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下颌髁骨突出怎么锻炼

下颌髁骨突出怎么锻炼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用于修复体制作外,架还被应用于教学, 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造和运动轨迹特征。到今天, 已有数以百计的架设计方案见诸报道和被应用于临床。它能模拟下颌的开闭运动, 但必须注意, 其铰链轴位置并非由患者转移过来的, 因而其开闭弧与患者的铰链开闭口弧并非等效。这类架被称为刻录架又称颌型架。McCollum的研究表明, 大多数正常人可作铰链开闭口运动并被测得铰链轴位置。

由于口腔修复体大多以间接法工艺制作, 需要用一个机械装置将人体咀嚼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在技工室中模拟出来, 以便在牙列石膏模型上恢复制成的义齿戴入口腔后, 与机体达到形态和功能的协调。这样一种机械装置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架。除用于修复体制作外,架还被应用于教学, 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造和运动轨迹特征。在对患者作咬合分析时, 从口腔中很难直接观察到舌尖的接触情况, 而在架上的石膏牙列模型则能很容易地作到这一点。因此,架又是作各种诊断-治疗时重要的辅助工具。

一、架的发展史

作为一种模拟工具,架的发展史也是人们对下颌运动( 特别是发生接触的下颌运动) 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到今天, 已有数以百计的架设计方案见诸报道和被应用于临床。近年来, 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出现了用电子传感器测定下颌运动参数, 再由计算机控制牙列模型重现运动和接触状态的装置, 这可被看作新型架的雏形(图6-15)。

图6-15 架发展的历史长河

二、架的分类

(一) 对架性能的要求

口腔医师和技师希望架能够稳定、准确、可靠地重现。

1. 患者个体上颌牙列对于颞下颌关节的空间结构关系。

2. 患者个体下颌牙列对于上颌牙列的各种位置关系。

3. 患者个体下颌运动特征(在各种位置关系之间移动的全过程)。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实现架与咀嚼器官的“等效”,一方面是架机械构造的“仿真”,即把架的尺寸构造做得尽量接近人体的颅颌骨,具备与人体颞下颌关节相似的向前、内、下方倾斜的前伸髁导构造。另一方面是对患者个体结构功能的测量和转移,如测量个体的髁间距、铰链轴位置、垂直距离、前伸和侧方髁道斜度,以及侧移的类型、方向、幅度等数据,用以调整相应的架机械性控制构造。 根据架“等效”的程度,可将它们分为简单架、半可调节架和全可调节架三大类。

(二) 简单

又称不可调节架,只能满足重现正中关系位的要求。简单架又分为单向运动式与多向运动式两种。

1. 单向运动式架 由上、下颌体架环和一个铰链旋转轴组成。它能模拟下颌的开闭运动, 但必须注意, 其铰链轴位置并非由患者转移过来的, 因而其开闭弧与患者的铰链开闭口弧并非等效。这一因素对其使用的局限性影响将在后面作进一步分析。

2. 多向运动式

(1) 固定髁导的多向运动式架:又称平均值架。 按正常人平均值(一般定为前伸髁导斜度30°、侧方髁导斜度15°、切导10°) 设置固定的髁导和切导, 以此导引前伸、侧方运动。需注意, 此种架同样未曾转移患者的铰链轴位置, 其设定的髁导和切导与患者实际的髁道和切道之间也存在差异, 使用时应对这些因素予以考虑。

(2) 自由运动式架: 在上、下颌体的联合接触部有弹簧结构, 使上、下颌体间可在弹性范围内自由活动。这种架可用于牙列中大多数牙尚存的病例, 利用真牙牙尖斜面作为制导因素控制运动。

(三) 半可调节

半可调节架通常都配备有面弓, 能将实测得的或按经验平均值定位的患者铰链轴位置转移到架, 从而使牙列模型在架上的开闭弧与患者的铰链开闭口弧相吻合。通过描记仪测值和(或)前伸颌位蜡记录, 可将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转移到架上, 形成与患者个体特征相近的前伸髁导。在大多数半可调节式架, 非工作侧侧方髁导斜度值是根据Hanau的经验公式由前伸髁导斜度值推算确定的, 且工作侧髁球多采用锁定为原地旋转的构造设计, 其旋转角度受非工作侧髁导的制约。这些构造使半可调节架具有能重现个体正中关系位和铰链开闭口(即满足前述第一二条基本要求)的性能, 同时也能近似地模拟个体的其他各种下颌运动特征。

