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板栗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板栗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③摘除虫瘤,减少害虫发生基数。除危害板栗外,还有栎类等树。又名板栗象鼻虫,栗农称其为“栗子蛆”,为世界性害虫,分布普遍,大别山区各大板栗产区均有发生,有的相当严重。此虫主要蛀食板栗果实,栗果内有虫道,粪便排于虫道内,而不排出果外,被害栗实丧失食用价值和发芽能力,严重影响栗实品质。
板栗主要虫害及其防治_板栗栽培与贮藏技

属膜翅目,瘿蜂科。又名栗瘤蜂,在大别山区分布普遍,特别是利用野生茅栗资源改造的板栗园尤为严重,是大别山区危害栗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就全国而言,南北板栗产区均有发生。

(1)危害情况。幼虫主要危害栗树的芽,春季受害芽形成瘤状虫瘿,而消耗大量树体养分,不能抽出新梢和开花结果。叶小,呈畸形,严重时,树势衰弱,枝条枯死,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往往若干年内产量不易恢复。

(2)形态特征。

成虫:很小,体长2.5~3毫米,头、胸、腹部黄褐至黑褐色,具金属光泽。头短而宽,头顶及后头部密布细小圆形纹。触角丝状,14节,梗节较粗,黄褐色,鞭节褐色。胸部发达,背面光滑。前胸背板有4条纵线,小盾片呈三角形,向上突起。翅白色透明,翅面有细毛,翅脉褐色。足黄褐色,后足较发达,末附节及爪深褐色。

卵:椭圆形,长约0.15毫米,宽约0.1毫米,乳白色,表面光滑,末端有细柄,长约0.6毫米,柄末端略膨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毫米,乳白色至黄白色,纺锤形,略弯曲,属有头无足型。

蛹:裸蛹体长2~3毫米,初化的蛹为黄白色,近羽化时体色变成黑褐色(见图26)。

(3)生活史及习性。栗瘿蜂一年发生一代,以初孵幼虫在芽内越冬。栗芽萌发时开始活动危害,春季4~5月份栗树抽新梢长到1.5~3厘米时即出现小瘿瘤,瘿瘤初为翠绿色,后变赤褐色,略呈圆形,瘿瘤内分小室,室壁木质化,坚硬光滑,每室1虫,瘿瘤内一般2~5头虫,最多可达十几头虫。一般短果枝顶部的瘿瘤最大,椭圆形,能长出细窄的小叶片和雄花。在叶柄基部形成的瘤较少,顶端仍能长出小叶片。长在叶片主脉上的瘤为扁圆形,表面光滑。

在瘿瘤内的老熟幼虫5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末期为6月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虫大量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在瘤内停留10~15天,咬成宽约1毫米的虫道钻出。成虫出瘿后爬至叶面,经3~5分钟即可飞翔,飞翔力很弱,晴朗无风天可在树冠附近飞舞,夜间停息在叶背。成虫寿命一般为3天左右,无趋光及补充营养习性。进行孤雌生殖,卵产于当年生的芽内,每芽内一般产卵2~7粒,每只雌蜂可产卵11~25粒。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化后即在芽内危害,并在被害处形成椭圆形小虫室。9月中下旬开始在虫室内越冬,来年继续形成瘿瘤危害。

一般背风向阳、地势低洼、栽培面积较大及管理粗放的栗园受害较重。另外天敌、降水、品种及风向、风速与成虫消长及扩散有很大关系。中华栗瘿长尾小蜂是栗瘿蜂天敌中的优良种群,自然寄生率很高,对栗瘿蜂的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成虫羽化出瘤期雨水大,成虫死亡率高,危害轻;不同品种的寄生受害程度也有区别,以实生栗被害最重,茅栗和板栗次之,锥栗最轻。

(4)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进行合理修剪。根据栗瘿蜂危害老树、弱树的特点,进行冬季修剪,剪除树冠内部及外围的弱小枝,对被害重的衰老树进行强度修剪,促进枝条更新,可减轻栗瘿蜂危害。

②充分利用天敌。结合冬季修剪大量采集的瘿瘤放在纱笼内(纱笼网眼以瘿蜂钻不出为限),悬挂于栗瘿蜂危害严重的栗园中,使寄生蜂自然羽化,寄生,消灭栗瘿蜂。

③摘除虫瘤,减少害虫发生基数。栗瘿蜂发生严重的栗园应在虫瘿形成初期(5月初)采摘新虫瘿,虽然损失一部分天敌,但利大于弊,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该方法尤其适合于新发展的栗园。如果人工摘瘤能集中力量在一个产区内“打歼灭战”,效果将更好。

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栗枝黑大蚜。除危害板栗外,还有栎类等树。

(l)危害情况。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新梢、嫩枝和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影响新梢生长和果实成熟,常导致树势衰弱,是板栗的重要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

