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育仁儿科经验集评析之一

江育仁儿科经验集评析之一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已治疗2个月,热势退而黄疸不退。检查:肝功能复查正常,黄疸指数10U。江育仁,江苏省常熟市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会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士点,编写了解放后第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

强某,男,6岁。

1959年8月20日初诊:2个月前突然发热(39℃),头痛,口渴,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继而全身出现黄疸。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已治疗2个月,热势退而黄疸不退。检查:黄疸指数60U,凡登白试验双相。肝于肋下1.5cm,质Ⅱ度且有压痛。就诊时见患儿皮肤灰黄,面目黄染,色泽不鲜,小便淡黄,大便带灰,腹略胀,时有畏寒,精神倦怠,舌苔白腻。该病起于湿郁热伏,酿为阳黄,病延日久,热虽渐泄而湿滞中州,脾阳被困,运化无权,所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为湿浊,着于募原,溢于肌肤。肤色黄暗而不泽,且见四肢厥冷,乃病本阳黄,湿浊久困,伤及脾肾之阳,转为阴黄之候。宜扶正温肾,健运利湿。方用茵陈四逆汤加味。处方:熟附子1.5g,淡干姜1.5g,茵陈10g,党参6g,黄芪10g,川黄柏6g,针砂6g,神曲10g,泽泻10g。5剂。

二诊:患儿面目皮肤黄染均减,肢冷转温,腹满略舒,胃纳有增,大便色黄,精神渐振。正气有来复之兆,湿浊也渐有分化之机。再从原意损益,以冀续效。处方:熟附子1.5g,淡干姜1.5g,茵陈10g,黄柏6g,栀子10g,白矾1g,薏苡仁10g,黄芪10g,焦白术10g,鸡内金10g,胡桃肉10g。5剂。三诊:前方加减,续服5剂后,日见转好,黄疸已退大半,睡眠、精神、饮食俱佳。惟患儿居家路远,就诊不易,乃改以丸方缓图。处方:胡桃肉15g,绛矾3g,大枣15g(去核捣烂)。上药共研细末,用茵陈15g煎汤为丸,分为10份,每日2次,每次1份。

四诊:上方连服4剂。20天后来院复查,诸悉均退。检查:肝功能复查正常,黄疸指数10U。肝于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压痛均消失。患儿恢复健康。(引自:江育仁儿科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江育仁治疗黄疸验案之一。江育仁(1916-2003),江苏省常熟市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会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90年被国家遴选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医60余年,对中医儿科急性热病、脾胃疾病、肺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20世纪60年代主持制订的“麻疹肺炎辨证诊治标准”推行于全国。1987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士点,编写了解放后第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编、编著出版了《中医儿科诊疗学》等学术著作20余部。

黄疸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黄疸之分阴阳,始于元代罗天益。若病程短,皮肤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若黄疸日久不退,色泽晦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者,为阴黄。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本例起病之初属于阳黄,病延2个月,湿浊久稽,阳气已衰,黄疸转为晦暗不泽,四肢厥冷,阴寒之象显露。《临证指南医案》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熏黄。故阴黄之治,宜取温化。温脾用茵陈理中,温肾取茵陈四逆。”本例元阳式微征象已露,而湿热尚未退净,故以健脾温肾为主,佐用清利,扶正而不留邪,阳气来复,湿亦分化,使滞着之黄如烟消云散。方中针砂可制肝、燥脾、消湿、退黄,绛矾消水肿、退黄疸、化积滞又能养血,阴黄、虚黄皆可用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