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认识

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认识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岭造山带最后真正的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生代初期,作为秦岭板块构造演化的最后阶段,秦岭三个板块依次沿着勉略带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山带。此旋回于海西晚期伴随Pangea古陆的形成而结束,东秦岭-大别及两侧是一次较弱的抬升-褶皱运动。
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认识_东秦岭-大别造山

1.张国伟(2000):三大构造演化阶段

张国伟等(2000)提出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是通过扬子、秦岭、华北三个板块和两个洋盆于新元古代至中三叠世依次向北自东而西斜向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叠加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并包容前寒武纪古构造,表现为典型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秦岭造山带最后真正的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生代初期(T1-2),作为秦岭板块构造演化的最后阶段,秦岭三个板块依次沿着勉略带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山带。综合划分出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的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前寒武纪两类基底形成阶段(Ar—Pt2-3);主造山期板块构造演化阶段(Pt3—T2);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演化阶段(T3—Q),并论证了各构造-地球化学单元壳幔演化特征。

2.秦德余(1997):秦岭造山带六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秦德余等(1997)提出秦岭造山带六阶段构造演化模式:①裂陷阶段(Pt3);②移离阶段(Z—O2);③俯冲阶段(O3—S);④碰撞造山阶段(D—C/P);⑤拉张断陷阶段(P21—P2);⑥陆内造山阶段(T3以来)。

3.殷鸿福(1995):秦岭显生宙古海洋四个阶段演化

从寒武纪到中三叠世末,西伯利亚-中国东部-澳大利亚这个“轴心”由东西向沿赤道排列状态顺时针旋转成为南北向沿子午线排列状态,同时华北与华南均向西伯利亚方向漂移并最终与之合并为亚洲大陆。在这个总过程中,秦岭海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①早古生代北秦岭小洋盆及南秦岭小洋盆及裂陷深海盆的演化;②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压性环境下南、北秦岭的拼合及泥盆纪海盆的沉积分异;③晚海西—早印支期南张北压环境下中秦岭裂陷海盆及北秦岭残余海盆的演化;④印支期秦岭地区分中、晚两幕褶皱成山,海域消亡。

4.何治亮(2008):中、古生界海相发育四个大地构造旋回

何治亮等(2008)研究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后认为存在该区中、古生界海相发育四个大地构造旋回,分别是:

(1)震旦纪—中奥陶世早期(Z—O12):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

(2)中奥陶世中期—志留纪(O22—S):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

(3)泥盆纪—早二叠世(D—P1):泥盆纪,随着新伸展体制下古特提斯洋的逐步形成,在陆内和陆间形成了裂谷甚至小洋盆,总体构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此旋回于海西晚期(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伴随Pangea古陆的形成而结束,东秦岭-大别及两侧是一次较弱的抬升-褶皱运动。

(4)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2—T2):晚二叠世,伴随新特提斯洋的形成过程,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早期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