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折血肿内为什么含有成骨因子,可以采集骨折血肿回注吗

骨折血肿内为什么含有成骨因子,可以采集骨折血肿回注吗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12月份的《中国骨伤》杂志上刊登了《骨折血肿采集回注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的文章,报道20例治疗结果“满意”。初始骨痂反应概念的提出是骨折愈合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从成骨因子形成到组织修复还需要1周,共计2周。退一步说话,即使骨折血肿已经含有大量成骨因子,对骨折愈合也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骨折愈合需要不断重复地产生初始骨痂反应,固定方法的科学性而不是血肿的存在与否将决定骨折愈合的成败。

骨折血肿中含有大量的成骨因子,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2006年12月份的《中国骨伤》杂志上刊登了《骨折血肿采集回注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的文章,报道20例治疗结果“满意”。方法是:“与一般骨科手术无太大区别,软组织切开后找到骨折血肿,注意不要用吸引器吸去,用50ml空针采集骨折周围陈旧性出血30~50ml(不用血凝块,尽量用液性血肿,后期部分病例又在液性血肿加入骨肽)……骨折固定缝合骨膜后将采集的陈旧性血液回注在骨折周围。术后不用引流,仅加压包扎。”文章没有提到患者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和设想,但仔细分析起来却疑问颇多。首先一个问题是,从骨折部位流出的血液和全身其他部位流动的血液有什么不同吗?很显然,骨折部位最初流出的血液和流动在其他组织中的血液没有什么不同,作者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骨折血肿内为什么会含有成骨因子?显然是骨折后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造成的,这种成骨因子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那么骨折后几天的血肿含有成骨因子吗?目前还缺乏准确的实验报道,但我们可以从2个实验来大致推断成骨因子形成的时间。

第一个实验是英国人McKibbin于1978年描述的老鼠截肢残端的修复现象[1],老鼠截肢后的骨残端也发生修复性骨痂反应,称为初始骨痂反应,历时约2周。初始骨痂反应概念的提出是骨折愈合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实验是Rooney的跟腱异位骨化实验,将老鼠的跟腱切断后进行隔离培养,只有切断时间在1周以后的组织才能培养出异位骨化现象。综合起来判断,成骨因子的形成大约需要1周的时间。从成骨因子形成到组织修复还需要1周,共计2周。这是生命最重要的周期,女性的月经周期为4周,实际上是子宫内膜从生长到退化的2个过程,每个过程大约2周。

这个时间周期也是抗原-抗体反应的时间周期,蕴涵着极为深刻的生命原理。目前认为,组织修复是人体内多能干细胞的功能,多能干细胞在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它的启动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而且这种激发必须具备组织特异性,即何种组织损伤将修复何种组织,否则在肝中长出骨头或在骨头的部位长出肝都会导致一片混乱。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首先,必须存在一种损伤识别机制,然后才能产生特异性修复信息。人体内恰恰有现成的抗原识别细胞,即巨噬细胞,已经证明通过巨噬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并产生抗原递呈作用的时间大约需要1周。难道组织修复也是一个免疫学过程?为什么不是呢?还有更好的解释吗?

闲话少叙。回过头来看,骨折血肿回注的手术设想有点过于简单和天真了。退一步说话,即使骨折血肿已经含有大量成骨因子,对骨折愈合也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骨折愈合需要不断重复地产生初始骨痂反应,固定方法的科学性而不是血肿的存在与否将决定骨折愈合的成败。单从方法设计上来分析也漏洞颇多,其一是血肿回注违反外科引流原则,有诱发感染的嫌疑。其二是液体血肿是用针缝不住的,有多少会留在原位呢?其三是,凡是手术都有继发出血,有什么证据表明继发血肿就不含成骨因子?而何必多此一举?再退一步,如果说原作者血肿回注还有一定理论依据,但“后期部分病例又在液性血肿加入骨肽”未免太过随意欠妥,不再赘述。

回过头来分析原作的参考文献,“郭洪旺等利用凝血性血肿与肉芽性血肿置入骨折间隙周围治疗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失败的96例长骨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手术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都要更好一些。我个人认为该文的手术创意过于简单随意,不宜继续使用,更不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ooney P,Walker D,McClure J.Cartilage and bone formation in repairing Achilles tendons within diffusion chambers:evidence for tendon-cartilage and cartilage-bone conversion in vivo.J Pathol,1993,169:3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