(四) 全可调节

全可调节架优于半可调节架的结构特点有:

1.用配套的运动面弓记录患者的下颌三维运动特征并转移到架上。

2.架的髁间距可调, 以模拟个体的颅颌宽度特征。

3.架具备形成曲线髁导的可能性, 以准确模拟机体的髁道特征。

有的全可调节架(如Swanson 设计的 TMJ 架, Guichet 设计的 Denar D5A 架, Granger 设计的 Simulator 架等)用可塑期的自凝树脂填入架的髁导和切导区,以运动面弓记录的患者下颌三维运动轨迹引导髁球和切导杆作各方向运动直到树脂凝固,于是获得不规则曲面的髁导和切导。这类架被称为刻录架又称颌型架。

4.双侧髁导结构可相互独立地进行调整,以表现个体工作侧髁突运动的特征。在模拟迅即侧移之类的运动特征时, 还需具备正中锁闩(centric latch)装置以确保最基本的重现下颌正中关系位的要求(图6-16)。

图6-16 架的分类(Artex 架系列)

A.单向运动式架; B.固定髁导的多向运动式架; C.半可调节架;D.全可调节

三、面弓及颌位转移技术

要让架这样一个机械模拟装置完全与个体的咀嚼器官等效,除了需要尺寸与咀嚼器官尽量相同,采用与颞下颌关节髁道、前牙切道相近的机械髁导、切导结构设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将牙列模型固定在架的正确位置上,使牙列模型的平面相对于架的前后、左右倾斜角度与真实的牙列相对于面部基准平面的前后、左右倾斜角度一致,并使牙列模型与架的髁球(即架开闭运动旋转中心)之间的空间坐标位置关系与个体的牙列与髁突铰链轴(即下颌开闭运动旋转中心)之间的空间坐标位置关系相同。如果牙列模型在架上的倾斜角度和(或)旋转中心与真实的情况不一致,架就不能重现个体下颌运动时上下牙列之间发生接触的情况,不能正确地用架作接触分析,也不能用架正确地设计。

为了准确地在架上复制牙列在机体中的位置,需要借助面弓在颅面部记录和转移个体的颌位关系。前述的描记仪(pantograph)因具有相似的外形结构而被称为运动面弓,两者的用途有很大区别又经常相互配合使用, 在此一并加以介绍。

(一) 用运动面弓定位铰链轴

McCollum所发明的颌描记仪是最早的一种运动面弓,它通过夹板装置固定于下颌牙列(或无牙颌牙槽嵴), 弓端的描针正对着固定于颅面, 位于耳前髁突外侧的矢状描板,弓体上有能调整描针位置的构造。术者诱导控制受测者以小开闭口动作实现下颌铰链运动,同时以试错法根据描针在描板上画出的轨迹调整其位置。经过反复调整,描针的位移幅度将逐渐趋小直至在一点上作单纯旋转。因为运动面弓与下颌是刚性地固定连接在一起的, 所以在下颌作铰链开闭口运动时, 描针所指出的旋转轴心也必然是下颌的铰链轴。

McCollum的研究表明, 大多数正常人可作铰链开闭口运动并被测得铰链轴位置。铰链运动为幅度不超过15~20mm的小开闭口, 同时需受测者努力或由术者辅助控制髁突向前滑动的趋势。铰链轴并非一个解剖标志, 而是一个功能性位置。个体两侧的铰链轴位置往往是不对称的, 因此两侧铰链轴需要分别测定。个体的铰链轴位置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而在群体中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布差异。

用运动面弓记录到开闭口运动中的铰链轴以后, 即可以这一具有特异性标志点记录前伸运动时髁突的滑行轨迹(即前伸髁道)。从轨迹图形可看到, 实际的前伸髁道是略似关节结节形态的曲线而非直线, 这两者间的差异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 用面弓转移上颌与铰链轴的位置关系

利用运动面弓测定(或用经验法标志) 铰链轴点后, 需将铰链轴点与上颌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转移到架上去。面弓转移与运动面弓记录之间的区别在于, 后者是将弓体联接固定于下颌, 在动态中对特定位点(如铰链轴及其运动轨迹)进行测定和记录, 前者则是固定于上颌,利用特定标志点将上、下颌的静态位置关系从人体转移至架。

