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急平台组成系统

应急平台组成系统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IS平台的建立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GIS系统操作是否简便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例如,一个GIS系统能使应急计划者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较易地计算出应急反应时间,或利用GIS系统来发现那些需要保护不受污染的湿地。
应急平台组成系统_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是一套复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由基础平台的硬件来支撑,是整个系统的灵魂,地位十分重要。

5.3.1 应急预防与准备系统

应急预防与准备阶段主要开展应急准备和监测预警。一旦报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持续监测预警,并开展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完成后要开展恢复/评估/分析工作。根据恢复/评估/分析的结果来改进应急准备工作。业务流程中的预警模型、资源数据、决策知识库、预案库等需要日常的应急准备。

5.3.1.1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IS平台的建立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GIS系统操作是否简便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称作地理资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GIS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

(1)人员,是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人员必须定义GIS中被执行的各种任务,开发处理程序。熟练的操作人员通常可以克服GIS软件功能的不足,但是相反的情况就不成立。最好的软件也无法弥补操作人员对GIS的一无所知所带来的负作用。

(2)数据,精确的可用的数据可以影响到查询和分析的结果。

(3)硬件,硬件的性能影响到处理速度,使用是否方便及可能的输出方式。

(4)软件,不仅包含GIS软件,还包括各种数据库,绘图、统计、影像处理及其他程序。

(5)过程,GIS要求明确定义,一致的方法来生成正确的可验证的结果。

GIS属于信息系统的一类,不同在于它能运作和处理地理参照数据。地理参照数据描述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和较浅的地表下空间)空间要素的位置和属性,在GIS中的两种地理数据成分: 空间数据,与空间要素几何特性有关; 属性数据,提供空间要素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例如,一个GIS系统能使应急计划者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较易地计算出应急反应时间,或利用GIS系统来发现那些需要保护不受污染的湿地。

2. 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1)不同放大比例显示: 在使用电子地图时,随着放大比例的不同,显示的地理信息的多少应当是不同的。如辖区图,当地图显示满屏时,只显示辖区的轮廓与重要地点的名称,当显示二倍屏时,显示主要的地名、重点保护单位、主要道路等。

(2)预案显示: 点击显示预案按钮,系统将显示在地图上所有预案布置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查看单个的预案信息。

(3)事件态势: 显示各种状态的事件的分布图和统计图,如某类或所有类型的已处理的事件、未处理的事件。

(4)与接警单位有机结合: 110、122、119接警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应的有一个地理案件地点与其联系,该点的属性中可以加入案件的案发时间,报警电话,报警人,案件性质等信息。

(5)简单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距离分析、连通性分析: 点击缓冲区查询按钮,设置缓冲区的距离范围,然后在地图上选择一个点,系统将把以该点为圆心,设置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的所有单位、警力等信息显示出来。

(6)最短路径分析: 选择地图上的两点,系统可以直接帮您找到两个地点的最短交通路径。

(7)定位功能:

提供多种定位功能,包括:

①通过文字定位地图;

②通过受理屏录入的地址直接在右图上定位;

③通过地图确定文字: 通过在地图上定位,自动提取地址受理屏描述文字框内;

④通过索引图定位: 大范围的地图移动,辅助精确定位;

⑤通过拼音定位: 系统支持通过输入信息名的拼音头字母查询定位功能;

⑥汉字模糊定位功能: 输入想定位点的部分汉字,系统即自动搜索出包含这些汉字的地理信息,直接选择即可定位;

⑦根据电话局向定位: 由于各地电信目前一般不提供电话三字段信息,除老用户可被精确定位外,新呼救一般不能精确定位,但可通过电话的局向分布定位到一个较小的区域,然后再通过漫游进行精确定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比较准确有效;

(8)测量距离: 系统提供测量两点或多点之间的距离,可测量道路长度,路线长度等。

(9)信息显示及对应的操作: 系统显示选中信息点的相关资料和详细信息,并对特定的信息点对象提供各特殊的操作,如选中车辆后(装备指定车载信息终端),可通过鼠标右键直接呼叫该救护车,与该救护车建立通话联系。

(10)地图图层控制与即改即用: 可以根据设置地图图层是否可见,可编辑,一方面,调度员对地图进行操作时,系统自动控制地图图层是否可见,另一方面,为及时更新地图,维护人员也可手动控制图层,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增、删、改,以保障地图可用性,增强其生命力。

