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2+对静纤毛机-电换能通道的影响
在耳蜗的机-电换能过程中有Ca2+的参与。当静纤毛偏斜作用于“顶端连接”时,位于静纤毛束顶端的机-电换能通道的开放率(P0)增高。由此引起纤毛内Ca2+升高,激活了Ca2+依赖性K+通道,从而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此“顶端连接”的连接方向与机械刺激轴的方向一致,当其受到正向偏转的作用时即被拉紧,受到反向作用则松弛,并且与纤毛束顶端的换能通道相邻。当机-电换能通道开放引起的Ca2+内流作用完成后,可在胞内缓冲系统的作用下失活。研究表明,底圈内毛细胞内的Ca2+缓冲剂相当于1mmol/L 1,2-双邻氨苯氧乙烷基-N,N,N′,N′-四醋酸[1,2-bis(2-aminophenoxy)ethane-N-N-N′-N′-tetrecetoc acid,BAPTA],而顶圈内毛细胞内相当于0.01mmol/L BAPTA(Ca2+螯合剂),并且静纤毛内Ca2+可以独立于胞体自行调控。其意义在于使上次内流的Ca2+不影响下次的信息传递,从而使静纤毛内Ca2+的调节更加准确,信息传递更加灵敏。
(二)Ca2+对IHC神经递质释放及频率调谐功能的影响
内毛细胞是将声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关键部位。当机电换能通道将静纤毛偏斜变为胞膜的电位变化时,激活了胞膜上的L-型Ca2+通道,引起大电流的Ca2+依赖性K+通道(BKCa)的开放使细胞去极化,从而使得内毛细胞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已观察到L-型电压依赖式Ca2+通道和Ca2+依赖性K+通道(BKCa)共同成簇排列在内毛细胞外侧基底部,并与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一致。提示此L型Ca2+通道和BKCa参与内毛细胞神经递质释放。此外,L 型Ca2+通道和BKCa还参与内毛细胞的频率调谐过程。一般认为,内毛细胞的频率调谐功能与L型Ca2+通道和BKCa的数量有关,即响应高频的内毛细胞膜上这两种通道数量多,反之则少。Roberts等在电镜下观察到离体蛙的球囊毛细胞上几乎所有的L 型Ca2+通道和BKCa呈大约20簇分立于毛细胞膜的外侧基底部,而从连续切片的电镜观察中发现每个毛细胞上大约有20个传入突触连接,因此认为每簇离子通道对应一个传入突触连接。这种连带关系要求L型Ca2+通道和BKCa必须互相匹配,即Ca2+可以通过密集的离子通道簇和Ca2+缓冲剂的协同作用激活BKCa。
(三)Ca2+对OHC能动性的影响
外毛细胞是Corti器中接受传出神经支配的主要细胞,通过其主动运动过程来调节耳蜗的功能。OHC的主动运动受两种Ca2+通道的影响,其一是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它的作用为改变细胞的刚度;而另一Ca2+通道可能作用于假定的膜动力蛋白(现已证明是位于OHC侧壁的prestin蛋白),是通过改变其作用范围发挥作用。OHC纤毛机-电换能通道开启时,Ca2+内流入外毛细胞,导致OHC去极化并收缩;与此同时Ca2+的内流使细胞底侧壁上的L型Ca2+通道开启,胞内Ca2+的增加激活了细胞侧壁的依赖性K+通道开启。形成Ca2+依赖型K+电流,使毛细胞超极化引起OHC伸长。在培养液中加入乙酰胆碱(ACh),游离的OHC可产生一个快速的离子流和一个较慢的磷酸化反应。快速离子流是一Ca2+敏感性K+外流。较慢的反应是由Ca2+激活的Ca2+依赖性磷酸化酶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的过程,它使得细胞轴的刚度下降及胞体长度增加。这种由Ca2+介导的胞体长度增加,被认为是细胞对轴硬度下降的伴随反应。此过程约有10s延迟。此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Ca2+依赖性磷酸化酶的下游酶,如位于OHC侧壁的IP3受体和Ca2+调蛋白激酶-4 (CaMk-Ⅳ),此位置恰为假设的OHC动力蛋白prestin的位置。故推测上述两种酶为动力蛋白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