成虫:a.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5毫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小,腹部肥大;腹管短小,足细长;尾片短小,半圆形,上生短刷毛。b.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4毫米,翅展13毫米,翅暗黑色,翅脉黑色;全体黑色,腹部颜色稍浅。

卵: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初产时暗褐色,后变成黑色,单层密集排列于主干背阴处和粗枝基部。

若虫:体形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个体小,色较淡,多为黄褐色,稍大后变黑色(见图27)。

(3)生活史及习性。栗大蚜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栗树干上树皮裂缝处越冬。翌年4月上旬孵化为无翅雌蚜,进行孤雌胎生繁殖,密集成群危害枝梢。从5月份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扩散至其他栗树的嫩枝进行胎生繁殖,群集于当年新梢顶部危害或栗蓬针刺的缝隙间吸食汁液。至10月中旬开始产生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雄蚜,进行交尾产卵越冬。11月份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树皮裂缝、伤疤、树洞等处,往往数百粒排在一起。

(4)防治方法。栗大蚜越冬卵比较集中,冬春季进行人工刮除或刷除越冬卵,或用波美2~3度石硫合剂涂刷成片卵块,可以消灭大量越冬卵,减少虫口基数。

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板栗象鼻虫,栗农称其为“栗子蛆”,为世界性害虫,分布普遍,大别山区各大板栗产区均有发生,有的相当严重。此虫主要蛀食板栗果实,栗果内有虫道,粪便排于虫道内,而不排出果外,被害栗实丧失食用价值和发芽能力,严重影响栗实品质。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9~8.9毫米,头部黑色,头管细长,前端向下弯曲,前胸背板密布黑色绒毛,两侧有白斑。翅鞘密布黑色绒毛,前缘和内缘有白色绒毛,两翅鞘前部内缘处对生白色毛斑4~8个,外缘近前方1/3处各有白色毛斑一个,翅鞘后部1/3处有一条白色绒毛组成的横带。足黑色,腿节棍棒状,下面有一刺突,体腹面灰白色。腹端丛生棕色。

卵:白色透明,椭圆形,有短柄。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5~11.8毫米,乳白色,头部褐色。

蛹:长7.5~11.5毫米,乳白色,腹眼黑色(见图28)。

(2)生活史及习性。栗实象甲一年发生一代,以成熟幼虫于土内10厘米深处作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翌年6~7月份在土室内化蛹,约10~1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在土中潜伏2~3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栗蓬长至核桃大小时钻出土外。8月上旬为出土盛期。成虫咬食栗果数天后即开始交尾产卵,产卵盛期为8月中下旬,卵孵化为幼虫后即进行大量危害,幼虫期1个月左右,老熟后咬破栗实外壳钻出,入土作土室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于栗树枝叶间,受惊扰即迅速飞逸或假死坠地,夜间停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寿命平均10~15天,雌虫较雄虫寿命长,交尾后次日产卵,产卵部位多在果蒂附近。产卵前先将栗蓬和果皮咬一破口,然后产卵其中。一般每孔产卵1~3粒,每个栗实通常有1~2个产卵孔。初孵化幼虫仅在子叶表层取食,蛀道较狭窄,随着虫龄增长蛀道逐渐扩大和加深,3~4龄时,蛀道宽约8毫米左右,内部充满黑褐色虫粪,蛀道多呈弧形,靠近果蒂处。早期被害的果实往往脱落,后期被害通常不脱落,甚至采收后幼虫仍在果内危害,待幼虫老熟后,即在果壳上咬一直径2~3毫米的圆孔,爬出果外钻入土内作长椭圆形土室越冬。

栗实象甲的发生和危害与板栗品种、林地条件以及人为活动有密切关系。凡是栗苞小,苞刺短而稀疏,苞刺质地软的品种被害率较高。从林地条件看,以山地栗园同时混生或附近有栎树类(如茅栗、栓皮栎和麻栎)的栗园受害严重。采收时比较彻底,对脱粒场所或栗实进行灭虫处理,均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口,减轻来年受害。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栗园条件。将栗园内或附近的栎类杂树加以清除;秋冬翻耕栗园,破坏幼虫土室,对控制栗实象甲的发生危害均有一定效果。

②选用栗苞大、苞刺密而长、质地坚硬、苞壳厚的抗虫品种。

③及时采收。栗果成熟后及时采收彻底干净,不使幼虫在栗园内脱果入土越冬。

④选水泥稻场剥果。采收栗苞时,将栗苞挑选回家剥果(因在栗园剥果,刺苞乱扔易使其幼虫钻入土中越冬,第二年又出土危害板栗及栎类),堆果场地最好选水泥稻场或坚硬的场地,以阻止幼虫入土越冬。