(11)对作战与协作单位做醒目标志: 对公安分局、派出所、消防中队、交警大队等作战单位做醒目标注与管理,对重点保卫单位如市政机构、医院、120急救中心等协作单位做醒目标注与管理。

5.3.1.2 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

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危险物品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法规和标准,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核心要求是辨识、评价和控制重大危险源或称重大危害设施(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前提和基础是辨识或确认重大危险源。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和事故易发性等危险性基础上,规定出要重点监控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首先应明确事故预防要防什么、安全管理管什么、应急救援的对象是什么。国际劳工组织建议: 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可能需要有一个特指的或是一般类别或是两者兼有的危险物质一览表,并列出每类物质的限额或允许的数量,设施现场的危险物质超过这个数量,就可以定为重大危险源。任何标准一览表都必须是明确的和毫不含糊的,以便使雇主能迅速地鉴别出他控制下的哪些设施是在这个标准定义的范围内。要把所有可能会造成伤亡的工业过程都定为重大危险源是不现实的,因为由此得出的一览表会太广泛,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要求。该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控制的危险物质,并便于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

1. 功能特点

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是各单位在生产、安全及管理方面的一个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对于企业生产的运行状况、安全水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

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大多为网络分布式监控系统。它能将各单位、各危险源的各种监测数据集成在安监局监测中心,使安监局各个部门及领导可实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工作状态,对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可提供包括: 重大危险源及其周围环境的基本技术数据,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定位; 重大危险源事故危及范围和及时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实现事故救援的有效联动。当发生其他事故引起的重大危险源次生灾害时,为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相应基础信息支持,为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抢救提供技术支持。

可以实现地区范围内的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全面监控与管理。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在对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分析、评估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基于GIS平台和包含事故隐患、危险源监控以及事故统计分析的网络化系统,从而可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事故隐患、危险源以及事故的全面监控与管理。

2. 通用系统模块

(1)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管理: 根据企业上报技术参数自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并按相关技术标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

(2)统计与分析: ①重大危险源的统计; ②根据事故类型和统计时间对事故的统计; ③根据事故类型和统计时间对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统计; ④其他日常安全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

(3)日常安全管理: ①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审查; ②危化品登记及生产、储存、经营,矿山企业等申请审查; ③事故统计与分析; ④安全培训数据等。

(4)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申报: 为了规范重大危险源数据的填写与申报,结合危险化学品登记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申报系统。系统包括以下功能: ①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的填写、申报与管理; ②危险化学品登记基础信息的填写、申报与管理; 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生成、编辑与管理平台; ④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编辑与管理平台; ⑤在企业内部网络上建立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

(5)规划设计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地理信息图层: 重大危险源分布管理地理信息图层应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地图(包括: 居民点、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道路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地界和地貌等信息)、重大危险源分布布置图及其他相关图层与示意图形3个层次。

3. 系统运行项目

表5-1 危险源管理项目表

5.3.1.3 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视频监控技术、集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业务管理、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监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为数据高效管理、环境实时监控、环境事故快速应急响应、综合业务智能化管理、电子政务公开提供依据,实现快捷安全的网络通信、实时共享监控信息资源、监测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查询和报告等主要功能。

1.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2. 系统功能简介

(1)现场监测数据的采集(以水质监测为例)。

根据监测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地表水站(河流、水库等饮用水)、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染源。主要检测的物理量有: 流速、流量、p H值、COD、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等。

(2)监测数据接收子系统。

监测数据接收子系统是整个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它肩负着各种现场实时数据的监测及数据接收的作用,具有无人职守自动工作功能。其罗列如下:

①自动启动(在停电后/系统重启后自动启动,不用人为操作);

②数据过滤(本系统从安全考虑,仅接收经系统认证后的数据);

③使用于各种数据类型输出的现场检测仪表(开关量、模拟量、数值等);

④将接收到的监测数据保存到后台数据库;

⑤现场反控,通过修改监测采集方案来启动现场设备(包括对自动采样器的操作等);

⑥查看各监测站连接状态。

(3)数据分析、统计子系统。数据分析统计子系统是监测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用户直接操作和感受到的部分,采用C/S模式在监测部门内部供工作人员直接操作使用。具有安全、快捷方便的特点。系统既具有综合性、集成性的特点(如: 将水质、烟气等污染源集成一个系统),又有各模块独立操作的有点。其功能包括如下:

①现场实时监测原始数据的查询、偏离修正、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预报数据录入(如空气预报);

