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区环境和家乡产业的地理调查

旅游区环境和家乡产业的地理调查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本人将用案例的形式对地理调查中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说明。
旅游区环境和家乡产业的地理调查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蔡 悦

一、地理调查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关于课程目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还提到“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上述内容都说明地理教师应当多组织一些地理调查活动,并且在地理调查活动中实施德育。

但实际上,目前的地理教学普遍局限于课堂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观察和触碰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因此,《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对教师而言,开展地理调查活动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学生的志趣、爱好在活动中能得到充分展现,也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参与各项地理调查活动,比在课堂上更容易增进彼此间的互相了解、加深师生情谊,也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一些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便于教师及时且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在活动中还可以用自己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等精神和思想品质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在这个大课堂里得到更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二、地理调查活动的案例分析

对于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调查活动是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本人将用案例的形式对地理调查中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说明。

1.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1)案例实施的基本过程

兴趣引导,选题指导。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

实施研究。教师可提供如下思路:①观察并记录游客乱扔垃圾的情况;走访园林管理处,获取每日到旅游区旅游的人数;②调查旅游区内其他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查阅相关书籍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及危害;③利用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归纳旅游区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其危害。

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撰写调查报告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反思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论证。

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2)案例反思

这是在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给出的一则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的案例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新课标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也作了说明。关于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结合本研究案例,对学生地理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要点有:①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③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2.家乡的产业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1)案例实施的基本过程

活动目标:了解身边的产业,对产业的分类和各自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认识产业,并训练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认识家乡的地理优势和劣势,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家乡未来的产业结构。

活动内容:

内容一:深入了解家乡农业发展的重点及近十年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一发展变化中隐含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家乡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规划家乡的农产品更新思路。

内容二:参观家乡的工厂,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探索家乡的工业发展道路,并列出家乡工业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及解决办法;通过访问和计算,制图反映出家乡近十年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给家乡产业结构方面带来的影响,并设计家乡下一步的交通运输规划。

实施过程:全班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条件分成三组:农业组、工业组、交通运输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若干名,由组长负责分工,对组内需要调查研究的内容进行分配,各自研究,分类汇总,活动结束时,各组写出活动报告。

活动要求:活动在课内安排,在课外进行。所有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不占用校内时间;具体活动过程必须安排详细、到位,注意活动安全,注意合法联系,必须要求通过实践取得数据,不得随意编造,以体现学科的科学性;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参与,以确保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性,活动结束时,每个学生可以写一篇活动心得或活动体会;活动结束后,安排一个活动成果展示会,对在活动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2)案例反思

产业是人文地理中的重点与难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联又较为密切,学生要掌握这部分内容,除了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和训练之外,还应该有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因而设计了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在确定活动方案时,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之所以要选择家乡的产业,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当地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调查活动的效率,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该活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点德育价值:

第一,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计算分析和小结报告等活动方式,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二,通过对家乡农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参观家乡的小工厂,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家乡产业的支持和维护之情;

第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在地理调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在活动前,一定要设计出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

学生通常会对自己所熟悉甚至是有生活经验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确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对象。此举一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学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认同感,提高了在调查活动中实施德育的效率。

2.在活动中,教师要有对德育切入点的预见性和敏感性

由于地理调查活动的场所和方式都十分多样化,教师在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能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适合开展德育的切入点。而在活动过程中,实际情况或许会与设想的有一定出入,学生不经意间的某些神情、话语和行为都可能是教师实施德育的好机会,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除了要有预见性,还必须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注,把握每一个实施德育的机会,让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刻意地设计一个板块来进行德育。

3.在活动后,教师要对调查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地理调查活动没有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最后的成果也并非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力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细心观察、敢于尝试、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懂得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四、对上海高中地理调查活动中实施德育的思考

参照前文引用的几则调查活动方案,在上海地区也同样可以开展类似的地理调查活动。以“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专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了解现代农业园区的特点和问题,了解“温室效应”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观,懂得可持续发展;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上海城郊农业布局,了解上海近郊、远郊农业差异和发展变化特点。

综上所述,地理调查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将乡土地理调查案例引入和贯穿到高中地理的教学之中,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德育。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让课堂从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使他们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