用面弓转移铰链轴点时,需将夹板固定于上颌牙列(在无牙颌是用叉固定于蜡),再将面弓与夹板(或叉)相连接,并使面弓两端的髁梁对准铰链轴点,面弓中部的眶针对准一侧的眶下点。在此状态下紧固面弓上所有连接部位的螺丝,使其成为一个刚性整体。

将整体的面弓由受测者口中取下转向架,使面弓两端的髁梁对准架的髁轴,眶针对准架的眶板,通过这三个参考点的定位进行颌位转移。此时将上颌牙列(或无牙颌的颌弓)模型准确地就位于面弓上的夹板(或无牙颌的颌托),并用石膏固定于架的上架环。

由于铰链轴测定程序复杂,临床上更多地采用经验值方法进行转移。最常用的经验铰链轴位置为外眦至耳屏中点连线上,距耳屏约13mm处,术者在此区域内根据手指触觉确定铰链轴位点后,再以上述方法用面弓转移。另一种经验值方法是利用外耳道与髁突之间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以耳塞式面弓的髁梁置于外耳道完成定位记录后,再以髁梁对准架髁轴(面弓已利用外耳道与铰链轴点之间的解剖平均值在弓体尺寸上作了相应调整),将上颌模型固定到架上。

通过上述的程序将模型固定于架,上颌模型与架髁轴的空间位置关系就复制了个体上颌与铰链轴的关系。

无论用运动面弓测定还是根据表面解剖标志确定铰链轴后再用面弓转移上架, 都需要一定的经验并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但转移铰链轴位置确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只有将个体的铰链轴对于上颌的位置转移上架,架的开闭弧才与个体下颌(20mm幅度范围内)开闭弧相吻合。在此条件下,才允许通过架的开闭调节垂直高度。由于咬合记录(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必然占据一定厚度空间,撤除后垂直高度发生改变,在架与个体下颌开闭弧相吻合的条件下,这一改变不致对咬合关系产生影响。

临床上通过架开闭调节垂直高度的情况并不少见,典型的例子是制作垫用以治疗颞下颌关系紊乱,或是可摘局部义齿上用部分垫覆盖真牙以升高垂直高度。这些病例常以牙尖嵌合位上架,再通过架的张开形成制作垫或修复体的空间。如果未经转移铰链轴就通过上述方法升(或降)垂直距离,特别是在简单架上这样操作,在架上建立的修复体关系戴入口腔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原因是简单架的构造和尺寸与人体解剖结构相差较远, 牙列模型与简单架旋转轴之间的位置完全不同于人体铰链轴与牙列间的位置关系。在此条件下,架开闭弧与下颌开闭弧只有一个公共点, 就是上架时以蜡或牙尖交错接触确定的垂直高度上, 两条开闭弧相交(或相切)的一点。一旦垂直高度改变, 两条开闭弧即分开, 产生不容忽视的误差(图6-17)。

图6-17 架开闭轴与人体铰链轴重合是实现等效的起码要求,如果架开闭轴与人体铰链轴相距较远,则开闭弧的差距也较大,可能在修复体制作时造成误差

(三)下颌对上颌位置关系的转移

完成上颌模型转移后,需要通过咬合记录将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转移到架上。上下颌位关系的转移包括一系列步骤,按照实施顺序简介如下:

1.下颌垂直高度(垂直距离)的记录和转移 患者的天然牙列存在稳定的接触关系且垂直高度正常时,可利用这一垂直位置关系。如患者天然牙列的接触关系已丧失,或是接触关系不稳定,或是垂直高度不正常时,就需要确认生理性的下颌垂直高度。

2.正中关系的记录和转移 在完成上下颌垂直方向关系的记录后,继续进行上下颌水平方向关系的确认和记录,并与垂直方向关系的记录一起转移到架。确认下颌正中关系位置的临床方法有哥特式弓描记和铰链开闭口诱导两大类,将上下颌垂直、水平方向关系用蜡、硅橡胶、树脂等材料一并加以记录,并以此记录为媒介将下颌模型转移到架上。具体细节将在以后的章节详述。

3.非正中颌位关系的记录 非正中颌位关系记录最常用于记录前伸和侧方髁道斜度,有时也被用来记录治疗性的颌位。

(1)前伸和侧方髁道斜度记录:利用Christensen现象记录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时出现在上下牙列(或蜡堤)之间的楔状间隙,以铝蜡(alu-wax)、硅橡胶、树脂等材料记录并以此为媒介调整架的髁导机构, 将患者的髁道斜度转移到架上。

