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法瑰宝三大名帖之绛帖

书法瑰宝三大名帖之绛帖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时人对其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

书法瑰宝

(一)石刻之祖、字书之祖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二)五大书体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篆字的特点有三:一是象征;二是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的笔画都成圆转;三是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隶书是由秦代程邈所创,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

楷书:也称“正书”“真书”,是从汉末和魏晋时起至今,是我国现代的书体,是第三大书体。楷书有三大特征:笔画平正,结构整齐;笔画有规律;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

草书章草和今草是草书的两大品类,代表了草书发展的两大阶段。章草由隶书演变过来,今草由章草演变过来。今草又可分为小草、大草和行草。

行书:行书是从楷书演变而来。行书的特征是非楷非草,介于楷草之间,篆隶楷草各有一定的规则,唯独行书没有一定的书法。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三)书法名家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两晋名门望族,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称为“书圣”。他的行草书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欧阳询: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称他的字为“率更体”。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其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颜真卿:唐京兆万年(西安)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去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皆为其名作。《祭侄文稿》为其行书墨迹,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天所仿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吸取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代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被认为“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宋代湖州(浙江吴兴)人。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唐寅:“明四大家”之一,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清代安徽怀宁人。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时人对其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

吴昌硕: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少年时因受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会变通而成大书法家。

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5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10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和篆刻。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20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

(四)书法名家合称

楷书四大名家: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初唐四大家:指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指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

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吴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頫、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张醉素: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谢: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

钟张:指东汉张芝、三国魏钟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五)传世名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书法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唐颜真卿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争座痊帖》《祭伯父文稿》都为颜氏行书精品,被后世并称为“颜氏三稿”。

《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纸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撰诗并书,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诗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厘米,横33.6厘米,是北宋欧阳询晚年的行书代表作,所书行书共78字。这幅行书作品用笔险峻,结体谨严,体态修长又显得挺拔,老笔横披,丰棱凛凛,诚属稀世之珍,被称为中华第一楷书。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自叙帖》:为中华第一草书。是唐代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是北宋米芾38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笔法率意,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作于1112年。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赵孟頫楷书奇珍。纸本,纵27.2厘米,横11.1厘米。款署大德五年,赵时年48岁,正值精力、体力顶峰期。其字点画精到,结体周密,行笔劲健酣畅。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祝允明草书绝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36.1厘米,横1147.5厘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六)名人刊头书法

《新民晚报》是孙中山的手笔,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宁夏日报》等题写报名,《求是》《今晚报》是邓小平的手笔,江泽民为《学习报》、叶剑英为《羊城晚报》、舒同为《西安晚报》题写报名,日本的《朝日新闻》是取自唐代欧阳询的书体。

(七)石窟石刻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大足石刻: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长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4600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陕西省安西县城西南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在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河南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的麦积山。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绵历1500余年。现有洞窟龛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誉。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兰州西南,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石窟共有34个洞窟,149个佛龛,石雕、泥塑800躯,壁画900平方米。它创造于西秦建弦元年(420年左右)是明代的一大佛教圣地。其中有一尊雕塑在岩壁上的坐佛,形体高达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北魏艺术工匠的高超技巧。

栖霞山石窟:在江苏南京东北部的栖霞山栖霞寺、千佛岩等处,有500多尊佛像,数百幅彩绘“飞天”壁画,栩栩如生,与莫高窟的敦煌壁画很相似,被誉为“东敦煌”,享誉世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克孜尔石窟(或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至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135个,尚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风格独特之窟形和壁画,均可代表龟兹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