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施韦泽的伦理思想就是要寻求重建自然和伦理之间的联系。施韦泽在环境伦理方面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敬畏生命”。或许与施韦泽的神学背景有关,他的敬畏生命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一种综合的情绪,包含了尊敬和恐惧的内容。应该注意到,施韦泽的论述中同样用到了移情: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如同体验自己的生命”。施韦泽的观点可以解释为,所有的生命都有固有价值,我们应当敬畏和尊重。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_环境伦理学概论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国出生的法国人,192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非洲圣人”之称,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是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

他出身于牧师家庭,获得神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却改行去非洲行医,一直到90岁高龄去世于非洲的岚巴瑞(Lambarene)。

在施韦泽那个年代,工业化迅猛发展。他注意到现代工业社会使生活之善与自然之善之间的联系渐行渐远。科技进步带来了工业化社会,它将自然当做冷漠的、无价值的、机械的力量,从而分割开伦理与自然的联系。现代科学把自然看做机器,它遵从物理和力学定律。自然本身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类伦理就没有了基础,伦理价值只是个人的看法或感觉。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官僚主义、无意义的工作及文化坠落都缘自这种分离行为。施韦泽的伦理思想就是要寻求重建自然和伦理之间的联系。

施韦泽在环境伦理方面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敬畏生命”。


“日落时分的非洲,我们正在一群河马之间乘船逆流而上,在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敬畏生命’”!(Schweitzer,1946)


或许与施韦泽的神学背景有关,他的敬畏生命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一种综合的情绪,包含了尊敬和恐惧的内容。就像在飞机上看到机窗外的通天彻地的闪电,或者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山谷间蜿蜒的河流,或者大地震时看到奇异的地光感受到大地隆隆的震动,这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敬畏。这种敬畏往往让人联想到如圣经中先知与上帝见面时的情形。

施韦泽认为,人类感情的最基本的事实是“我是个要活下去的生命,是众生之一员”(Schweitzer,1946)。伦理就从我们完全明白完全敬畏这一事实开始。


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他接受生命之善:维持生命,改善生命、培养其能发展的最大的价值;同时知道生命之恶: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抑生命之发展。这是绝对的、根本的道德准则。(Schweitzer,1946)


在实践中,施韦泽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是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施韦泽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与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二为一。

应该注意到,施韦泽的论述中同样用到了移情: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如同体验自己的生命”。这和他早期对康德的哲学深有研究不无关系。

施韦泽的观点可以解释为,所有的生命都有固有价值,我们应当敬畏和尊重。生命本身即善,这个善要求尊重。

无疑,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会去踩踏路边的野花,如同佛教徒一样,他“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吴承恩,1980),对付蚊子的方式是宁可用蚊帐,或者把蚊子赶出房间。他拒绝使用DDT,反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杀死的做法。显然,要求大家都这么做超出了一般大众的接受范围。但是,他并没有把敬畏生命当做某种法则,而是认为应当成为一种品德。有道德的人应当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敬畏任何有固有价值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