②监测数据历史记录的维护;

③GIS电子地图实时显示环境污染变化趋势;

④结合历史数据生成环境污染指数曲线图;

⑤监测数据异常分析、软件报警、实时通过短信通知报警信息;

⑥各种数据汇总报表、统计报表、上报表格,包括特殊格式报表,如空气日报格式;

⑦默认、自定义监测采集方案维护;

⑧现场自动采样器操作;

⑨现场样本试验数据录入、与自动监测数据对比、偏离报告;

⑩现场维护记录;

监测站点、监测项目等基础信息自由配置、兼容性好;

人员权限分配;

13数据备份;

14Web用户认证、权限分配、及其Web访问统计情况等。

(4)报警短信子系统。报警短信子系统是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移信通讯技术进行开发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功能系统。它可以及时发现某种监测项目异常而在第一时间发送报警信息到相关项目负责人、监督人的手机,也可以定时将某个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结果发送到相关负责人,让相关项目负责人、监督人在出差、外出等情况下第一时间了解其负责的监测情况。

(5)Web发布子系统。Web数据发布子系统是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中对外公布的网页查询系统,是为普通市民提供了解居住城市环境质量的窗口,也是被监测企业、工厂对自己排放污染程度的要求。

①历史、当前环境污染报告、预告(如空气质量);

②环境测试数据查询、曲线图;

③监测站点明细;

④监测分析报表等。

5.3.1.4 安全规划管理系统

1. 功能特点

安全规划就是通过调整危险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三者的地理布局,进而达到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安全规划功能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区域)安全规划分析、城市(区域)整体安全性分析、城市(区域)局部安全性分析、危险源危险性分析、防护保卫目标安全性分析、建设选址。

2. 系统模块

(1)城市区域安全分析: 对城市区域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以风险等值线的形式给出结果。

(2)城市整体安全分析: 对城市整体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以风险等值线的形式给出结果。

(3)重点防护目标安全分析: 对重点防护目标安全分析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半径决定分析防护目标周围多大范围,在地图上选择分析目标分析。

(4)危险源安全分析: 对城市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其影响的对象及作用范围,并在地图上给出危险源的事故作用范围。

(5)建设选址: 辅助防护目标和危险源的选址,从安全方面协助决策。

确定选址类型,危险源类别,危险源级别,进行选址分析。

(6)规划分析: 可以对区域进行规划,也可以进行风险范围分析。

包括两项功能: 安全规划和风险限值分析。

(7)风险计算: 对城市的风险性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写入数据库,由于计算量较大,所以耗时较多。当在地图中添加或删除危险源是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计算,由于计算耗时较多,建议在危险源数量有较大增减时统一计算,不必每添加或删除一个危险源都进行风险计算。

(8)生成风险等值线: 生成城市整体风险等值线,此项计算时间较多,本项结果是依据风险计算的结果进行的,所以如果为重新计算风险,等值线不会有变化,所以不必频繁进行等值线的生成。

(9)风险标准: 设定相关风险标准。

3. 城市防救灾设施的空间规划

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设置均有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及空间区位、适宜规模、机能等。城市的防救灾设施主要包括避难场所、道路网络、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物资场所、治安机构、废弃物设施等七大类。

(1)避难场所: 当发生突发性城市灾害时,需要对居民进行有组织的疏散和避难,以避难者的角度,第一阶段为寻求紧急避难场所,即供居民紧急自救和交流信息的场所,第二阶段为寻求过渡避难场所,即无家可归的居民中长期使用的避难场所。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应具有不同的避难场所,如地震和火灾需要具有防火隔离带的较开阔空间,洪灾则需要坡度不宜过大的高地势空间。

(2)道路网络: 道路网络在避难与救灾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其他防救灾设施的功能发挥都以道路的正常运作为基础。为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救灾者赶到灾区,各类救灾物资运输到避难场所,以及避难居民安全抵达避难场所,根据灾后道路实际宽度和用途,将道路网络分为救灾道路和避难道路。

(3)消防机构: 依据行政辖区不同,可分为高层指挥机构与基层执行机构,高层指挥机构包括市政府、消防局等; 基层执行机构则包括消防支队、消防站等。

(4)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提供灾时紧急医疗救助的机构,依据医疗技术水准,可分为高层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高层医疗机构包括卫生局、防疫站、急救中心等; 基层医疗机构则包括社区医院、诊所等。

