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学对贫血的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对贫血的病因病机分析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误用辛香燥热,就可直接耗血伤津;妄投苦寒金石,则可败胃伤脾,使血之生化乏源,二者均可为之血虚。其侵入人体,因体质的不同,邪毒轻重的程度与数量的不同,其发病可有急慢之分。血虚病初血供不足,阴液受损兼及气分多伤及心脾二脏,可表现气阴两虚、津亏血少之证候;病久气随血耗,精不化血,血亏之极伤及心肝脾肾,最后表现为阴阳两虚,精亏血虚难复,以致血枯阴伤,阴损及阳,精血生化无权的危重证。

(1)病因

①六淫外袭:六淫之邪均可引起本病。外感寒邪,凝滞血脉或感受温热毒邪,热盛煎熬津液,使血液凝滞,影响脏腑化生气血功能;风热袭肺,延误失治,肺津干涸,母病及子,肾精亏耗,导致本病;湿热内蕴,困阻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血不充,或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血败而致血虚;湿性黏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热邪不去,久则伤阴,肝肾俱虚,精血耗竭,引发本病。

②药毒损伤:药毒损伤导致虚劳血虚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药毒直接耗伤气血而致血虚,二是药毒损伤有关的脏腑,引起血之化源不足而间接导致血虚。例如误用辛香燥热,就可直接耗血伤津;妄投苦寒金石,则可败胃伤脾,使血之生化乏源,二者均可为之血虚。

③情志因素:心为主血之脏,肝为藏血之器,脾为生血之源,肾主骨生髓,不良的情志活动,可致心肝脾肾等脏腑受损,血必因之而受累,而为血虚。如暴怒伤肝,肝不藏血,引起出血,可致气血亏虚;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生血无源;惊恐伤肾,肾不主骨生髓,则精血不足,均可引起虚劳血虚。

④饮食不节:血的生成全赖脾的健运和胃的受纳腐熟。饮食不节或饮酒无度,嗜食辛辣、饥饱无常、偏食挑食均可损伤脾胃,脾虚失运,胃纳失司,生血无源,或脾虚不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为虚劳血虚。

⑤禀赋不足:父母体虚,遗传缺陷,胎中失养,孕育不足及生后喂养不当,营养不良等导致先天不足,精气不充,脏腑虚衰,生机不旺,生血不足,身形不健而成虚劳血虚。

⑥久病不复:大病久病,失于调理,邪气过盛,脏气损伤,影响气血化生,或邪气久留,耗血伤精,久病入络,瘀血内结,新血不生,逐渐成为虚劳血虚。

(2)病机

①病位:血虚、虚劳与五脏均有密切关系,但与脾、肾、肝的关系更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藏血之所。血资生在脾,增殖有赖于肝、肾。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保养,它病迁延,则肾亏髓减,精血不生,形成虚劳;脾虚失运,化源不足,气血交亏,脾虚不能统血,肝虚不能藏血,血溢脉外,也可引起虚劳血虚。

②病性:血虚、虚劳统属虚证,若正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或兼杂五志之邪,则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

③病势:血虚、虚劳急性起病者,病势多凶险,若不及时治疗,邪毒由表及里,侵及骨髓,热毒之邪充斥内外,卫气营血同病,耗血动血伤正,正气受损,邪无所制,使病情日益深重,甚则危及生命。慢性起病者,则病势缠绵,治疗可根据辨证缓缓图之,或中西药并用,则效果良好,但也有因治疗不当或病情反复由慢性转为重症者,故需密切注意疾病之变端。

④病机转化:虚劳血虚的形成,是由虚致血损,或由实致血亏逐渐发展而成,究其原因有化源不足血无以生;血失过多,消耗过甚等方面。血虚病久者均可致虚劳,血液生化不足,禀赋虚弱,形气不足,脏腑不荣,生机不旺之人,血液丢失或消耗过度耗伤了气血,久病使气血难以恢复,复加医源药物、邪毒内侵所致(邪毒指理化因素与生物因素)。其侵入人体,因体质的不同,邪毒轻重的程度与数量的不同,其发病可有急慢之分。血虚病初血供不足,阴液受损兼及气分多伤及心脾二脏,可表现气阴两虚、津亏血少之证候;病久气随血耗,精不化血,血亏之极伤及心肝脾肾,最后表现为阴阳两虚,精亏血虚难复,以致血枯阴伤,阴损及阳,精血生化无权的危重证。虚劳起病即累及脾肾,表现为“脾肾阴虚”、“脾肾阳虚”,若未得到及时调摄,多发展为“阴阳两虚”,甚至阴阳离绝,预后不良。血虚、虚劳可互相转化,血虚起病未得到及时调摄可转化为虚劳,虚劳治疗及时、得法,也可转变为病情相对较轻的血虚病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