(2)治疗性颌位的记录:记录一个治疗性的颌位(如治疗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时的前伸弹响消失位), 以便在架上制作垫或修复体, 建立治疗性的牙尖窝嵌合接触关系。

四、架主要构造的功能意义

架各部分的构造都是对颅颌结构和功能的模拟, 充分地了解这些关系有益于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架。

绝大多数架都采取后方双侧髁导与前方切导三角结构设计,这不仅是对人体咀嚼器官构造的模拟,也能方便使用者在架上调控修复体面形态。观察一付上到架上的牙列模型,无论从正面(冠状面)还是侧面(矢状面)都可看到牙列模型处于髁导和切导之间。如果要制作具有平衡关系的修复体,在髁导和切导倾斜度设置成相等的情况下修复体的牙尖工作斜面斜度也应取同样数值,在髁导和切导倾斜度设置得不等的情况下修复体的牙尖工作斜面斜度也应取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其中较接近牙列前端的牙尖受切导影响更大些,较接近牙列远中端的牙尖受髁导影响更大些。如果在制作修复体时希望达到不平衡,则在导设计于前牙(形成前导)时应将髁导倾斜度设置成小于切导,而在导设计于后牙(前牙为种植修复体时)时应将髁导倾斜度设置成大于切导。在这样的架上排成平衡,戴入口腔后即显现预定的接触状态,而且牙列有关部分的脱离接触量可得到良好控制。口腔医师和技师可利用此规律简化架的操作程序。

(二)髁间距调节的功能意义

个体的髁突间距离存在差异,如果近似地将下颌侧方运动视为以工作侧髁突为轴的旋转,则不同的髁突间距离意味着不同的旋转半径,从而下颌作侧方运动时牙尖在对面上画过的哥特式弓角也不同。学理论认为, 修复体面沟嵴的走向应与对牙尖的运动轨迹相协调, 以避免非正中接触出现干扰。据推算, 髁突间距越大时, 下颌牙面沟嵴走向应更偏向远中, 上颌牙面的沟嵴走向应更偏向近中。髁突间距越大, 上前牙舌侧窝的凹度亦须相应加大。架的髁间距可调, 有利于更好地模拟个体运动特征, 使在架上所制作的修复体面沟嵴走向更易协调于个体的下颌运动。近期对架功能的研究报道还指出, 髁间距的调整也可起到对工作侧髁导(包括矢状髁导和侧方髁导)的间接调节作用(图6-18)。

图6-18 架髁间距调节的功能意义

a.表示髁间距最宽时面沟嵴理想的走行方向;b、c.代表髁间距中等和较窄时面沟嵴理想的走行方向

(三)髁导机械结构设计的功能意义

1.A型和C型髁导功能的区别较早期开发的架往往将实施髁导功能的髁槽置于架的下颌体, 髁球则位于架的上颌体。这种构造与人体的颞下颌关节解剖结构恰相反,被称为Condylar型架,简称C型架。反之,将髁导置于上颌体者被称为Arcon型架,简称A型架。分析表明, C型架在利用开闭改变垂直距离时, 前伸髁导斜度会较先前确定者发生一些变化, A型架则不会因开闭影响前伸髁导斜度,因而有人认为C型架的结构设计不如A型架合理,还有人认为A型架的设计与人体结构一致的特点有利于初学者理解掌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两种架的实际应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别。不过, 在近年新开发的架中, A型髁导构造的应用确有增多的趋势(图6-19)。

2.沟槽式和盒式髁导的比较 大多数A型髁导的架采用了盒式(box)髁导结构, 即位于上颌体的髁导板从上方、侧方和后方呈盒状围住位于下颌体的髁球, 这与人体颞下颌关节凹与髁突的结构关系相类似。盒式髁导构造有以下优点:

(1)便于安排曲面髁导和迅即侧移间隙, 对下颌运动的模拟程度较高。

图6-19 A型髁导(A)和C型髁导结构(B),当需要利用架开闭调节垂直高度时,A型髁导保持原定髁导斜度的功能较好(C)

(2)构造与人体颞下颌关节相同, 可作为教具使用,调节方法也较易被初学者所理解。

(3)上下颌体容易分离, 方便技师的操作。

盒式髁导的缺点在其上下颌体间的连接较松散, 操作时易出现髁盒升起, 髁导板与髁球脱离接触而影响模拟的准确性。

沟槽式髁导常被用于C型架(但有一些A型架,如Hanau-158、Hanau 130-28, Denar Track Ⅱ等,也采用沟槽式髁导), 髁球被夹在窄长的髁槽中转动或滑行时, 不会像盒式髁导那样容易出现脱位问题,但沟槽式结构在表达曲线髁导和迅即侧移特征方面比盒式结构困难(图6-20)。