(5)物资场所: 依据物资场所的功能,可分为接收场所和发放场所,物资接收场所应以过渡型避难场所或大型仓储商场作为发放场所; 物资接收场所是指接收外援物资及分派各灾区物资的场所,通常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6)治安机构: 依据行政辖区不同,可分为高层指挥机构与基层执行机构,高层指挥机构包括市政府、公安局等; 基层执行机构包括派出所、武警等。

(7)废弃物设施: 依据废弃物设施的功能,可分为收集场所和处理场所,收集场所包括垃圾桶、中转站等; 处理场所则包括填埋场、污水处理场等。

5.3.1.5 资源管理系统

1. 功能特点

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就是要将不同类型的应急资料和内容全部以数字化的方式妥善保存起来,并利用足够的信息、高效的查询手段对所保存的数字资产进行查询和检索,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实现对数字内容的智能分析处理,最终使得这些数字内容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价值不断地提升。通过管理平台实现预案可视化和可定制化,通过与政务应用平台、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结合进行模拟的预案演练,一方面检验和完善应急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的应急相应包括几个关键环节: 确定所需应急资源,从相关单位调配该应急资源,资源到位后规划急救活动。在应急相应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资源种类与数量的预测将决定其后应急服务的质量。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对资源进行布局、调度和配送。

系统用于综合、集中、数字化的管理各种专题资源的所在位置、状态与分布情况等信息,并为预案制作、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持。

2. 系统模块

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人防工程管理、人防警报管理、重点目标管理、专业队伍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危险源管理、人口分布管理、工程管理等模块。各模块均可在地图分层显示、按规定范围搜索、定位,查看工程属性图片,并支持报表输出等功能。

5.3.1.6 应急预案系统

1. 概述

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将传统基于文本的纸质预案经过数字化抽象,结合事故后果模拟分析、GIS地图、应急资源管理等系统,解决传统纸质预案的存储、管理、升级和使用不便等问题。实现预案体系的全面管理,不仅提供预案编制、预案调阅、预案评审、预案培训及演练情况的统一管理。同时支持预案的结构化分解,以多种形式预案模板、不同企业的预案范本,为编制预案提供依据。

系统可以根据文字应急预案提取信息要素,包括预案四阶段的任务(预防、准备、响应、恢复)以及每项任务配备的资源,然后组成应急指挥基本信息单元,系统可以快速制定多种应急救援方案,动态加载数据生成指挥体系和任务列表,为实现快速响应提供支持。

2. 预案类别

应急指挥部门根据经验和历史积累,对各类事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使得事件处理更为程序化。事件发生时,有一套现成的方案供处警员参考。普通预案主要是指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文件、通知等,另一种为指挥调度方案的展示,并可以自动通知。普通预案适用于一般事件的应急反应。

(1)普通预案。普通预案制作管理系统提供普通预案的录入、触发条件定义、显控方式等功能。

(2)图文预案。图文预案除了具有普通预案功能之外,还能利用战术标绘等手段将预案内容、过程表达在电子地图上,图文结合,适用于复杂事件的处理和指挥。

(3)专家推演预案。专家推演预案是在图文预案的基础上,利用专家库、方法库等数据库,采用逻辑推演方法,不仅能够表达预案的内容,而且还能对预案过程进行模拟,评估预案的可行性; 在预案执行时,通过对比预案状态和实际状态,控制过程的执行。

3. 系统特点

(1)通过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将“文本化”的应急预案转变为“实践化”的应急预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做好充分准备。

(2)预案智能化形成方案,可升级、合并,加强预案的可执行性和实用性,并经过更新、评审流程,使预案保持其先进性。

(3)预案模版化,使预案编制更统一,符合国家的标准。

(4)预案统一管理,调用方便快捷。

4. 系统功能

(1)预案编制管理: 向导式预案编制,预案任务/资源编制。

(2)预案分级管理: 分层集中管理预案,数据权限管理。

(3)预案评审管理: 专家在线评审,评审建议统一管理。

(4)预案模板管理: 国家标准预案模板与常用预案范本管理。

(5)预案统计分析: 按行业/单位性质/规模等统计预案数量。

(6)培训与演练管理: 根据预案进行培训与演练的记录管理。

5.3.1.7 应急能力评估系统

应急能力评估系统通过对应急立法、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机构、应急资源以及灾后恢复等的综合分析,能够系统地反映应急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可以为应急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把应急信息保障能力指标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可以定期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安科院)通过对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初步提出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18个一级指标、67个二级指标和405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有: 法制基础、管理机构、应急中心、专业队伍、专职队伍与志愿者、危险分析、监测与预警、指挥与协调、防灾减灾、后期处置、通信与信息保障、决策支持、装备和设施、资金支持、培训、演习、宣传教育、预案编制。

