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品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开始被提上日程。会议将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与数字博物馆计划等确立为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的实施可被看作是“数字化博物馆”思想的早期实践。[3]随后1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数字化博物馆和图书馆列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力进行研究和发展。从此,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正式超越了博物馆上网的初始阶段而走向成熟发展的道路。
世纪年代_数字博物馆研究

这一时期,国际组织、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都认识到了运用数字化手段存储和管理藏品信息的必要性,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馆际联系、实现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重要性。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开始被提上日程。

1.国际组织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1],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起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延续。它定位于保存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对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世界记忆”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保存和保护手稿、文献以及口述历史等,建立了“失去的记忆”“濒危的记忆”“当代活动”3个数据库。其主要目的在于保存和利用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开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各种产品并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这些文献遗产的认识。[2]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世界记忆”的网站访问相关内容(如图3‐1所示)。

图3‐1 “世界记忆”的网站主页(2015‐01‐28访问)

1995年2月25—26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提出了信息化社会的“全球信息目录计划”、“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和艺术画廊”、“跨文化教育和培训计划”等11项示范计划。该会议被视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将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与数字博物馆计划等确立为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电子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指的就是数字博物馆,它包含了自动化登记、数字化管理、信息共享等内容,使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更加明确。

2.美国

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拟将国会图书馆及其他机构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作品,将其作为教育和终身学习资源而服务大众。这个计划的实施可被看作是“数字化博物馆”思想的早期实践。起初的1990—1994年间,该计划将数字化加工的成果制作成CD分发给有关机构,受到使用者的一致好评。随后,越来越多的个人和部门都提出了资源需求。由于基于CD的资源共享形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因此该计划逐步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人们可以通过其网站查找和获取相关信息,如图3‐2所示。对整体计划而言,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五百万件藏品的数字转换和存储工作。尽管如此,“美国记忆”资源库依然处于不断扩充之中,以期能更加全面和详尽地反映美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3]

随后1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把数字化博物馆和图书馆列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力进行研究和发展。同年,美国视觉资料协会(Virtual Resources Association,VRA)建立了数据标准委员会(Data Standards Comm ittee,DSC),为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资源建立相应的元数据标准,用以满足管理网络环境下视觉资料的需要,并于1996年推出了视觉资料核心类目。在博物馆实践层面,许多博物馆已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提供展览介绍、藏品信息、教育资料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实体博物馆,如旧金山探索馆[4](如图3‐3所示)、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俄勒冈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加州科学博物馆等。

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此,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正式超越了博物馆上网的初始阶段而走向成熟发展的道路。[5]

图3‐2 “美国记忆”的网站主页(2015‐03‐07访问)

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和国际学术机构虚拟系统与多媒体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Virtual System and Multimedia,VSMM)联合建立了“虚拟遗产网络”(Virtual Heritage Network,VHN),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教育、解说、保护和保存工作中的应用。该网络因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贡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并承担了该组织多个重大项目,被看作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中的“样板工程”。这个网络平台的宗旨在于研究和推广新技术,以及探讨技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方面的作用。

1997年,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发起了REACH项目,主要研究现有的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提取应用于研究的藏品信息,并探索如何组织博物馆信息以提供有效的在线资源服务。项目确定了具有20个元素的元素集[6],涉及藏品类型、创作时间、发现地和材料等。

图3‐3 旧金山探索馆网站主页(2015‐03‐07访问)

3.欧洲

欧洲的一些著名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如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画廊、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开始实施自己的数字化建设。1994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了多媒体馆藏数据库,并允许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访问,观赏博物馆内精美的藏品。1995年3月,法国国家图书馆完成了该馆图书和艺术精品的数字化存储工程。同年5月,法、日、美、英、加、德、意七国的国家图书馆在法国成立了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有关人类文化的虚拟馆藏,通过网络为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公众服务。1995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网站正式启用,网站提供了英、法、日等多国语言版本[7],图3‐4显示的是中文版的网站界面。

图3‐4 卢浮宫网站中文版主页(2014‐12‐06访问)

4.其他国家

加拿大于1972年成立了国家资产目录计划(National Inventory Program,NIP),这是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络(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CH IN)的起源,目的在于建立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目录,涉及人文艺术藏品、自然科学藏品和考古遗址资料等,从而方便共享馆藏资源,指导研究应用,发展资源管理等。1995年10月,CH IN将所有的成果与服务转移到互联网上,建立有专门的网站(如图3‐5所示),使其资源能更好地为民众和社会服务。同年,CH IN推出了第一个虚拟展示项目“法国与加拿大的圣诞传统”,在网上建立了“加拿大博物馆与艺术馆的索引”等。[8]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于1994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项目,1998年2月数字图书馆推进委员会对项目建设进行了整体讨论,提出了题为《构建知识、情报、文化的新基础——为自由创造的情报社会》的报告书。1995年,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实施了日本最著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 DigitalMuseum)计划,该计划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主要是提供网络上的藏品资料检索、浏览和编辑等。

图3‐5 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络网站主页(2015‐03‐07访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