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凭静脉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截瘫、大面积烧伤、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禁用。其他诱导方法包括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清醒插管后再诱导、吸入麻醉诱导,以及小儿麻醉诱导可选择口服咪达唑仑、肌注氯胺酮或经皮给予芬太尼等。手术结束前适时停止静脉麻醉用药,适时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用于各类手术,无绝对禁忌,但须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无禁忌的药物。

二、常用药物

1.镇静催眠类药物

(1)咪达唑仑:特点为水溶性,少有组织刺激。有良好的抗焦虑、顺行性遗忘和抗惊厥作用。全麻诱导剂量为0.05~0.2mg/kg。

(2)丙泊酚:特点为时效短,苏醒迅速而安全,无药物蓄积作用。常用剂量为1~2.5mg/kg静脉注射,50~200μg/(kg·min)静脉输注维持。

(3)依托咪酯:特点为诱导和苏醒平稳,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作用轻微,可降低地颅内压。全麻诱导剂量为0.1~0.4mg/kg。

2.阿片类药物

(1)芬太尼:特点为脂溶性高,单次注射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肌收缩力无抑制作用,无组胺释放作用。全麻诱导剂量为0.1~0.2mg,术中维持可每30~60min给药50~100μg。

(2)舒芬太尼:半衰期较芬太尼短,但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1倍,原因是其代谢产物去甲舒芬太尼镇痛效应与芬太尼相当,等剂量用于麻醉诱导时,其循环系统更稳定。大剂量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复杂的大手术,中等剂量2~8μg/kg用于复杂普通外科手术。

(3)瑞芬太尼: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快易于、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重复应用或持续输注无蓄积以及可降低颅内压是其优势。麻醉诱导剂量为2~4μg/kg,维持剂量为0.25~2μg/(kg·min)。

3.右美托嘧啶

右美托嘧啶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蓝斑α2受体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作用于蓝斑和脊髓内的α2受体产生镇痛和解交感作用。其消除半衰期为2~3h,输注10min半衰期为4min,输注8h则为250min。其清除率与身高有关,不受年龄、体重或肾衰竭的影响。对缺血性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心脏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功能不良患者慎用。

右美托嘧啶的临床应用包括4方面:

(1)麻醉前用药:麻醉前15min给予0.33~0.67μg/kg静脉注射。

(2)麻醉维持:负荷剂量0.17μg/(kg·min),10min内输完,然后以0.01μg/(kg·min)持续输注。可减少镇静剂和镇痛药用量,但应注意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3)短小手术的镇静:0.7μg/(kg·min)持续输注维持BIS指数在70~80之间。

(4)ICU镇静: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可改善PaO2/FiO2比值,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负荷剂量为2.5~6μg/kg于10min内缓慢给药,继以0.1~1μg/(kg·h)维持。

4.肌松药

(1)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常用于麻醉诱导,剂量为1~2mg/kg静脉注射。对于截瘫、大面积烧伤、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禁用。

(2)非去极化肌松药:包括苄异喹啉类、甾类。其中,罗库溴铵是目前起效时间与琥珀胆碱最接近的肌松药。

三、操作方法

1.麻醉诱导

静脉快速序贯诱导(RSI)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患者充分吸氧去氮后,给予镇静剂是患者神志丧失,随即扣紧面罩,继之给予阿片类药物,然后给予肌松剂,进行气管插管。

其他诱导方法包括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清醒插管后再诱导、吸入麻醉诱导,以及小儿麻醉诱导可选择口服咪达唑仑、肌注氯胺酮或经皮给予芬太尼等。

2.麻醉维持

(1)麻醉维持与麻醉诱导应该密切衔接,了解和关注手术步骤并调节麻醉深度,可选择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防止麻醉过浅或过深及麻醉苏醒延迟。

(2)维持气道通畅,保持良好的肺通气和换气。一般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最好以监测仪指导肌松药的应用。

(3)及时处理麻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重要脏器功能的正常。

3.麻醉恢复

(1)手术结束前适时停止静脉麻醉用药,适时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必要时使用氟马西尼、纳洛酮、多沙普仑等拮抗剂。

(2)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3)继续人工辅助通气,根据患者病情、苏醒情况来决定是否拔管并掌握好拔管时机。拔管前应清理气道分泌物。

(4)拔管后继续给氧,监测生命体征,待神志恢复和生命体征平稳后护送转运出手术间。

四、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1.气道梗阻

原因:①机械性梗阻,如气道受压、舌根后坠、气道异物阻塞、反流误吸或导管扭曲等;②气道痉挛。

预防:①对原已存在的气道受压狭窄的患者,应在术前做X线检查,根据狭窄程度选择合适的导管通过狭窄部位。②术前常规禁食禁水,应用抗胆碱药。③控制气道炎症,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④对哮喘患者避免应用释放组胺的药物如吗啡、阿曲库铵。

处理: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拖下颌、放置通气道、清除异物、解除痉挛等措施。紧急情况下可行气管插管或建立环甲膜穿刺通气。

2.呼吸抑制: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原因:①中枢性呼吸抑制多见于麻醉药、阿片类药物及过度通气和过度膨肺。②外周性呼吸抑制多见于肌松剂残余作用、低血钾、复合高危硬膜外阻滞。

对策:①建立有效的人工通气,维持SpO2和PetCO2在正常范围内。②对因处理。

3.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和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原因:①麻醉深度不当;②急性快速失血;③严重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④迷走神经反射;⑤心脏、大血管受压;⑥某些麻醉药物作用。

对策:重在预防:①合理维持麻醉深度;②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维持心肌氧供氧耗平衡;③加强气道及呼吸管理;④严格执行各项外科操作技术常规;⑤安全、科学、合理用药。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现场心肺复苏。

4.低体温或体温升高

原因:①手术室温度≤21℃或≥26℃,湿度、通风不当;②全身麻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术中大量冷的液体输注或冲洗胸腹腔、内脏暴露时间过长,可显著降低体温;③开颅手术在体温调节中枢附近操作;④输液、输血反应

对策:①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40%~60%。②麻醉期间常规监测中心体温的变化;③给冷冻液体和冲洗液加温;④一旦发现体温升高,立即予以物理降温;⑤一旦发生恶性高热,应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静注丹曲林2mg/kg,5~10min重复一次,总量可达10mg/kg,直到肌肉强烈收缩消失、体温降至≤38℃。

5.术中知晓和苏醒延迟

原因:①术中知晓常见于麻醉偏浅,以依托咪酯-芬太尼麻醉、氧化亚氮/氧气-肌松药麻醉、氧化亚氮/氧气-芬太尼麻醉等更多见;②苏醒延迟多见于麻醉用药残余作用,呼吸抑制,术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术中长期低血压、低体温,以及术前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对策:①根据生命体征及BIS指数的变化指导麻醉深度调节;②对苏醒延迟的患者,常规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及TOF,以帮助确定发生原因。

五、注意事项

(1)根据综合“顺行性遗忘、麻醉镇痛、肌肉松弛和抑制应激反应”的理念,合理选择全身麻醉用药。

(2)重视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避免术中知晓,防治苏醒延迟。

(3)防治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4)当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全麻用药剂量,严防循环抑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