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行为的产生,是外部旅游条件和旅游者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旅游行为的主体是旅游者,他们的产生既取决于旅游者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又取决于旅游者本人的主观条件。(三)旅游动机如果说,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者形成的主要客观条件,那么,旅游动机是旅游者形成的主要主观条件。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_ 旅游学基础

二、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旅游,是人们为求知、享受、自我陶冶等目的而到他乡异国旅行的活动。旅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比较高级的消费,所以,旅游消费者的产生有别于一般商品的消费者。旅游行为的产生,是外部旅游条件和旅游者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旅游行为的主体是旅游者,他们的产生既取决于旅游者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又取决于旅游者本人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最直接的是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旅游动机。

(一)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虽然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收入基础之上的活动。因此,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就成为其是否能够产生旅游者的首要条件。但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并非全部反映在旅游活动中。所以,确切地说,是其可自由支配收入在影响着旅游的需求。

一般来说,消费支出可分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必备支出、纳税及社会消费(如健康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失业补贴的预支等)等。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指一年总收入扣除掉上述部分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开支是能够由个人意愿所自由支配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人们选择旅游的可能性越大,二者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庭的收入不足于购买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出外旅游;但其收入超过这一临界点,则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消费就会逐步增长。当然,这一收入临界点在各国并不相同。

此外,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消费构成。家庭富有的旅游者会在食、宿、购、娱等方面花较多的钱,从而使交通费用在其全部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减小;而在经济条件次之的旅游者消费构成中,交通费用所占的比例肯定较前者为大。其原因在于食、宿、购、娱等方面节省开支比较容易,相比之下要想在交通代步方面省钱则较为困难。

(二)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旅游者产生的另一个条件。一般讲,人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

(1)用于满足人的生理活动时间,如吃饭、睡眠等。

(2)必要的生计(工作)时间。

(3)用于家务或杂事等时间。

(4)用于如购物、加班、处理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等的时间。

(5)用于社会交际活动的时间。

(6)完全由个人意愿支配,不受其他条件制约的时间——闲暇时间。

在上述时间中,只有闲暇时间对于旅游是有意义的时间。相对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而言,闲暇时间也称“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通常指扣除正常工作、生活、家务、社交以外的那部分时间。在联合国专门颁发的《消遣宪章》中,认为“闲暇使人们能够放松身体,欣赏艺术和自然,丰富了人类生活,找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

闲暇时间又可继续划分为零碎的每日闲暇时间、每周的周末公休时间、公共假日时间、带薪假期时间、其他法定的休息时间等。每日的闲暇时间产生得最多,但这部分时间较为零散和不确定,虽然可以用于娱乐和休息,却不能用于旅游活动。相比较而言,周末公休时间和公共假日的时间段较长,是完全可以进行旅游的时间。带薪假期时间是目前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规定的对就业员工实行的带薪休假制度。带薪假期较长,又有相应经济支持,因此是进行旅游的绝好时机。国际上有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带薪休假的相应规定。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提升人们的休闲品质、灵活安排个人休假时间、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其他的法定休息时间主要指从事某些行业的人群,如教师海员、部分铁路或航空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在某一段时间会有较长的休闲时间,可以用来进行旅游活动。

(三)旅游动机

如果说,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者形成的主要客观条件,那么,旅游动机是旅游者形成的主要主观条件。所谓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原因。通俗地讲,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寻找新的感受是在基本需要(生存、安全)得到满足之后的必然要求。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总有一种驱动力在激发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这种驱动力就是旅游、地理、心理等专业的众多学者所研究的旅游动机问题,目前引用较广的有以下两种理论:

(1)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学说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他认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或实现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行为的动机。因此,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也是最低层次的需求;第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类希望自身能够不受到伤害,生活能够有保障,处于一种安全的状况;第三,社会的需要。人类希望得到感情交流,得到爱,需要有归宿感;第四,尊重感的需要,需要尊重别人,也同时能够被别人和社会所尊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些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为什么活着”就成为人类经常思考的问题。人们出于对人生的看法,希望实现对理想追求,这种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水平是逐个上升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在这五个层次中,后两种的需求可用于解释旅游动机的产生机制,前三种相对来讲作用较小。人们在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去追求高层次的、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满足自己,升华自己,相互敬重和尊重,甚至满足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 由美国著名旅游学教授罗伯特·麦金托什提出。他认为旅游动机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身体健康方面的动机。希望获得健康的身体,在旅游中通过身体的活动得到精神的放松,以此消除紧张、烦躁的心理。包括度假、登山、医疗、休闲、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②文化方面的动机。了解欣赏异地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具有较强的求知性。包括舞蹈、音乐、工艺品、语言、风俗习惯、宗教、武术、绘画、艺术等。③交际方面的动机。希望接触他人,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和家庭事务的繁杂,包括探亲访友,在异地结识新朋友等。④地位和声望的动机。关系到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如会议、考察、出差、求学等。

其实,人们外出旅游往往是多方面的动机叠加在一起,相互掺杂,很少有人只为其中一个动机就外出。

旅游动机是人的旅游需要的一种期盼,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动机作为旅游活动的先导,它能够诱发人产生旅游行为,决定人的旅游行为方向。既然人们有旅游的需求,就要不断地激发旅游活动的动机,使人们产生进行旅游活动的强烈兴趣。因此,培育人的旅游需要,激发其不甚强烈或潜在的旅游动机,可以大大拓宽旅游市场。有的人具有旅游动机,却苦于不知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该选择什么类型而放弃旅游。另有一部分人的旅游动机不强烈,需求什么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懂。还有一部分人观念还相应较为落后,认为旅游是败家、乱花钱的表现。因此,必须通过创造好的项目和环境,引领旅游潮流来培养人们的旅游需求。如加强旅游者的感知印象,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旅游消费者之间建立关系,双向交流;在旅游者前往某一旅游目的地的途中,介绍自己产品,刺激其需求的扩展;举办旅游知识讲座,帮助旅游者进行决策,增加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宣传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使旅游活动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加人们的好奇心,提高对旅游的兴趣等。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强烈的旅游动机和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念这三方面是旅游者形成的必备条件。此外,还有一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旅游者形成的规模,以及流向和流量。这些条件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国家(或民族)之间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汇率)、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客源地的都市化程度和旅游业发达程度等。

当然,对于各类公费旅游者、奖励旅游和社会旅游的参加者来说,由于其费用报销或享受资助或补贴的缘故,并利用工作时间外出,上述各方面的条件对其并非是构成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