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卵巢转移瘤

卵巢转移瘤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卵巢转移瘤易发生于40-50岁,往往转移瘤症状较原发瘤更明显,表现为下腹部肿块,生长迅速,并有腹胀和腹痛,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液。腺鳞癌较其他类型更易出现卵巢转移。病人几乎均为40岁以上,半数临床有类癌综合征。

【临床表现】

卵巢转移瘤易发生于40-50岁,往往转移瘤症状较原发瘤更明显,表现为下腹部肿块,生长迅速,并有腹胀和腹痛,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液。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X线平片 可发现腹水,胃肠道检查或乳腺检查常能发现原发瘤灶。

2.CT

(1)双侧或单侧卵巢肿块,呈软组织密度或其内并有低密度区。

(2)常并有腹水或胸腔积液,还可发现其他脏器转移(图7-32)。

图7-32 卵巢转移瘤

CT增强扫描示双侧卵巢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明显较均匀强化。有胃癌术后20个月病史

3.MRI 表现类似CT所见,卵巢肿块呈长T 1和长T 2表现,肿块内可有更长T1长T2信号灶。

4.超声表现

(1)常为双侧卵巢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内部呈不均质回声,若有坏死则有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常并有腹腔游离液性暗区。

(2)CDFI显示瘤内及周边血供丰富(图7-33)。

图7-33 卵巢转移瘤

卵巢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内部呈不均质回声

5.鉴别诊断 如原发肿瘤不明确,卵巢转移瘤不易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鉴别。

【病理学表现】

1.Krukenberg瘤 充满黏液的多形性印戒细胞为明显组织学类型,并伴有卵巢间质肉瘤样增生的卵巢腺癌,占卵巢转移癌的3%~8%,可来自胃、结肠阑尾和乳腺等,但大多数来自胃肠道癌转移,其中胃癌占40%~95%。

(1)大体检查:80%以上的肿瘤为双侧性,双侧卵巢增大不对称,其中一侧最大可超过10cm,甚至达25cm。卵巢呈圆形、肾形或分叶状,质硬,灰白灰黄色,可伴有棕色或紫色变性区,有些肿瘤切面呈胶胨状或有囊性变,但坏死不明显。

(2)组织病理学:主要为多形性印戒细胞和呈肉瘤样外观的梭形间质细胞密切混合。腺癌细胞多为单个或簇集的印戒细胞,也可排列成小梁、小管、腺泡或小囊状。印戒细胞胞质黏液卡红染色和消化后的PAS染色阳性,CK、EMA等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间质由大小不一的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不大,核分裂少(图7-34)。

(3)鉴别诊断

①纤维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多为单侧性,镜下梭形细胞丰富,可有黄素化的间质细胞,但无印戒细胞,黏液卡红和消化的PAS染色以及CK和EMA染色均阴性(图7-35)。

②支持-睾丸型间质细胞瘤:有支持性索小管和胞质丰富且红染或空泡状的Leydig细胞,易与Krukenberg瘤混淆,但无印戒细胞,大体上常为单侧性,且上面的特染及免疫组化可以区别(图7-36)。

③硬化性间质瘤:富于细胞区中有印戒样细胞且有胶原增多等,但多为单侧性,印戒样细胞核无明显异形,特染及免疫组化可以区别(图7-37)。

图7-34 Krukenberg瘤

多形性印戒细胞和呈肉瘤样外观的梭形间质细胞

图7-35 纤维瘤

梭形细胞和丰富的胶原,无印戒细胞

图7-36 支持-睾丸型间质细胞瘤

Sertoli细胞条索围绕Leydig细胞,无印戒细胞

图7-37 硬化性间质瘤

假小叶由纤维母细胞组成,可见丰富致密胶原纤维

2.转移性乳腺癌

(1)大体检查:至少3/4为双侧性,但常为镜下小病灶,如卵巢增大则肿块为大而较光滑的融合多瘤结节状,或为多个小而硬的白色结节,约20%发生囊性变。

(2)组织病理学:各种组织学类型均可见于卵巢中(约75%为导管癌),有时同一肿瘤中可混合存在,癌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泡状、片状或列兵状,常可见癌细胞浸润卵泡结构和淋巴管。

(3)鉴别诊断

①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在卵巢中可呈列兵状浸润,但淋巴瘤肉眼多为单个肿块,呈鱼肉状,细胞核常呈不规则形或小而圆深染,胞质少,LCA阳性,而CK和EMA阴性;转移性乳腺癌肉眼多为多个结节,常有坏死,细胞核常为中等大小,LCA阴性,CK及EMA阳性有助于和前者鉴别。

②支持-睾丸间质细胞瘤:瘤细胞核为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无恶性细胞学特征,免疫组化EMA和CK阴性有助于鉴别。

③分化差的卵巢原发性浆液性囊腺癌:当病人腹腔广泛播散或活检仅限于网膜或腹膜组织时,有时与转移性乳腺癌鉴别困难,但乳腺癌细胞黏合较差,常排列成单列,而浆液性囊腺癌这种情况罕见,且癌细胞核仁不如浆液性腺癌明显。免疫组化CA125、P53及ER、PR有助于鉴别。

3.转移性子宫内膜癌 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最常发生卵巢转移,转移途径多为直接蔓延,癌组织经输卵管腔到达卵巢。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与转移有一定的关系。腺鳞癌较其他类型更易出现卵巢转移。

4.转移性类癌 占卵巢转移癌的2%。病人几乎均为40岁以上,半数临床有类癌综合征。原发部位通常为回肠,少见的有盲肠、空肠、阑尾等。

(1)大体检查:为双侧性大小不一的实性肿块,切面单个或融合的白色或黄色质硬结节,可伴有出血、坏死,可见囊性变。

(2)组织病理学:最常见的为岛形类癌,排列成小而圆的腺泡结构,腔内可有同质伊红染物质,可钙化或形成砂粒体。

5.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1)大体检查:95%为双侧性病变,肿物直径4~22cm,表面光滑,切面呈暗棕色,大部分为实性,可有囊性变,腔内充满血性液体。

(2)组织病理学:镜下与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样,具有多样化。免疫组化HMB-45和S-100染色阳性,CK染色阴性有助于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