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思路与方法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晰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和总结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了当前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实践与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研究,我们从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要素、区域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以及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发展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思路与方法_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

在明晰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和总结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了当前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实践与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当前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发展实际,我们提出本文研究重点与思路,并重点就研究方法与工具进行梳理。

一、明确研究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和表现越来越突出,文艺表演团体行业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也越来越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2013年6月,文化部联合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办、发改委、财政部、人保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9部委下发枟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枠。以如此高规格、多部门联合制定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深化改革发展,标志着在“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转制院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78]。之所以说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是因为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已经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79]迈出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关键一步,后面则需要更加注重落实相关政策,提升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同样,2014年8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枟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枠,这也是在国家部委层面上首次专题发文,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相关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为广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指导作用,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转型发展。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新阶段,如何推动文艺表演团体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也是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的根本目的。随着大部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变为市场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我国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创新演艺业态、实现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为提升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首要任务是明确下一阶段改革发展重点:

1.持续深化改革发展模式研究

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路径研究和探索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管部门、业界和学界研究与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从“承包制”、“双轨制”、“多轨并存”到“试点转企改制”、“全面推进转企改制”的探索和演进,理论和实践每前进一步都凝聚了各方的智慧与力量。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以“转企改制”为主的发展路径已经基本实现,阶段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结合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持续深化和完善改革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

2.明确提升竞争力作为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演艺业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大部分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底子薄、包袱重、经费自给率低、赢利能力弱,转制后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绝大部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规模小、收入低、人才缺乏,严重制约行业竞争力提升。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尽快提高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演出市场将是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3.厘清改革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政府、文艺表演团体以及演出市场关系的解构和重建,其中的关键要素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及演出市场之间关系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对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民间戏剧组织也以多种组织方式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发展形态打破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构建了丰富多元的新型业态,这成为重新审视和探索各种发展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也为政府管理模式转变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二、拓宽研究思路

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为深化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和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不仅需要明确发展重点,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为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壮大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1.系统总结分析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明确改革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表明体制改革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改革路径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需要持续推动改革深化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很重要一点是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是全面、科学评估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目前发展现状分析,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在改革模式上主要是由政府推动,[80]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政策力量自上而下加以推动,这其中包含了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评估政策的主体内容,探究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辨析政策背后各方制衡力量的发展,从而明确未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2.全面调研当前我国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估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水平

当前,国家对演艺业发展的定位是“极具再开发能力和产品衍生潜力的核心文化产业,演艺企业和演艺市场的发展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作用”。[81]这是国家对演艺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目标,要实现这一功能定位,必须要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摸清当前我国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估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水平,并对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3.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成熟的理论模型,系统评估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水平

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对演艺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非常精确地建立评估体系也存在现实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涉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双重属性,在构建评估体系时必须从文化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加以考虑,这就需要全面调研、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并充分借鉴经济学、管理学领域成熟理论模型。对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研究,我们从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要素、区域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以及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发展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三、创新研究理论和方法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是贴近当下演艺业发展实际的应用性研究,既具有理论探索的前瞻性,更具有当下操作的实践性,备受文化主管部门、演艺界及学术研究领域的关注。在开展此项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入当下理论界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确保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1.多角度借鉴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

在开展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调研过程中,注重从个别到一般,既把研究放置于横向历史发展视野,又把研究同当下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现状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到资料分析同实地调研充分结合,特别是注重实地调研,从而全面分析研究我国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新逻辑。

2.引入量化研究方法

借鉴当代计量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在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发展涉及的相关政策研究中引入量化研究思维,从而推进政策体系的优化,更好地推动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的发展。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量化研究中,李思屈教授做出了全新的探索,他认为实现量化研究是产业政策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制定产业政策优化方案的基础条件,[82]要实现量化研究的目标,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政策要素的提取和量化指标的制定,具备口径统一的完整统计资料,建立科学的政策研究指标体系模型。在对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发展相关政策研究中,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研究理论和模型

从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商业性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艺术创作、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当中,市场经济法则已经成为艺术产品交易的主要衡量准则之一。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文艺表演团体在运营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这也是我们借鉴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理论的实践基础。当然,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组成部分,这一微观行业的发展受到各个领域改革的影响。研究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要素发展,特别需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分析相关各方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在研究中我们充分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竞争力要素研究的成熟理论,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竞争力理论等,利用钻石模型理论等分析工具,系统分析影响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各要素:政府、发展机遇、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对策方案。

【注释】

[1]刘利平.吴敬琏前瞻十八届三中全会:体制改革已到关口.凤凰财经,2013-09-14.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914/10685991_0.shtm l.

[2]胡惠林.论文化体制改革.开发研究,2005(4):1-7.

[3]文化部.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步伐.求是,2011(20):27-29.

[4]蔡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创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经验总结交流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文化报,2012-10-30.

[5]徐硙,刘奕湛.谱写雄浑的改革交响曲——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综述.新华网,2012-09-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13/c_123713571.htm.

[6]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92-193.

[7]朱国芳.江苏民营戏曲剧团当前发展的现实问题.艺术百家,2011(1):45-50.

[8]中宣部,文化部,等.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文化报,2013-06-14.

