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患病率仅次于宫颈癌。高发年龄为58-61岁。主要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或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出血,尚未绝经者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闭经期出血。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及足部放射。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X线平片 诊断价值不大。仅盆腔造影可显示杂乱不规则的肿瘤血管,其检查目的不是为了诊断,而是介入治疗。
2.CT
(1)平扫时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密度相等,意义不大。
(2)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子宫增大或正常大小,宫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低于强化的子宫肌密度,呈菜花状或结节状。
(3)子宫下段或宫颈、阴道阻塞时,致宫腔扩大,积水、积血或积脓。
(4)膀胱或直肠受累时,显示与子宫肿块相连的局部膀胱壁或直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也可发现肝或远处转移。
3.MRI 对临床刮宫和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子宫内膜癌,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判断子宫肌受累的深度、有无宫颈侵犯和宫外延伸,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图7-13)。
4.超声表现 子宫增大,宫腔内见不规则增强回声及少量无回声区,CDFI示强回声内见血流信号(图7-14)。
5.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内膜的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不在于诊断而在于肿瘤的累及范围和分期。
子宫内膜癌需与以下疾病鉴别: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平滑肌肉瘤、老年性阴道炎、原发性输卵管癌、宫颈癌等鉴别。
图7-13 子宫内膜癌
MRI增强扫描病变突入肌层内,呈软组织信号,轻度强化,肌层明显强化,两者交界面模糊,对比明显
图7-14 子宫内膜癌
子宫增大,宫腔内见不规则增强回声及少量无回声区
【病理学表现】
1.大体检查 通常起源于子宫体,但也有一些病例起源于子宫下段。主要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者占65%以上,肿瘤累及大部分或全部子宫内膜,病变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增厚,或呈息肉状,灰白色,质脆,表面可有溃疡形成或坏死,其下肿瘤组织可向子宫浅或深肌层浸润生长,晚期患者肿瘤可以浸润子宫浆膜层或向宫颈扩展。局限型者占25%以上,一般表现为增大的子宫腔内明显的单个肿块,呈菜花型或结节型,也可伴宫壁浸润。多位于宫底及宫角,其余发生于子宫后壁、前壁及侧壁等,后壁比前壁多见。
2.组织病理学
(1)子宫内膜样腺癌:最常见。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别很大,可由与非典型复杂性增生难以鉴别的高分化腺癌到可能与未分化癌或各种肉瘤混淆的低分化肿瘤组成。其特征至少要出现一些腺或绒毛腺型结构,腺体由单层或假复层柱状细胞被覆,并以其长轴垂直排列于基底膜上,肿瘤细胞核轻度增大并具有一定的极向。当腺体分化减少并被实性巢或成片细胞取代时,肿瘤分类为低分化(高级别),此型常有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生存率低。若在以腺体为主组成的肿瘤中出现奇异型细胞核,则提示浆液或透明细胞分化(图7-15)。
(2)黏液腺癌:子宫内膜样和透明细胞腺癌也可以有大量的腺腔内黏液,仅黏液腺癌含有细胞内黏液。
(3)浆液性腺癌:以形成宽纤维血管轴心的二级甚至三级乳头为特征,并可见到明显脱落的细胞簇。肿瘤细胞核一般为圆形,缺少与基底膜垂直的极向,核分化差,常位于胞质顶部,通常可见大的嗜酸性巨型核仁,常见核分裂象和非典型、奇异型和多核肿瘤细胞。30%的病例可见砂粒体,数量可能很大。当肿瘤呈腺型生长时腺体结构一般复杂并呈“迷宫样”。浆液性癌被认为是高级别癌,因此不再分级(图7-16)。
(4)透明细胞腺癌:肿瘤细胞胞质透明、富于糖原、单个突向腔内的鞋钉细胞以及乳头腔隙组成了透明细胞癌的典型特征。细胞核大、明显异型,常形成奇异性核和多核。肿瘤组织结构可以表现有管状、乳头状、管囊状或实性(图7-17)。
(5)混合型腺癌:由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各种亚型或黏液腺癌)和Ⅱ型癌(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混合构成,其中最少的肿瘤成分要占整个肿瘤组成的10%(图7-18)。
(6)鳞状细胞癌:各种分化程度的具有鳞状细胞特点的细胞组成的子宫内膜原发癌(图7-19)。
图7-15 子宫内膜样腺癌
腺样结构,腺体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细胞
图7-16 浆液性腺癌
宽的乳头轴被覆次级微乳头,伴多量脱落肿瘤细胞
图7-17 透明细胞腺癌
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边界清楚
图7-18 混合型腺癌
由腺癌和鳞癌混合构成
图7-19 鳞状细胞癌
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和细胞间桥,无角化珠
(7)移行细胞癌:移行细胞成分常为2或3级,并常呈现乳头结构。
(8)小细胞癌:相似于肺小细胞癌的子宫内膜癌。
(9)未分化癌:指缺少任何特征性分化的上皮性肿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