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颅内侧支循环

颅内侧支循环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在正常状态下,Willis环的左右两侧及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系统的血压几乎相等,因此,血流方向各行其道,这在脑血管造影时可证实,当人在运动时,通过Willis环使血流保证各部的循环所需。在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手术时,应考虑到Willis环的发育情况。

(一)Willis环(大脑动脉环)

图4-6 典型的Willis环

系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在大脑底部借助前、后交通动脉连接成的一个多角形的动脉环(图4-6)。因1664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此环,故而后人称之为Willis环(大脑动脉环),后来不同学者又称、脑底动脉环、基底动脉环、环状动脉环、动脉环等。正常典型的Willis环由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及一条前交通动脉组成;不过有人认为不是双侧颈内动脉,而是双侧大脑中动脉参与组成该环。Willis环位于脑底软脑膜外,蝶鞍上方的脑脊液中,环内的脑组织结构由前到后有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及脚间窝。正常典型的Willis环在脑的血液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理学上,该环调节脑血流的方向和流量。人在正常状态下,Willis环的左右两侧及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系统的血压几乎相等,因此,血流方向各行其道,这在脑血管造影时可证实,当人在运动时,通过Willis环使血流保证各部的循环所需。在临床上,Willis环中的某条动脉发生阻塞时,该环起到侧支循环的代偿性作用,从而使病变区脑组织得以维持血液供应,减轻缺血性损伤,可是,在近半数以上的人群中,Willis环有各种形式的变异,如前交通动脉或一侧后交通动脉发育较细或缺如;大脑前动脉均由一侧供血;大脑后动脉直接由后交通动脉延续而成。因此,脑动脉发生阻塞后,是否出现梗死或梗死出现的大小,有时取决于Willis环的发育状况。在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手术时,应考虑到Willis环的发育情况。

(二)脑皮质支的相互吻合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皮质支在一侧大脑皮质经过多次分支后发生广泛吻合;借助大脑镰及胼胝体背部两侧大脑皮质之间也存在着动脉小分支的吻合;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在一侧小脑半球之间和两侧小脑半球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动脉分支的吻合。因此,血液在大、小脑皮质内可以相互流通,当某条动脉发生阻塞时,这些侧支循环能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但是,这种侧支循环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较大的动脉阻塞,也并非完全能代偿性地避免脑缺血的发生。

(三)脑深支的相互吻合

在大、小脑的深部也存在皮质支与深支之间的相互吻合;或深部的某块组织结构由几条动脉共同供应血液。但是,这种深部的侧支循环远不及皮质丰富,所以,某条动脉发生阻塞时,脑梗死发生率更高;在临床中,脑CT或MRI显示出的脑深部梗死多于皮质也说明这一点。

在正常情况下,脑动脉的侧支循环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和病理性的代偿作用,这种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还可以出现超越正常条件下的侧支循环功能。如烟雾病(moyamoya病)时,颈内动脉缓慢发生阻塞时,可以出现自脑底部向上发生的小动脉,起着更好的侧支循环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