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

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曾对这些外语的词源作过一番考证。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需要亦即自然界所能满足的人的需要。
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_当代科学技术哲学

一、价值: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

1.关于“价值”的概念

汉语中的“价值”一词,相当于英语的value、法语的valeur、德语的wert、立陶宛语的wertas等。马克思曾对这些外语的词源作过一番考证。他引用的是一本1844年布鲁塞尔版的名为《试论哲学词源学》的书。按照这本书的解释,上述语言中的“价值”一词,与古代梵文“wal”即“掩盖、加固”和拉丁文“vallo”即“掩盖、保护”的词义有渊源关系,是在该词义派生出的“尊敬、敬仰”和“喜爱、珍爱”的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1)。它指的是客体之于人的需要或目的的积极意义。

人们对外界物的需要关系是从生产活动,也即人们对外界物的实践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3)

应当肯定,价值的含义之一确实是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即所谓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instrument value)。作为客体的一方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客观属性,作为主体的一方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一定的主观要求;当客体的客观性能与主体的某种主观需求相对应,客体属性恰好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时候,两者就构成了价值关系。当价值关系形成之后,客体属性就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属性了,它变成了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能,变成了价值属性了;而主体的需要也不再是纯主观的需求了,它变成了以客体性能为对象,并通过客体性能表现出来的价值需要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们通常引证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一论断作为“价值”的定义,实际上这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定义,而是马克思批评的瓦格纳对价值概念的理解。这一理解的局限性在于仅仅从外界物对人类有什么用处即“使用价值”(工具价值)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将“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加区分地混淆起来。马克思批评瓦格纳把“通常叫做‘使用价值’的东西,叫做‘价值一般’或‘价值概念’”(4),指出除了“价值”一词在“使用价值”这一句称里出现之外,“价值”同“使用价值”毫无共同之点。“价值”比“使用价值”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含义。

“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5)如“人类的价值”就是不能用“满足需要”等于价值的简单公式来说明的。中国古代哲学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命题,近代以来,也流传着一句名言:“在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这所谓贵,不是说人类能满足什么需要,而是说人类具有其他物类所未有的优越性质与能力。所以,在我们看来,价值具有两重含义:价值的基本含义是能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用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

2.价值因科学技术活动对象能够满足人类需要而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科学技术是一种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着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自觉自主的、有目的地进行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人的目的集中地反映着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要求。而价值正是对象或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所以,人的活动目的实质上是规定人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7)这里谈论的善有具体的善和终极的(总体的)善两种意义,具体的善是指一个具体的目的,终极的善则包含了低于它的目的。N·维纳指出,“有目的的一词就是用来表明那种可以解释作趋达目标的作为或行为——也就是说,它趋向一个终极条件”(8),这个终极条件就是价值。因此,我们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都是为了获取某种价值。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不能不以价值为根本目标的。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需要亦即自然界所能满足的人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9)。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为自然界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它本身具有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需要的可能性。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亦即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必须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0)。这种新的需要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更为高级的物质需要,而且还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这种新的需要才是真正人类的需要,也只有满足这种新的需要的活动才是真正人类的历史活动。当然,“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技术的实践活动,但人们要实践地改造自然界,首先必须观念地掌握自然界,而科学则是人类观念地掌握自然界的最高形式和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科学能够满足人类对自然界的需要,也就具体地表现为它能满足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的需要。这样,科学技术因其活动对象即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多方面需要而成为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3.科学技术价值:科学技术的客观属性对人类的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价值论,作为科学技术价值问题的理论,它是哲学一般价值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科学技术价值论中,科学技术价值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客体,以社会人类或人类社会作为主体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价值是科学技术的客观属性和它所反映的规律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某种性能。科学技术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着自身的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即科学技术属性。但科学技术价值并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这种属性对人类有什么积极意义,是能满足什么需要的性能,这种性能就是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但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又不是单纯由人类当前的和直接的需要决定的,而是以科学技术属性作为客观基础的科学技术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和潜在性。科学技术价值的客观性,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发现科学技术价值和实现科学技术价值;科学技术的实践性,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和实现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的历史性,是指科学技术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人们的价值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科学技术价值的潜在性,即是说,在科研成果完成时,科学技术价值特别是科学价值的绝大部分往往是潜藏在科研成果之中。因此,要使科学技术价值得以实现,还必须应用科学技术去实际地满足各种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而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价值向社会的展现、转移,并通过各种渠道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