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控制一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假定隐性致病基因为a,相应的显性正常基因为A,则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表现正常,基因型aa的个体患病。

控制一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状细胞贫血症、糖原贮积症Ⅰ型等。

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假定隐性致病基因为a,相应的显性正常基因为A,则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表现正常,基因型aa的个体患病。在杂合状态(Aa)下,由于显性正常基因(A)的存在,隐性致病基因(a)的作用被掩盖而不能表现,所以杂合子不发病,但能将致病基因(a)传给后代。携带有致病基因而不发病的个体称为携带者。临床上见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aa)往往是2个携带者(Aa)婚配所生的后代。

糖原贮积症Ⅰ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糖原不能分解为6-磷酸葡萄糖,致使糖原贮积,患儿肝脾大,生长发育迟缓,血糖低,肌肉无力。现用g表示糖原贮积症Ⅰ型的致病基因,正常基因为G。当一对夫妇均为携带者(Gg)时,其所生子女中,将有1/4的可能性为患者(gg),3/4的可能性为正常人,表现型正常的每个子女均有2/3的可能性为携带者(图5-8)。

图5-9是1例糖原贮积症Ⅰ型的系谱,通过分析可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有如下特点。

1.不连续传递,即所谓的隔代遗传现象。常为散发,有的系谱中只见先证者。

2.由于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3.患者双亲表现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4.患者的同胞有1/4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有2/3的可能性为携带者,患者子女往往正常。

5.近亲婚配的子女比非近亲婚配子女发病风险高,这是由于他们从共同的祖先同时得到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

图5-8 糖原贮积症Ⅰ型携带者婚配

图5-9 1例糖原贮积症Ⅰ型的系谱

近亲婚配是指3~4代内有着共同祖先的个体之间的婚配。由于继承关系,2个近亲个体可能从共同祖先传来同一隐性致病基因,而婚配后有可能把此基因同时传给子女,使子女同一隐性致病基因纯合概率增加,因此,近亲婚配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后代中发病风险增加。

重要提示

近亲婚配是遗传病蔓延的“土壤”,是培育缺陷儿、低能儿的“温床”,故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通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