二级指标包括: 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地方法规和规章中的应急管理规定、地方法规规章及文件中有关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延续性的规定、应急领导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有关部门、应急中心设施、应急中心运行和组织、备用应急中心、专业队伍信息清单、专业队伍建设、专职队伍、志愿者、社会应急资源、辖区内危险辨识的情况、重要防护目标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信息监测、监测信息通报、预警、现场指挥系统的建立、现场指挥与场外指挥的协调、部门协调机制、信息发布的协调、与社会资源的协调、与当地驻军和武警的协调、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协调、城市防灾、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估、减灾、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灾后恢复、通信保障方案、应急中心通信系统、信息保障方案、警报系统、应急联动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技术储备与保障、专家组、资源协调、资源清单、互助协议、后勤保障、经费保障、补偿(或赔偿、奖励和抚恤)、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演习计划、演习实施、演习评估和改进措施、公众教育、国际沟通与协作、新闻报道、社会动员、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的宣传和教育、预案编制过程、预案的内容、预案内容的组织、预案的管理、预案的实施、地方人民政府预案体系等。

图5-7 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细化,便于实际评估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调查和赋值。

应急能力评估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记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根据有关评价指标,对应急过程和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数学建模模型,做出多种评估体系,以适用政府、企业、金融等不同领域的评估标准。

当然,实施应急评估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摒弃以往各个单灾种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中的不足,确保通过评估实现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评估是手段,开发建设才是目的,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只有将评估体系与开发建设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的作用。

图5-8所示为一应急能力评估系统模型。

5.3.2 应急响应恢复系统

应急响应的第一步是对事件的接警与处警,启动预案后,对公共事件跟踪,通过模拟仿真分析预估事态的发展,通过辅助决策支持和会商协作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应急指挥和资源管理调度下达命令,调动资源。在应急响应的过程中,动态发布应急信息。

图5-8 应急能力评估系统

在恢复/评估/分析阶段,开展事件处理的相关统计,对处置的情况整理成相关应急案例。通过安全评价和风险分析,以及应急处置情况作预案评审的改进。

5.3.2.1 接处警系统

接处警系统是融合了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电话语音集成(CTI)、数据库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实现110、119、120、122等事故报警电话的接警、处警和指挥调度过程自动化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

1. 系统建设原则

(1)高起点、高水平、保证系统先进性。

(2)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系统实用性和可靠性。

(3)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和升级,保证系统灵活性。

(4)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5)保持指挥中心的安全性。

(6)系统具有实时性和使用性的特点。

2. 系统功能模块

(1)主叫号码显示功能: 报警电话打入时,系统自动在屏幕上显示主叫电话号码及其户主姓名(单位)、地址等信息。并能显示该电话的所属管辖的派出所的警力分布情况。

(2)误报拦截功能: 报警电话四位误报拦截及语音双重拦截,当报警电话打入时,进行四位号码拦截,然后系统自动播放语音提示,提醒非报警电话请挂机,以减少值班人员工作量。

(3)骚扰电话锁定功能: 值班人员可通过简单操作对骚扰电话进行锁定,使该电话无法正常打出,摘机即可听到“您的电话由于恶意呼叫已被锁定,请到有关部门接受处理”的语音提示。

(4)多席位接警功能: 系统配备多个受理席位,同时可以受理多个报警电话; 报警电话进入时,值班电话同时振铃,任意电话提机接通,每次报警过程形成记录存放在电脑中; 各席位可共享服务器数据,席位间可相互转接。

(5)电话调度功能: 接警后,可拨打有关科室、派出所的电话进行调度指挥。并能将每次电话形成记录存放在电脑中,包括所拨的电话号码。接警时可同时接通某科室、派出所等联动单位,实现报警方、接警方、出警方三方通话功能。采用按钮拨号,调度电话可以按一键接通。

(6)数字录音功能: 接警电话、调度打出、打入电话均能自动同时进行数字录音,录音文件自动存放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录音可通过日期、电话号码、值班人员等多种条件组合进行模糊查询,查询快速、播放清晰,播放时可以显示放音进度。

