,却并不承认一切生物性的合法,这就要把握一个文明的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违反了文明、道德原则,就是野蛮、非人性,属于原始生物性了,那不应是人的追求。

这个作品触及了这一古老而敏感的命题——人性。尚德九两次强暴女性,虽然也具有生物性的合理性,但却触及了道德底线,就为文明社会所不能允许。出于社会性的惩罚,第一次,尚大清用拳头教训了他。第二次,谢宏仁甚至一气之下阉割其男根。但是此后,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却依然能保持工作关系和社会行为原则。同样,当尚德九最后知道女儿尚蓉竟然是尚大清的精血产物,他也一反常态,出拳打了尚大清。这一切皆符合社会伦理乃人之常情。由此,可以发现,每一个人生命的复杂性。你既是社会的人,你又是生物的人。道德底线、文明尺度考验着每一个人。超越了,破坏了,便由人性变为非人性,就是野蛮,就会受到必然的惩罚。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如宗教一样,最终要触及人的灵魂,这是人的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作品的矛盾、冲突,最后所归纳出的理性虽然也具有惩戒的意义,但这个作品更多的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劝化的向善的倾向。比如,矛盾的始作俑者尚德九,惹出这么多麻烦,作者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没有归宿的归宿——让他失踪了,这可以使读者生发更多的余波难静的想象。此后,又安排谢宏仁主动担负寻觅的责任,也给他的生命留下了反思、向善的空间——因为它的那致命的一刀,毕竟亦显得残忍!

这个作品还有几个带有理想化的善的安排,比如,关于尚子廉(狼剩饭)的几个情节。第一个是找一个“女人”,让他能享受一下人生,这虽属荒唐事却能顺应人性人心,但未曾想到的结果却进一步塑造了一个真正的民间圣贤形象。接着,给他抱养了一个被人抛弃的女儿,让他的生命、精神有最后的寄托,更是符合人性及道德,显得既善且美。还有一处出人意料的地方,让尚蓉最终能跨越现实,验明正身,大声地哭爹喊娘,实际上是为完成对尚大清不幸人生的灵魂安抚(慰),亦是人性人心所向,十分令人感动。听说不少读者读到这里都是热泪盈眶,亦是被一种善与爱深深打动,产生共鸣,也是生发的人爱之情。

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一切故事人物应把握四个字:“合情合理”,两者不能缺一。两者兼顾了,就会产生“真善美”的效果,否则,光靠其他外在的东西是绝对难以动人的。至于这部小说,应该还有可以尽善尽美处,仅靠一次粗疏的浏览是不可能完全领会和感知的。仅此而已,愿与萌献老兄共勉。

2010年元月25日

(原载《渭水》2011年总三十四期等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