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地震仪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地震学被公认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为了推进地震预报的水平,地震构造、断裂带、地磁、地电、地震活动现象、震重力、地壳形变、电磁波等领域成为现代地震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科学认知_穿越震荡构建和

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未能认识到地震灾害的真正根源,但人类对地震孕育规律的科学思考至今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古希腊众多学者对地震的自然原因进行过大胆的设想,他们提出,水的运动、地球的岩石错动碰撞、火、空气等因素是导致地震的主要原因。[17]18世纪中后期,人们认识到地震是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是地表下面的岩体移动引起的波动,并将地震划分为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3种类型。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当时的科学家还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份地震烈度表。19世纪末,美国人奥尔德姆证实了由于岩石的大规模翘曲和断裂而产生地震的假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地震仪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地震学被公认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地震学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和地球地震分布的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表现为认识了地震孕育的大体过程,即构造运动造成了断层两侧的地球介质的变形,当地球介质承受不住这种变形的时候,就会发生断裂,地震就是这种断裂的直接结果。[18]随着对地震成因认识的深入,人们的防震、抗震知识日益丰富,人们认识到房屋的结构、地基的硬度是影响地面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而消防设备、排水系统、建筑布局、防火性能也是地震中的安全隐患。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地震,20世纪60年代,地震预报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我国对地震的科学探索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创制地动仪的科学举动,张衡以后,虽有少数人涉足地震科学的讨论,但其观点终难突破天人感应灾异观的框架限制,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也就难以继续。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地震知识的传入,人们不再把地震的发生归咎于天意,而是开始着手探究地震发生的地质原因,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普遍趋向科学和理性,地震的自然成因逐渐成为共识。20世纪初,崩塌、火山、地质构造这3种地震成因被科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分析了云南等地震多发区的地震时空分布规律[19],民国初年,一些学者运用西方地震学理论研究我国的地震,初步划分了某些地震高发区的地震带,从此开启了我国具有地震学科意义的研究。1930年我国建成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1949年以后,我国地震台站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经历了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之后,地震预报成为地震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为了推进地震预报的水平,地震构造、断裂带、地磁、地电、地震活动现象、震重力、地壳形变、电磁波等领域成为现代地震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对地震展开的这些科学研究,逐步揭开了地震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对地震成因的认识从神、天主宰的天灾观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寻找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如科学规划市政、建筑物防震设计、地震监测预报等防震抗震措施的发展都与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科学认识有直接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