图6-20 沟槽式(A)和盒式髁导结构(B)

(四)模拟侧移的功能意义

针对个体下颌侧方运动中出现的侧移特征,面形态需以牙尖高度、窝底宽度、沟嵴走向等与之相协调, 其对应关系如下:

1. 侧移幅度 侧移幅度越大, 则下颌牙的沟嵴方向须更倾斜向近中; 相应地, 上颌牙的沟嵴方向须更倾斜向远中, 同时, 上前牙舌侧窝的凹度需更大。侧移幅度大且表现出迅即侧移特征时, 牙尖应比较平, 磨牙的中央窝也应适当加宽。

2. 侧移方向 从水平面看, 工作侧髁突的侧移方向越偏向后, 则下颌牙的沟、嵴方向应越倾斜向近中, 上颌牙的沟嵴方向应越倾斜向远中。而侧移方向偏向前时面沟嵴方向应恰相反。从冠状面看, 如侧移方向偏上, 则牙尖应较平。如侧移方向偏下, 则可适当加大牙尖高度。

可见, 只有当架能模拟个体下颌运动中的侧移特征时, 才能在技工制作阶段在架上对形态做适当的处理, 使修复体戴入口中后能与患者的功能运动相互协调(图6-21)。

(五)直线和曲线式髁导结构的功能意义

使用描记仪记录到的矢状髁道是一条S形曲线。但因条件所限, 临床上多利用前伸蜡记录方法取得Christensen楔状间隙记录,以此调节架的前伸髁导斜度。蜡记录的并非前伸运动的全过程, 而只是下颌前伸到某一特定位置(一般为5mm左右)时上下颌间的关系,只能调节出两点(即正中关系位与所记录的特定前伸位置)之间的直线髁导。与此相应,大多数架的髁导结构也是平直的导板或沟槽。

图6-21 架的侧移模拟结构(A)以及侧移个体差异对面形态的影响:侧移幅度对面沟嵴方向的影响(B);侧移前后方向对面沟嵴方向的影响(C);侧移上下方向对牙尖高度的影响(D)

分析实际的S形髁道曲线可发现, 此曲线的初段向下倾斜较陡(即形成较大的斜度),随后下倾斜角度逐渐平缓。在此凹向下的曲线上取一点与其起点处(正中关系位)联成直线髁导, 与实际的S形曲线髁道相当于弓弦与弓背的关系。显然, 弓弦直线与基准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角度要小于弓背曲线初段形成的倾斜角度。这就是说, 目前临床常用的前伸蜡记录法所确定的髁导斜度较实际存在者偏小。如在架上依此偏小的髁导斜度在架上排成平衡时, 义齿戴入口中可能出现下颌前伸时后牙脱离接触的情况。因此, 配备面弓式描记仪和曲线髁导结构的架上形成的平衡模拟准确程度较高, 这减少了临床调选磨的工作量, 患者也更容易适应。

但现在一般认为平衡并非普遍适用的理想型, 在许多情况下还应避免出现平衡接触。此时, 在较实际偏小的直线式前伸髁导斜度控制下达到平衡时, 牙尖高度和牙尖工作斜面斜度也都偏小, 恰造成不平衡(前伸时后牙脱离接触)的效果。Guichet 称此现象为过补偿。在必要情况下, 可有意识地利用过补偿现象达到不平衡的预期目的。

综上,具有曲线髁导结构的架上完成的修复体带入口中后容易保持平衡接触效果,适用于有此需求的全口义齿,而采用直线髁导结构的架上制作的修复体带入口中容易在前伸运动时后牙脱离接触,适用于冠桥固定修复病例(图6-22)。

图6-22 直线式(A)和曲线式髁导结构(B)

(六)切导结构的功能意义

与髁导结构相比,架的切导结构较简单, 但它对架功能的控制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切导是对切道 (包括前伸切道和侧方切道)的机械模拟。架通过后方双侧的髁导和前方的切导形成稳定的三点平衡关系, 牙列的重建或改建即在此框架中进行, 或形成平衡, 或形成不平衡

