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坝文化“博物馆”

四坝文化“博物馆”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西灰山遗址:四坝文化“博物馆”在民乐县六坝镇北约2.5公里的荒漠沙丘中,有一处河西先民最初生息繁衍的遗址,因为此山是由堆积较厚的灰土形成,被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群众称为“东灰山”。东、西灰山相距约10公里,其文化性质同属四坝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东灰山四坝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这里是典型的“四坝文化”遗址,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坝文化“博物馆”_悦读甘州·畅游

东西灰山遗址:四坝文化“博物馆”

在民乐县六坝镇北约2.5公里的荒漠沙丘中,有一处河西先民最初生息繁衍的遗址,因为此山是由堆积较厚的灰土形成,被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群众称为“东灰山”。西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处的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台地上,南北走向的大都麻河将遗址东边冲刷成断面,暴露出的文化层厚0.5~2.7米。东、西灰山相距约10公里,其文化性质同属四坝文化。

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农民在“灰山子”附近开荒种地,常挖取“灰山子”的灰土当肥料用,在挖取灰土时陆续发现不少残破的彩陶器和打制、磨制的石器等,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1960年,甘肃省文物局宁笃学先生撰写的《民乐县发现两处四坝文化遗址》发表在第一期《文物》上,东、西灰山遗址才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1973年,当地农民在东灰山遗址开挖水渠时,暴露出遗址的文化层。发现了许多用河卵石打制而成的石器、彩素陶片、兽骨和炭化颗粒、麦粒等,像打开了一座天然的古文化博物馆。1975年,张掖地区组织文物普查队,对东灰山等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说明,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洪水河下游沙滩河东岸的高台地上,海拔1700多米;由于人类长期的居住活动,使地貌生态遭到破坏,废弃后的遗址成为荒漠滩地。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长600米,地表稀疏地分布着一些盐生草本植物。由于长期受西北高原风的吹刷,吹走了遗址表层的灰土,在地表暴露出许多文化遗存。进入开挖在遗址中的水渠,从中可看到东灰山人遗存的灰坑、灶坑、柱洞、硬化地面、草泥土、木炭和各种石器、陶器残片、兽骨、骨针、骨匕首、单耳素面红陶罐、烧焦的兽骨及炭化麦粒等,遗址内外均可采集到用鹅卵石打制的石斧、石刀、石锛、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磨制的石纺轮以及罐、盆、壶、陶纺轮等彩陶残件。来到这里好像看到了一座天然的古文化博物馆,它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四坝文化遗址,更重要的是东灰山人的聪明才智和他们所开拓的原始农业。

img25

四坝文化遗址

1985年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李璠先生闻讯,前来考察,欣喜地收集了不少实物资料带回北京研究。1986年,他为了确证东灰山遗址的价值,再次来到东灰山,仔细搜寻、辨别,从黑土层中鉴别出遗存的小麦青稞、皮大麦、粟、稷、高梁、胡桃壳等炭化籽实,测定东灰山属于新时期时代的遗址,距今约4356-4484年左右。而在一个新石器遗址发现五种以上的农作物遗存,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些碳化谷物的测定,使我们今日在黄河流域所经营的旱农制和栽培的农作物得到全面反映,把黄河流域农作物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普通小麦、大麦、高梁等作物的原产区之一,揭开了人类活动在黑河流域的最初足迹。

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东灰山四坝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这里是典型的“四坝文化”遗址,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乱石遍布的沙滩上,随意走着便可捡到打磨石器、彩陶片等,丰富的历史堆积层,令中外考古学家惊喜不已。

img26

四坝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