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仲景的事迹,有一段历史记载。这段记载讲的是张仲景为汉桓帝诊病的事情。所以,这段文字的记载仍有待商榷,有可能是民间出于对仲景的敬仰之情,演化而成的美丽传说。等到仲景再次见到他时,仍问他有否依他的嘱咐服用汤药,王仲宣便谎说已经服下了汤药。后来南阳百姓听取了冯应鳌的建议,再次重修了张仲景墓祠,这就是张仲景墓祠的传说。仲景的仁心仁术,深受长沙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一)一剂治愈汉桓帝

关于仲景的事迹,有一段历史记载。《神仙通鉴》记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玑(即:机,张仲景名)调治。病经十七日,玑诊视曰:正伤寒也。拟投一剂,品味辄以两计,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凉。留玑为侍中,玑见朝政日非,叹曰: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这段记载讲的是张仲景为汉桓帝诊病的事情。汉桓帝时期,任用奸臣,政治昏庸,民不聊生,仲景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他诊断桓帝得了伤寒,就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而且只开了一剂方药,药量较大,便治好了汉桓帝的病。但是仲景深感时世混乱,就没有接受汉桓帝的邀请,拒官不做,反而要为黎民百姓治病。

仔细想想,如果张仲景真的医术高超,且又为皇帝所器重,那么在史书中当有详尽的记载。但是,《后汉书》与《三国志》均无传,且其著作《伤寒论》也是散落民间,显然与当代皇帝对仲景的重视不相符合。所以,这段文字的记载仍有待商榷,有可能是民间出于对仲景的敬仰之情,演化而成的美丽传说。

(二)预测廿载眉毛落

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仲景遇到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他通过中医的望诊方法发现王仲宣身体有病,就对他说,“你生病了,应该服药治疗,否则20年后你会眉毛脱落,到时候再治疗就来不及了!我现在处方五石汤给你,你千万要记得按时服药!”

当时王仲宣只有21岁,自我感觉身强体健,并没有什么疾病,就没有把仲景的话放在心上,只是礼貌性地接过草药,并未服用。等到仲景再次见到他时,仍问他有否依他的嘱咐服用汤药,王仲宣便谎说已经服下了汤药。但是,仲景通过望诊可以见微知著,他知道王仲宣根本就没有服药,后来两人便没有再遇见。20年后,当王仲宣几乎忘记此事时,他的眉毛开始脱落,后来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我们无从考证王仲宣身患何疾,也不知仲景用了什么方法推测出其20年后的疾病转归,但仲景诊疗疾病技术的高超,可见一斑。

(三)梦中治病求修墓

清康熙年间医家徐忠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论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张仲景灵异记”云:“兰阳诸生冯应鳌,崇祯戊辰初夏,病寒热几殆,夜梦神人金冠黄衣,以手抚其体,百节通畅。问之,曰,我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也,今活子,我有憾事,盍为我释之?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岁久湮没,将穿井于其上,封之唯子。觉而病良愈……”

这个记载显然带有神话色彩,说的是清朝崇祯年间有一个叫冯应鳌的读书人,得了病,又是发热,又是恶寒,很难受。夜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神人,头戴着金色的帽子,身着黄衣,缓缓地走到他床旁,并用手抚摸他的身体,他随即觉得周身通畅,好似浑身的经脉肢节都被打通了。冯应鳌就好奇地问,“请问您是谁呀?经您一摸我舒服多了。”那个人回答他说,“我是汉代南阳人,长沙太守张仲景。我今天治好你的病,是有事相求的。因为我还有一件遗憾的事情没有完成,想请你帮我做。”冯应鳌自然不知何事,就向张仲景询问。张仲景对他说,“你到南阳城后,在其东四里会看到一座祠堂,在祠堂后七十七步有一块墓碑,那就是我的墓。可是因为年久失修,没人注意,现在已经被人封了,并且在上面凿了井,希望你帮我重新修葺墓碑。”说完这位仙人就不见了,冯应鳌醒后发现病真的好了。

为了验证这件事情,冯应鳌还专程到了南阳,在南阳城东四里发现了一座庙—三皇庙。在三皇庙旁,他看见了古代名医张仲景的画像,并且与梦境中的仙人一模一样,再往后约七十七步,果然看见一口废弃了的古井。四年以后,当地人果然在井里挖掘出一块墓碑,上面刻有晋代书体—“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南阳百姓听取了冯应鳌的建议,再次重修了张仲景墓祠,这就是张仲景墓祠的传说。