⑤处理果实。栗实脱粒后在50~55℃温水中浸泡15~30分钟,以杀死果内幼虫和卵,但切忌水温过高或处理时间过长。

⑥人工捕杀。成虫发生盛期,利用其假死性,于早晨振动树枝,将振落成虫收集杀之。

⑦利用成虫飞翔力弱的特点,栗实采收后及时出售,以减少栗类幼虫爬出栗实在栗园附近土内越冬,从而减轻次年受害。

属鞘翅目,象虫科,又名剪枝象鼻虫,局部栗区发生严重。此虫成虫产卵时有咬断产卵果枝的习性,致使大量幼嫩栗果被剪落地,造成严重减产,并且影响栗树的发育及以后的结实。

(1)形态特征。

成虫:蓝黑色,有光泽,体长6.5~8毫米,上腹灰黄色或银灰绒毛,其间疏生较长的黑色直立毛。

卵: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淡黄色,长径1.1~1.3毫米,宽0.7~0.9毫米。

幼虫:乳白色或黄白色,弯曲,老熟幼虫体长7~11毫米,身体各节皆有二列较密的细刚毛。

蛹:头顶两侧有一对刚毛(见图29)

(2)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筑土室越冬。翌年5月份开始化蛹。蛹期20~30天,6月份成虫开始羽化出土。成虫出土后,当天即能取食嫩苞以补充营养。成虫经一段时间补充营养后交尾,一生交尾多次,第一次交尾后经2~3天开始产卵。产卵时选嫩果枝于栗实上咬蛀产卵孔,产卵一粒,并用蛀屑堵塞产卵孔,然后将该果枝咬断落地。一个雌虫一生可咬断40多个果梗,损失1~1.5千克果。被害严重时,果枝被害满地。

成虫白天活动,交尾及产卵在17时至黄昏前最盛。有假死习性,突然猛烈振动时,可致其假死落地,但在温度较高时,往往在坠落途中又飞逸。卵期5~6天,7月开始出现幼虫,幼虫在落地的栗实中发育,脱皮2次,历经20天左右达到成熟,咬一圆孔脱出。往往将栗实吃光,内部充满细丝状褐色粪便及粉末状蛀屑。幼虫脱果的时间与所处环境的温湿度状况关系密切,温湿度适宜时,幼虫发育快,脱果即早;如果温湿度过高或过低,则发育延续,脱果即晚。如果实过干,则幼虫不能脱果,甚至死亡。幼虫脱果后,寻找适宜地点,一般多钻入地下3~9厘米深处作一椭圆形土室越冬。

(3)防治方法。

①在成虫产卵期间,每10天左右收集一次落地果枝集中烧毁,可消灭绝大部分虫源,防止或减轻来年危害。此法应作为关键措施抓好,并力求彻底。

②秋季刨树盘,将越冬幼虫翻出地面冻死、晒死,让鸟啄食。

又名桃蠹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一杂食性害虫,除危害桃、板栗外,也危害多种果树、部分林木和农作物。桃蛀螟主要是幼虫危害果实,常在总苞和幼果之间蛀食,大都在果实即将成熟期侵入,被害果被蛀成孔道,甚至蛀空,并有大量虫粪和丝状物,失去食用价值。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毫米,全体橙黄色。

卵:长约0.6毫米,椭圆形。初乳白金色,近孵化时变红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头暗褐色,前胸盾褐色,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背面红褐色,有的淡灰褐、浅灰蓝色,腹部多为淡绿色。

蛹:体长约13毫米,褐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茧外常附有碎屑等物(见图30)。

(2)生活史及习性。桃蛀螟在长江流域和大别山区一年发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果树老皮缝隙、树洞内、梯田边、桃僵果、板栗总苞、贮栗场内越冬。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6月上中旬。成虫白天静伏叶背阴处,晚16~18时活动,进行交尾产卵,卵多以1~3粒产在桃幼果果面,经1周孵出幼虫,6月中旬为第一代危害盛期,经15~20天幼虫老熟后在果内或果与果、果与枝相接处化蛹,蛹经8天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继续在桃、李上产卵危害。第二代成虫则于8月中下旬部分转移到栗树上,于栗苞针刺间产卵,第三代幼虫多见于8月下旬,9月上旬为蛀栗苞盛期(苞裂期),9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脱果,并在树皮下、堆果场等处越冬,10月中下旬全部进入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诱力较强,对糖醋液也有趋性。昼伏夜出。对板栗不同品种危害有区别。4~5月份雨水多有利于桃蛀螟大发生。

(3)防治方法。

①清理老熟幼虫越冬场所:如刮树皮、处理枯栗苞,以压低虫源基数。板栗采收后及时脱粒沙藏,减少害虫转果蛀食机会。

②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③在栗园的附近,禁止栽植桃李,并适当种植一些向日葵,引诱此虫,进行捕杀或烧毁,以减少桃蛀螟对板栗的危害。

