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威廉·布莱克于1757年11月28日出身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布莱克把他的诗和插图刻在铜版上自己出版,铜版上优美的诗和精致的画取得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布莱克的其他作品与《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风格有所不同。布莱克把人世艰苦等描写得酣畅淋漓,并表达出了奋进的理想。布莱克给诗坛带来的这股清新、奇特的诗风对以后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William Blake,1757—1827)

作者及作品简介

威廉·布莱克于1757年11月28日出身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他自小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是个天才的铜版雕刻艺术家和诗人,他的画常常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他曾为但丁的《神曲》、杨格的《夜思》、格雷的诗歌和《圣经》等作过插图。他的诗明快别致,不落俗套。布莱克把他的诗和插图刻在铜版上自己出版,铜版上优美的诗和精致的画取得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不幸的是他许多出色的诗作得不到同时代人的理解和认可,其艺术天才也得不到皇家艺术学院的承认。最后他在穷困中默默无闻地死去,死后墓上无碑,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后,人们才为他竖立了墓碑。

布莱克的诗作有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及其他一些讴歌革命、颂扬人生、追求理想的无韵长诗,如《亚美利加》《洛斯之歌》和《米尔顿》等。《天真之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博爱、仁慈、怜悯和快乐的世界。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世界,用空想欢乐主义来理解社会。鲜明有力的诗句中处处渗透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孩子般的率直而欣悦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在《经验之歌》创作与刻印期间,诗人的思想受到法国革命的巨大冲击,他对革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那时的英国由于连年对法国用兵,民穷财尽,诗人清楚地理解英国人民的苦难,他不再“天真”,已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经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可怖而阴暗的伦敦街巷、教堂与学校,目睹政府与教会毒害与摧残青少年的情景。人民的贫困生活,不幸遭遇与愁苦心绪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描述。

布莱克的其他作品与《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风格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他放弃了惯用的格律而采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在内容上,他以歌颂人性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专制以及追求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主。如《耶路撒冷》(Jerusalem,1804—1818)一诗长达四千多行,主要讲了人的堕落与重生。布莱克把人世艰苦等描写得酣畅淋漓,并表达出了奋进的理想。但是这些诗往往充满意象,象征主义色彩浓厚,诗句晦涩难懂。

布莱克的作品歌唱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人类的仁慈和社会的博爱,同时还抨击封建专制,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的遭遇,颂扬革命运动。内容上独树一帜,不落窠臼,诗中的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赋予诗歌极强的生命力;艺术上他更是打破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他强调本能、感情、想象力,以清新奔放的无韵体诗抒发理想。布莱克给诗坛带来的这股清新、奇特的诗风对以后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