[9]李珊珊.蔡武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体制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文化报,2012-08-15.

[10]黄维,欧阳坚: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不是卸包袱,四措施推进改革.人民网,2011-02-28.http://new s.cntv.cn/20110228/114440.shtm l.

[11]徐世丕.从艺术表演团体的历史沿革看演艺行业的性质、功能及其他.中国文化报,2004-04-10.

[12]文化部财务司.近几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分析.2011-08-23.http://www.ccnt.gov.cn/sjzz/jhcw s/cw sw htj/201108/t20110823_129908.htm l.

[13]傅才武,陈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52.

[14]王相华.我国文艺院团改革评估与展望.理论界,2012(5):135-138.

[15]孙滨,寿山根.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2.

[16]欧阳坚.深化院团改革振兴演艺产业.光明日报,2009-06-29.

[17]傅才武.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61-68.

[18]大连市艺术研究所枟艺术体制与管理枠课题组.论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与体制改革.上海艺术家,2001(3):6-12.

[19]傅谨.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隐忧与解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8-81.

[20]周巍峙.艺术表演团体不改革就没有希望——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答本刊记者问.瞭望周刊,1984(3):19-21.

[21]大连市艺术研究所枟艺术体制与管理枠课题组.论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与体制改革.上海艺术家,2001(3):6-12.

[22]陈向红.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模式与出路.粤海风,1999(1):46-49.

[23]肖伟池,李立海.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初探.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83-87.

[24]宋丹娜.改什么,怎么改?——关于湖北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思考.戏剧之家,2000(1):23-25.

[25]傅谨.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路径.福建艺术,2010(3):7-14.

[26]欧阳坚.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为繁荣演艺产业奠定体制基础.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1):34-37.

[27]傅才武,陈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94.

[28]谢大京,一丁.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57.

[29]傅才武.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分期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4(3):83-87.

[30]杨雄.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历程及展望.中国文化报,2003-06-17.

[31]陈冬.关于北京市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的思考.前线,2007(4):39-41.

[32]唐健春.四川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转型.四川戏剧,2012(1):12-15.

[33]谭振峰.广西国有演艺产业体制改革的路径设计与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07(3):138-142.

[34]毕绪龙.我国民营演艺产业政策评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4-47.

[35]范淑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1):282.

[36]罗曼丽.国内大型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00-202.

[37]韩建鸥.金海岸连锁演艺模式初探.杭州通讯月刊,2009(6):66-67.

[38]岳燕祥,张辉.试论北京旅游演艺的产业化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11(3):26-29.

[39]彭健.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现代传播,2009(5):94-97.

[40]孙秋霞.中国演出市场发展与展望.演艺科技,2007(4):17-19.

[41]孙令娴.上海演艺产业投资分析及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42]黄忆南.艺术表演团体核心竞争力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43]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5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44]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45]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2):9-16.

[4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香港创意指数中期报告,2005-11.

[47]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3.

[48]王岚,赵国杰.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天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17.

[49]蓝庆新,郑学党,韩晶.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及提升策略——基于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财贸经济,2012(8):80-87.

[50]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经济管理,2002(22):4-12.

[51]⑧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52]金碚,李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综合竞争力,2009(1):4-9.

[53]金碚,李钢.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综合竞争力,2009(1):4-9.

[54]张晓文,于武,胡运权.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企业经营,2003(1):32-37.

[55]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软科学,2002(3):63-66.

[56]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7]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8]菲利普·科特勒,乔安妮·雪芙.票房营销.陈庆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9]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60]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1]方世忠.新视界——国际演艺业文化运营研究报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62]谢大京,一丁.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3-40.

[63]沈亮.企业和机构——美国非营利职业剧团兴起的启示.戏剧文学,2012(6):111-118.

[64]欧阳坚,于平,雷喜宁.文化部组团赴日考察演艺产业报告.艺术百家,2010(1):1-6.

[65]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1-251.

[66]陈庚.国外经验与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基本策略.学习与实践,2011(10):121-127.

[67]方世忠.新视界——国际演艺业文化运营研究报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207.

[68]菲利普·科特勒,乔安妮·雪芙.票房营销.陈庆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70]高书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经贸版),2009(3):5-13.

[71]祁述裕.中国和欧盟国家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57-62.

[72]傅才武,陈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型.江汉论坛,2009(6):112-118.

[73]范恒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4]黄恒学,等.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75]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指导.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76]陆学艺,顾秀林.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7]崔建民.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8]周玮.以完善的政策体系促进转制院团科学发展——访文化部部长蔡武.新华网,2 0 1 3-0 6-1 3.h t-tp://new s.xinhuanet.com/yzyd/culture/20130614/c_116143226.htm.

[79]周玮.以完善的政策体系促进转制院团科学发展——访文化部部长蔡武.新华网,2 0 1 3-0 6-1 3.h t-t p://n e w s.x i n h u a n e t.c o m/y z y d/c u l t u r e/2 0 1 3 0 6 1 4/c_1 1 6 1 4 3 2 2 6.h t m.

[80]王晨,李向民.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动因和对策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50-56.

[81]文化部,等.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文化报,2013-06-14.

[82]李思屈,等.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