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评价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评价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是判断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制订保乳手术计划的依据。由于动态增强MRI、DWI以及MRS可以对肿瘤的形态学及功能代谢改变两方面进行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应用MR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表明对化疗反应性评价与病理组织学评价的总体一致性较高,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与组织学病变范围最为接近,优于临床触诊、X线和超声检查,MRI现已成为监测局部晚期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手段之一。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全身性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范围扩展至肿瘤较大的乳腺癌,降低乳腺癌的分期,增加临床保乳手术治疗的机会。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及淋巴结体积,使原发肿瘤及淋巴结降期,提高保乳率;另外可在体评价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及时更改对肿瘤不敏感的药物,使患者及临床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术前和术后化疗方案。由于具有上述优势,近几年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是判断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制订保乳手术计划的依据。病理学评价是客观反映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金标准,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提示明显的预后改善,组织学显著反应提示肿瘤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但是,病理学评价存在时间滞后性。目前临床评价化疗疗效传统方法有触诊、X线和超声检查,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对肿瘤的形态学及大小变化判断疗效,肿瘤单纯形态学大小改变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如化疗后残余病变与纤维化的鉴别、微小残余病变的检出方面存在明显的限制,有些肿瘤体积虽无变化但肿瘤细胞活性已减弱或丧失,因此,术前对残余病变病理学反应状态的准确评估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动态增强MRI、DWI以及MRS可以对肿瘤的形态学及功能代谢改变两方面进行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应用MR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表明对化疗反应性评价与病理组织学评价的总体一致性较高,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与组织学病变范围最为接近,优于临床触诊、X线和超声检查,MRI现已成为监测局部晚期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手段之一。

由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血流显著降低,其强化模式发生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如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效,一方面形态学上可表现为肿瘤体积的缩小;另一方面,肿瘤强化程度减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发生变化,由流出型或平台型转变为持续型(图6-3-2)。

有学者通过动态增强MRI定量分析的三个参数对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进行早期评估,即肿瘤大小、其结果表明,进行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以后,MRI检出的肿瘤大小有所变化预示疗效良好,其预测准确性要高于但是,对于靶向的、非细胞毒性的药物而言,等参数可能更好地预测疗效,尤其是抗血管药物。有研究发现,某些乳腺肿瘤在化疗过程中大小无明显变化,仅表现为时间强度曲线和定量参数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否预示疗效良好,仍需进一步探讨(图6-3-3)。

图6-3-2 左乳内上方乳腺癌

注:A、B、C、D分别为化疗前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后1min、8min和VR图,显示左乳内上方不规则肿物影,边缘毛糙,动态增强后肿块呈明显强化,且以边缘强化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E、F、G、H分别为化疗3个疗程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后1min、8min和VR图,显示相当于原病变区肿物已不明显,未见异常强化表现

图6-3-3 右乳腺侵袭性导管癌

注:A.轴位T1增强示右乳腺侵袭性导管癌(白箭头);B、C.为治疗前时间-强度曲线和Ktrans 直方图;D、E为化疗2周后时间-强度曲线和Ktrans直方图;F、G为化疗6个月后时间-强度曲线和Ktrans 直方图。化疗过程中肿瘤大小未发生改变,但时间-强度曲线和Ktrans均有明显变化
[引自: Moon M,Cornfeld D, Weinreb J.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Breast MR Imaging.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 2009, 17(2): 351-3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