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土流失灾害治理及综合评估

水土流失灾害治理及综合评估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各市县水保治理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宁夏的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土流失灾害治理及综合评估_宁夏自然灾害防灾

三、水土流失灾害治理及综合评估

1.水土流失灾害治理现状

宁夏在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实践,在不同类型区建立了一大批治理规模大、标准高、速度快、效益好的综合治理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治山治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宁夏自1998年以来广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投资渠道,先后开展了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遍及全区4市、17个县(市、区)。截至2003年底,全区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3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46平方千米,其中基本农田48.1万公顷,造林65.4万公顷,种草39.9万公顷,建成水保治沟骨干工程170座,各类小型水保工程29.14万座,有3个县、40条流域获得水利部财政部命名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和示范小流域。在抓好综合治理的同时,不断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建立了区、市、县水保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和“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落实,全区累计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93个,查处人为水土流失案件258起,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与补偿费892万元,落实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约1.2亿元,使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遏制。

2000年以来宁夏开展的主要项目有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简称“国债项目”)、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3个专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其中2001年启动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流域固原项目区综合防治工程(简称茹河项目)、2003年初启动的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宁夏马莲河、什字河、好水河水土保持项目(简称“马什好”项目)及2004年初启动的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三个较大的水土保持项目在自治区尤其是宁南山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三大项目涉及宁夏原州、彭阳、隆德、西吉、海原、盐池6个县(区),分布于泾河、清水河、葫芦河3大水系,目前已投入项目资金110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29万元。

2002年宁夏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封禁治理工作,以有限的资金集中治理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这也是水利部提出的新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思路之一。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8月作出了在2003年5月1日以前在中部干旱风沙地区10个市县、占全区52%的土地上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依靠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决定。宁夏水保部门及时调整思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中加大了封育保护的比例,分两批在彭阳、隆德、同心、盐池、海原、灵武6县市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因地制宜地在开展封禁治理工作,为全区的封山禁牧、恢复生态积累了经验。

2003年,水利部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列为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首,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2003年宁夏高度重视淤地坝建设工作,2003年初编制完成了《宁夏黄土高原地区近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2003~2020年)和车路沟等9条小流域淤地坝坝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淤地坝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原州、彭阳、隆德、西吉、海原、盐池6个县(区)的7条淤地坝系120座单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此外还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小流域、试点小流域,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个单项治理工程,项目遍布全区。在治理的过程中,各项目县总结了一套适合本地的开发治理模式。如彭阳荒山治理模式:彭阳县对荒山治理采取先整地、后造林的治理措施,效果十分显著。整地方式采用隔坡水平沟即“88542”整地规格,开挖深80厘米,宽80厘米,沟下沿筑实埂,埂高50厘米,埂顶宽40厘米,田面宽度2米,整地后采用跨季造林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彭阳县的这种治理模式受到了有关部门及社会的认可及赞同,目前已在宁南崇山区全面推广;隆德县沟道治理模式:隆德县目前是全区治理程度最高的县,荒山面积较少,目前已将重点转移到沟道治理上:沟道中有红土裸露的部位采用沙棘封沟;沟道含水量高的地方采用柳谷坊及栽植柳树、柳桩的治理模式;坡度较陡的部位采取乔灌交造林,较缓的部位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沙打旺等,沟道中主体种植效果好,一般夏秋两季每个沟道都是“郁郁葱葱、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宜人”。西吉县沟道坝系治理模式:西吉县大部分沟道平缓,且有常流水,具备丘三付区典型的沟道特征,具备良好的建坝条件,在沟道坝系建设上独一无二。葫芦河上游黄家川水库以上及其支流马莲河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坝系,工程配套完善,水利化程度较高,加上群众用水、节水的意识较强,水资源的利用率相当高。目前已探索出了兴建、运用及管理的成功经验。海原县沟坝地治理模式:海原县中北部属宁夏的干旱带,坡面治理无法实施,淤地坝和沟坝地是这一地区用洪用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模式,实际上是干旱地区的“径流农业”和“径流林业”,这一治理模式已在同类地区得到推广。盐池县中部风沙治理模式:八岔梁试点小流域治理掀开了盐池县中北部风沙区综合治理之门,后来发展到刘窑头小流域上了一个台阶,其主要形式是:合理利用风沙区水资源发展水浇地,将多余的旱耕地退下来用于生态建设,依靠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自然植被,改变以往的自然放养方式,运用种草圈养的方式合理发展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水源工程,将十分有限的水资源蓄积在库坝,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提供保障。刘窑头小流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人进沙退,依靠自然修复功能恢复植被,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最好例证,也是宁夏中北部治理沙漠化土地的一个方向。目前各市县水保治理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宁夏的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水土流失灾害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估

通过多年的治理,全区水土流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入黄泥沙减少,农林牧副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经济效益

按基本农田增产粮食,经济林提供果品,人工林提供木材薪柴,人工草提供牧草转化成畜产品及粮油加工等项产值计算,近10年各项新增治理措施累计净产值2.15亿元,约是总投入的2.5倍,治理区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00元左右。

粮食增产: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可年均增产粮食2.5万吨,人均产粮将达到500千克以上。

果品增产:根据每年计划安排的经济林,年新增生产果品1500万千克,仅此一项水土流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00元。

林草副产品增产:薪柴产量达4680万千克,饲草产量达12150万千克。

(2)蓄水拦沙效益

年减少入黄泥沙0.4亿吨,增产粮食1亿千克。年均可拦蓄泥沙420万吨,年均蓄用径流4000万立方米。

(3)生态效益

通过治理,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0%左右,林草植被的防护效益得到了有效发挥,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自然灾害频率和程度大为减少,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局部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4)社会效益

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卫生等事业逐步发展,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基本农田的兴修,在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每年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沟道工程的建设,可保护川台地免受洪水危害,又可增加灌溉面积,结合小型水保工程解决现有的农业人口和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21世纪头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3.水土流失灾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地节约、高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社会环境,提高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社会环境,提高人类对客观情况的认识,限制人类自身不顾后果的各种有损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相互变化关系。

水土流失灾害是引起局部地区社会经济波动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项重要因素,而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其治理措施的主要功能是:(1)减少入河泥沙,减轻库坝和河道淤积,治理各种水患,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脱贫致富;(2)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保护人民生活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4)保护各种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还应尽量化成灾的不利条件为可利用条件。水土保持的这些基本功能正是防止社会经济波动、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等不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措施之一。从现实出发,人类只能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积极地、适度地改造自然,又要顺应客观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所以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采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即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使受水土流失威胁地区的绝大部分不受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保持正常运作,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未来,宁夏只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才能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