在可调或半可调架, 其切导盘可调节前方和侧方斜度, 以适应具体的髁导数值。需注意的是, 由于切导杆、盘结构一般位于牙列模型的前方, 故切导数值与实际切道斜度数值相关但不相等。许多较旧式的架切导盘呈半球状的一整块, 切导斜面左右相连相互影响。而较新式的架(如Hanau Model H2)切导盘上的两斜面是分开的, 由两个侧翼构成,调节斜度时互不影响。

切导结构的一项重要性能要求是,无论切导盘如何调节都不应影响上下颌体之间的垂直距离, 即在正中关系位切导杆在切导盘上有一个恒定的接触点, 切导盘斜面的各方向角度调整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个接触点进行。

(七)架的平均值

由于实测存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困难, 临床上常用在大量个体测值中取得的平均值作为设计和调节架的依据。常用者有:

1. 髁间距 据测量统计, 两髁突间的正常值范围为(105±5)mm, 现有的可调节式或半可调节式架多采用这一参数。

2. 髁导 前伸髁导平均值为25°~30°, 侧方髁导依Hanau提出的H/8+12经验公式, 约为15°。

3. 切导 全口义齿的覆覆盖轻浅,切导斜度应小于髁导斜度,平均值定为约10°。固定修复需要形成前导时,切导斜度应大于髁导斜度。

采用这些平均值的架在模拟下颌运动方面当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 但实践表明在制作一般的修复体时误差尚在可接受的水平。

(八)“刻录”架

前述的横轴——双侧髁导和切导三角构造形成架结构设计的主流,但并不是惟一的设计思路。从1914年开始,Eichentopf提出刻录架的概念,即通过患者口腔中获取的三维运动记录转移到架的制导结构,使架能重现个体下颌运动特征。Swanson在1965年发明的TMJ 架,经过不断改进在1968年成为第一种全可调节式的刻录架,Swanson用设置在患者口腔中的上下颌记录板刻录四个位置上的三维运动,再用这些记录引导形成位于架髁导和切导部位的制导面的形态,获得曲线的髁导和切导。TMJ 架使常规的架结构设计与较为另类的刻录架结构设计实现对接,在TMJ 架上直线预制髁导和切导与在个体刻录形成的曲面髁导和切导可以选择使用(图6-23)。

图6-23 刻录架:历史记载中的刻录架(A)、现代架刻录成形的髁导结构(B)、现代架刻录成形的切导结构(C)

五、合理选用

随着对咀嚼系统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架的结构也不断改进, 渐趋复杂。但这并不是说架的构造越复杂越好, 复杂的架也较笨重, 操作程序繁多, 操作不当时更容易造成误差。所以,应当在对架结构功能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工作目标对象合理地选用适当类型的架。

在制作个别牙缺损缺失的冠桥修复体时, 只需用简单架准确地重复正中关系位即可,其侧方咬合等非正中咬合的调整可以在口内试戴修复体时完成。

修复体不改变垂直距离时, 就不一定需要转移铰链轴关系。在制作垫等必须改变垂直距离的情况, 也可以利用架开闭弧与下颌开闭口弧之间惟一的公共点, 事先在设定垂直高度作蜡记录, 依此记录将牙列模型上架后不再变动垂直高度, 则仍可保持必要的接触精度。

在需要形成平衡的病例, 曲线式髁导结构对于减少口腔内调工作量是有必要的。但在意图实现不平衡时, 直线式髁导结构反而能通过过补偿效应达到预期的接触状况。

复杂的全可调节式架,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调时参考。由于调属于不可逆性治疗, 必须慎重实施。架上的牙列模型能使医师从各个角度(特别是从舌侧) 全面、清晰地观察接触情况, 因而常被用来观察分析干扰点的部位, 制订调方案。显然, 在这种场合要求架必须能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下颌运动个体特征, 有关因素包括髁间距、铰链轴位置、各方向的曲线髁道、侧移的时相、方向、幅度等。必须将这些从个体实测到参数转移上架, 并通过架的相应机械结构加以模拟。否则,架就会提供错误信息,影响治疗效果。对那些精度要求高、涉及范围大、材料质地又坚硬的修复体(如全牙列冠桥咬合重建的病例),一旦出现接触误差,由于牙周膜内本体感受器的作用,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调整机制,反而会掩盖咬合错误的真相,因此就不易在口腔内调解除,应选用对患者下颌运动重现程度高的全可调节式架,在技工室环节尽量提高修复体的精确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