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秦岭及两侧构造演化模式

东秦岭及两侧构造演化模式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2-3-1 西秦岭构造演化模式图与东秦岭差异点:①勉略洋扩张阶段;②勉略洋俯冲阶段;③陆内造山。3)桐柏-西大别构造演化模式:现有资料表明,商丹缝合带向东至商城-麻城断裂向西,经河南省南湾水库之南,具有相似的蛇绿岩。4)东大别构造演化模式:商城-麻城断裂以东的大别山东段,不存在具古洋壳特征的蛇绿岩,暂以信阳-舒城断裂作为南北两地块的分界线。
东秦岭及两侧构造演化模式_东秦岭-大别造山

通过系统研究,初次提出以下新认识:东秦岭(含桐柏-西大别)/西秦岭/东大别造山带三者的构造演化之间既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具某些有不同的特征。三个造山带的相似处是:它们位于古中国洋的东段,即古中国洋的形成演化是相似的,就是说,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具相似的演化特征。三个造山带的差异是:①西秦岭勉略有限洋盆(D—C—T2),其东延(东秦岭-大别)是一个拗拉槽,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差异。②大别的热隆伸展(J3—K1)。秦岭-大别造山带古生代的板块大地构造特征概括地说:东秦岭(含桐柏-西大别)为一洋二陆,即华北古板块、古秦岭-西大别洋、扬子古板块;西秦岭为二洋三陆,即华北古板块、古秦岭洋、古秦岭微板块、勉略洋和扬子古板块;东大别为一槽二陆,即华北古陆块、东大别拗拉槽、扬子古陆块。大地构造环境控制了盆地的发育,因此上述三个造山带[东秦岭(含桐柏-西大别)/西秦岭/东大别]两侧具有三个不同的盆地序列:

1)东秦岭及邻区(一洋二陆,即华北古板块、古秦岭-西大别洋、扬子古板块):研究成果表明东秦岭地区存在一个古生代俯冲—碰撞带。商南松树沟—信阳卧虎一线见蛇绿岩为俯冲消减古洋壳的残片。古秦岭海洋的北部(华北板块南部)边缘从晚奥陶世起,由原来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一具沟、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丹凤群火山岩系为钙碱性的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二郎坪群中的火山岩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产于弧后盆地。而古秦岭海洋南部(扬子板块北部)边缘仍为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石炭纪,上述两大陆边缘以俯冲兼右行剪切方式拼贴和碰撞。它们受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叠加改造而成为复合山系(吉让寿等,1997)。

东秦岭造山带六阶段构造演化模式:①裂陷阶段(Pt3);②移离阶段(Z—O2);③俯冲阶段(O3—S);④碰撞造山阶段(S—D);⑤拗拉槽阶段(P12—P2);⑥拗拉槽反转-挤榨阶段(T3—J2)。

2)西秦岭及邻区(二洋三陆,即华北古板块、古秦岭洋、古秦岭微板块、勉略洋和扬子古板块):以古中央缝合带和勉略古缝合带为界,可将研究区及邻区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古板块,即华北古板块、秦岭古板块和扬子古板块。

西秦岭基本构造单元是三个板块和两个缝合带,即华北、秦岭、扬子板块;商丹带和勉略带,经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晚海西—印支期完成其最后拼合,之后又经历中-新生代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叠加复合。西秦岭造山带7阶段构造演化模式(图2-3-1):

(1)与东秦岭相似点:①裂陷阶段(Pt3);②移离阶段(Z—O2);③俯冲阶段(O3—S);④碰撞造山阶段(S-D)。

图2-3-1 西秦岭构造演化模式图

(2)与东秦岭差异点:①勉略洋扩张阶段(D2-3—P2);②勉略洋俯冲阶段(T3—J2);③陆内造山。

3)桐柏-西大别构造演化模式(一洋二陆,即华北古板块、古秦岭-西大别洋、扬子古板块):现有资料表明,商丹缝合带向东至商城麻城断裂向西,经河南省南湾水库之南,具有相似的蛇绿岩。因此,桐柏-西大别与东秦岭造山带具相似的构造演化特征。

4)东大别构造演化模式(一槽二陆,即华北古板块、东大别拗拉槽、扬子古板块):商城-麻城断裂以东的大别山东段,不存在具古洋壳特征的蛇绿岩,暂以信阳-舒城断裂作为南北两地块的分界线。在舒城凹陷南侧的磨子潭-晓天断裂不是板块缝合带,早期(早古生代)是拗拉槽中央的主干断裂,晚期(中新生代)断裂下方为地壳的不对称增厚,莫霍界面的垂直错断达4~5k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