金龟子的幼虫总称跻螬,常因地区不同而称地蚕、土蚕、鸡粪虫等。金龟子是对其成虫的总称,也被各地叫作“硬壳虫”、“瞎撞”等,大别山区栗农称其成虫为“金甲虫”。

金龟子类大部分为植食性,其成虫和幼虫均能对林木造成危害,且多为杂食性。幼虫跻螬(土蚕)主要在苗圃及幼林地危害幼苗(树)的根部,除咬食侧根和主根外,还能将根皮剥食尽,造成缺苗断根。成虫以取食阔叶树叶居多,有的则取食针叶或花,板栗也是其危害树种之一,往往由于个体数量多,可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危害。

(1)生活习性。金龟子生活史一般都很长,多数最少需经过一年才能完成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日出或昼伏夜出,以昼伏夜出者多,夜出性金龟子往往具有趋光性,通常有假死习性。金龟子的发生与土壤因子及植被关系密切。大别山区常见的危害板栗的金龟子有紫绒金龟(小菜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黑绒金龟子和铜绿丽金龟子等,它们均属成虫,在傍晚或晚间出土活动取食,白天在土缝中潜伏,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见图31、图32)。

(2)防治方法。

①清晨,傍晚利用其假死性,摇树振落于地,集中烧死。

②灯光诱杀。利用其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③喷药防治。

又名串皮虫,赤腰透翅蛾。以幼虫在枝干韧皮部蛀食危害,被害部常流出树液,招蚂蚁吸食,俗称“蚂蚁哨”。被害边缘愈合后,伤疤呈肿瘤状隆起,皮层翘裂,慢慢干死脱落,而整个伤疤经久不能愈合,严重影响树体营养的输送,削弱树势。当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时,幼虫横穿取食,环枝或环干一周,致主枝或全株死亡。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4毫米,翅透明,翅脉及绒毛茶褐色。

卵:长0.9毫米,扁卵圆形,淡红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42毫米,乳白色,头部栗褐色。

蛹:体长14~18毫米,黄褐色,体外被有丝虫粪,木屑缀合成的纺锤形茧(见图33)。

(2)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一代,以2龄幼虫,少数以3龄幼虫在枝干老皮缝内越冬。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串食皮层。7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作茧化蛹,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卵多产在主干粗皮缝、翘皮下,少数产在树皮表面,每雌虫产卵300~400粒,9月中下旬为卵孵化盛期,10月开始越冬。

(3)防治方法。

①8~9月份刮除带虫卵树干老皮,集中烧毁。

②树干涂白。在产卵前树干涂白,防治产卵。

又名白条天牛,大钻心虫,大悟县栗农称其幼虫为蛀心虫,称其成虫为“牵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云斑天牛是林木重要害虫,危害用材林和板栗等多种经济林木。其成虫啃食新枝嫩皮,使新枝枯死,幼虫蛀食韧皮部,后钻入木质部,影响林木生长,易受风折,受害严重,树可整枝、整株枯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2~65毫米,体宽9~20毫米。体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见图34)。

卵:长约8毫米,长卵圆形,淡黄色。

幼虫:体长70~8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深褐色。

蛹:长40~70毫米,乳白至淡黄色。

(2)生活史及习性。在本地区约跨两年完成一代,以成虫越冬,于次年5~6月间飞出树干,进行取食、交尾、产卵。成虫食叶及新枝嫩皮,昼夜均能飞翔活动,但以晚间活动居多。卵大都产于树干离地0.3~1.8米范围内,先在树皮上咬成圆形或椭圆形指头大小的浅凹槽,然后产卵一粒。卵期9~15天。初孵幼虫先在韧皮部或边林部蛀成“△”蚀痕,被害部分树皮外张,不久即纵裂,由此排出木屑。其后渐蛀入木质部深达髓心,再转向上蛀,蛀道略弯曲。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做蛹室化蛹。部分蛹当年8月就可羽化,成虫在蛹道内生活9个月左右,到翌年5月才出孔。

(3)防治方法。

①捕捉成虫。5~6月间是成虫发生盛期,可组织人工捕捉。

②锤卵。云斑天牛产卵部位较低,产卵痕明显,发现后可用锤敲击,杀死卵和小幼虫。

③蛀孔注射汽油熏杀。当检查栗树枝干,发现有新鲜蛀孔(尤其是在流树液,说明幼虫正在危害),先用细铁丝把蛀孔内的虫粪清除,再用医用注射器(使用大针头)吸入2毫升左右汽油,注射进蛀孔内,然后用湿黄泥封口。幼龄虫注入约0.5毫升,老龄幼虫注入约1毫升,成虫约2毫升。6~8月熏杀幼虫,9月至次年5月熏杀成虫。注后1天如发现蛀孔还继续排粪,则应加大剂量补注一次,防治效果可达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