(四)切脉巧遇山中猿

下面这个故事是宋代虞汝明在《古琴疏》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是否属实业已无从考证,不过从侧面反映了张仲景医术被民间的认可。

一次,张仲景到桐柏山(河南省桐柏县)采药,在山中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向张仲景求诊,说是生了疾病。张仲景就给他把脉,观完了脉象,张仲景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的手腕怎么有兽脉呀?”这个人非常佩服张仲景的医术,所以他如实相告,“没错,因为我是山中的老猿。”仲景听后,并没有慌张,他点了点头,从药箧中拿出了一粒丸药,交给老猿,说:“你服用了我的药物,你的病就会好!”老猿辞别了仲景,服下药后病真的好了。为了表达它的感激之情,老猿第二天扛着一块巨木前去拜谢仲景。老猿对张仲景说,“为了报答你治好我的病,我将这块晚年桐木送给你做礼物。”张仲景致谢后,便将这块巨大的木头锯成了两只古琴,分别取名为“古猿”和“万年”。

(五)娇耳汤治烂耳朵

仲景生活的年代,瘟疫流行,战乱频仍,黎民百姓非死于病,即死于兵。面对众多的患者,仲景不可能一一诊治,于是乎他根据当时疾病的特点,找出共性,拟出方药,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凡是受疾病困扰的百姓,都排队到锅前领一碗药汤,喝后药到病除,完好如初。仲景的仁心仁术,深受长沙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后来,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时值隆冬,当他行至家乡白岸河边,发现很多穷苦百姓不耐饥寒,把耳朵都冻烂了。仲景心里很难受,于是他就在家乡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患者提供“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穷苦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百姓服后,即觉周身暖和,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百姓的烂耳朵就好了。

百姓们在欢欢喜喜庆祝新年的时候,没有忘记解除他们病痛的恩人张仲景,就仿照“娇耳”的做法,制作成“饺子”,并且每年冬至、新年都要进食,这就是北方传统主食饺子的由来,也是疾苦百姓为纪念仲景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过年吃饺子依然是我国北方地区全家团圆时不可缺少的家庭项目之一,当人们享受着饺子美味的同时,是否又曾想到那个1800多年前用仁心仁术拯救黎民百姓疾苦的医圣张仲景呢?

(六)杂粮方解心中结

同在南阳,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叫做沈槐,他70多岁仍无子嗣,因无法将医术传承后人,终日郁郁寡欢,慢慢就愁出了病,而且越来越重。仲景得知此事后,给他开了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服用后病就好了。”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好笑,不但没有服用,相反还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方取笑张仲景。后来他的病不知不觉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仲景是用安抚情志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

心病还需心药医!仲景又再次去拜访沈槐,并且耐心地开导他:“您的医术不会失传的,虽然您无儿女,但是普天下的郎中都是您的儿女,您可以把医术传给大家,为百姓造福,又何愁后继无人呢?”沈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给了仲景和其他的医生。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很多中医由于门户、流派之见,往往将宝贵的经验以家传形式传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医术失传的情况。仲景认为精湛的医术应该与普天下的医生同享,包括他写《伤寒杂病论》,都是希望后世医家能够读懂并熟练应用。他甚至不吝啬地把急危重症的治疗与预后判断分享予同道,以助更多的垂危患者得到救治。面对一些病入膏肓的患者时,仲景也常常有束手无策之感。少阴证终末期的患者出现残阳欲脱、纯阴无阳等表现时,即使神仙在世,亦难起死回生,当视为“死证”。他遂把这些患者的症状表现、疾病特点都认真地记录在案。而对于一些危急重症的患者,仲景往往努力尝试拯救。比如对于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的患者,判断其是否还有救回的希望,仲景会令其喝一口麦片汤。如果患者服后没有发热,证明其胃气还在,还有生还的希望;如果服后便发热,说明其阳气暴脱,已无可能救活了。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仲景无数次从濒死患者床旁寻找得出的共性规律,后世医家得来全不费工夫,在临床上对于死证的判断,屡试不爽。仲景宽阔的胸怀,给后世那些故步自封、不愿与人交流的医生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