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科技期刊的微时代

试论科技期刊的微时代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科技期刊的微时代胡海霞作者简介:胡海霞,《岩土工程学报》副编审摘 要:针对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工具进行分析,试讨论科技期刊的微革命。1 科技期刊的微革命根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中国目前收录在库的就有7976种科技期刊[2]。3 应用微时代理念使科技期刊更有活力除了直接应用这个平台以外,更重要的是吸收其理念,把其应用到科技期刊的实际出版中来。
试论科技期刊的微时代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

试论科技期刊的微时代

海霞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0024)

作者简介:胡海霞,《岩土工程学报》副编审

摘 要:针对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工具进行分析,试讨论科技期刊的微革命。一方面,利用微工具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增加编辑部、专家和作者读者的联系,寻找有价值的选题等。另一方面,把微工具的理念运用到科技期刊中,开办微观点、微论文等栏目,实现即时成果即时报道,实现资源的即时收集和反馈,以此期望开启科技期刊的新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微时代;科技期刊;影响力;活力;时效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微广告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促进阅读进入了“微时代”[1],也预示着传媒业的微革命的到来。

微时代具有传播的流动性、迷你性、瞬时性和互动性。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

1 科技期刊的微革命

根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中国目前收录在库的就有7976种科技期刊[2]。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有封闭、出版周期长、和作者读者沟通不畅等缺点,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微时代加以解决,所以如何切合科技期刊的现况,充分运用微时代的特点,吸收其长,改善自身的不足,笔者认为其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2 利用微工具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

2.1 宣传期刊,收集良好办刊经验

2012年年底,根据新浪第四季度的报告,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达5.03亿,2012年全年增长73%[3]。其中城市和知识分子的比例相对更高。也就是说,科技期刊的绝大多数的作者、读者都是熟悉或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的。微时代的这个平台是完全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交流。利用这个平台宣传期刊,是经济而快速的。同时,因为是即时互动,还可以听取多方面的办刊信息和意见,即时转变思路和方法,使期刊紧跟着时代的需要而调整[4-6]

2.2 增加互动,培养作者读者群

现在的科技期刊编辑一般都只是通过稿件,就稿件的问题和作者沟通。而除了论文,其实和作者、读者的日常交流也非常必要。了解其需求,解答其疑惑,帮助其困难,都应该是现代科技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微工具就提供了这种便利,省时、即时、高效,相当于给了作者、读者和编辑间一个随时面对面交流的空间。

2.3 增加和专家联系,方便约稿

和专家的即时沟通,还可以了解到专家的最新研究方向、最新的重大课题,以增加约稿的机会。

2.4 寻求信息和潜在价值

互联网是个大平台,全球即时传递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体,利用平台把编辑部的触角在任意时段伸到全球每一个领域。并且从信息中可以选择潜在作者群、组稿方向,寻找有价值的报道方向等。

3 应用微时代理念使科技期刊更有活力

除了直接应用这个平台以外,更重要的是吸收其理念,把其应用到科技期刊的实际出版中来。让科技期刊微起来,时效快一点,信息多一点,交流更开放点,应该是科技期刊吸收的精华所在。

3.1 利用微工具实现微出版

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发表已经选用但还没有经过编辑加工的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这样可以尽快让读者看到期刊即将刊出的文章核心内容,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交流,以提高论文的时效性和期刊的关注度。

3.2 期刊中增加微信息栏目

科技期刊有两条生命线:一条是内容;一条是出版周期。现在很多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为半年到1年,再加上作者从有想法,到试验证实,到落笔成文,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让学术观点尽早面向公众,笔者认为,应该运用微时代的理念,打破科技论文的固有模式,至少可以从开放些新的栏目做起。例如可以开办“微观点”和“微论文”栏目。

“微观点”就是一种假设的想法,还没有进行试验论证,只是在工作和研究中发现了某个规律,就可以提出来,刊登出来。让同行进行讨论,共同研究。这样的意义在于:①版权的第一所有;②给同行以借鉴,有兴趣的可以共同研究;③如果是其他人论证过,并证实了错误的方向,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微论文”就是做一点报到一点,不需要像传统的学术论文一样完整,有一点突破就及时报道、跟踪报道,实现即时成果即时报道,实现资源的即时收集和反馈。无论最后论证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这都是值得的,至少让同行了解了其研究方向和思路。另外,科技论文都是以成功完整的形式出现,其实学术界中,从失败中取得的经验可能并不亚于成功的论文。

3.3 不定期的出版微论文、微信息

把平台信息或者是不能成为完整论文的文章,如一个观点假想,一个小的经验、方法等都可以采用不定期的方法夹页出版,以引起行业内的讨论和关注。目的是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全行业的经验,一个人的失败变成全行业的教训,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更好更快地推动学术发展。

4 结语

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科技期刊是否也应该快速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微时代的优点填充进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中,将更先进更好的模式服务于行业,以实现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的重任呢?

参考文献

[1]微时[EB/OL].百度知道[2013-07-16].http://baike.baidu.com/view/5573191.htm.

[2]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EB/OL].中国知网.[2013-07-16].http://epub.cnki.net/kns/o1dnavi/n_Navi.aspx?NaviID=3&F1g=.

[3]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达5.03亿,2012年全年增长73%[EB/OL].[2013-07-16].http://cn.engadget.com/2013/02/21/sina-q42012-earnings/

[4]张凡,于月洋.科技期刊借助“微博”履行科普责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534-536.

[5]韩军艳.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J].新闻与出版,2012(8):118-119.

[6]王亚新,史春薇,仲崇民,等.在数字化条件下微博对科技期刊的影响[J].编辑之友,201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