(7)多方通话及会议功能: 提供按钮拨号,无须记忆电话号码; 可以存储多个会议组; 调度时以会议组的形式同时向外呼出; 可以以单个用户的方式呼出; 根据线路情况显示会议组员的情况; 调度人员可以随时插入会议; 可以任意设置会议的主席方; 可以对会议进行录音; 可以查询会议记录并放音。

(8)电话智能自动发布通知功能: 通知内容通过值班电话进行随意录制; 系统自动拨打被通知单位的电话,直到对方作出正确响应,或系统设置的响应时间到达为止; 对通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已收到和未收到通知的单位将在列表中显示出来,并显示总共呼叫过的次数; 通知主题、通知情况都被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查询历史数据。

(9)电话点名功能: 各管辖单位每天定时拨打110/119/122进行报到,限制指定电话,对出勤情况进行自动统计,并可通过电话查询各部门点名情况,避免迟到、早退、旷工情况发生。

(10)固定点、旅馆业报警: 系统接警台集成固定点、旅馆业报警的接警功能。当有固定点、旅馆业报警发生时,系统自动获得报警点的详细信息。

(11)地图自动定位: 通过通信服务器获得主叫电话装机地址信息,地图台根据此信息自动定位到地图上的这一点,从而节省了接警时间。

(12)统计分析: 统计模块根据用户要求,为用户提供更为详细的查询,包括每个接警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接警量,每个处警单位在某个时间段的接警量,各种报警类型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报警情况等查询。并提供任意查询功能。

(14)系统监督: 监督台主要是监督模块,一般设置在班长台上(无班长台的也可在授予监督权限的接警台上设置此功能)。此模块可查询当日所有有效接警、各接警席位状态、各种警情发生的数量,还可打印公安常用的接警量统计图。

(15)系统维护: 主要包括系统登录、系统工作模式、专业数据库维护、电子地图维护及用户权限设置等功能。

(16)多系统接口: 系统支持GPS报警、安防报警、旅馆业报警、网络报警等的接入,实现与户籍、刑侦、要情等系统的无缝连接。

3. 系统流程及要求

接警工作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帮助接警席以最快的速度将报警电话准确分流归类至对应的处警席位,同时协调处警席的部分事件记录确认工作。

处警工作担负了处理警情的主要工作,包括处理实际警情、迅速及时派警、指挥现场警力、接收事件回复反馈、协调指挥相关单位及结案汇总等等。

接处警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从整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接警: ①报警电话接入接警台; 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报警信息的自动/人工提取; ③接警进程管理; ④接警单的填写; ⑤接警单下发。

(2)处警: ①指挥中心处警员/分局/派出所接收和转发接警单; ②按照不同报警情况,填写处警记录; ③上报处警单。

(3)监督: 对处警情况进行监控与督办,完成从接警到处警的全过程管理、控制。

(4)数据存储: 建立接处警多类信息的数据库,保存接处警相关信息、数据。存贮记录系统所有的数据,充分利用数据的强大功能协调管理系统中每一份数据,使数据库数据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同时利用软件上的技术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5)显示: 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大屏幕投影显示。

(6)多系统接口: GPS报警、技防报警、旅馆业报警、网络报警等接入。与户籍、刑侦、要情等系统的无缝连接。

4. 系统结构

指挥中心接处警主要功能结构如图5-9(可扩展GPS、固定点报警接入)所示。

图5-9 接处警系统

5.3.2.2 指挥调度系统

指挥调度系统以应急事件和数字化预案为基础,生成应急方案,根据现场反馈,实时调度方案中的各项任务,同时对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应急资源进行动态监控预警等。系统提供了快速形成指挥体系和有效监控指挥进程等功能,实现了对任务时间的有效控制和指挥态势的管理。

系统集成了任务调度、资源调度、话务通信、短信平台、GPS定位、网络视频图像和三维地图等多个模块; 也调用了数字化预案管理和民防资源管理的数据。是集成软件的核心子系统。

1. 系统组成结构

(1)上级指挥中心。上级指挥中心由调度管理服务器、视频交换机、存储管理服务器、指挥调度终端组成。

①调度管理服务器: 对指挥调度终端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多媒体视频会议、可视化指挥调度、网络监控、数据服务等多种功能。调度管理服务器是指挥调度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各指挥终端之间的协同工作,对指挥调度终端的权限、指挥命令、通信进行管理,管理各设备资源和运行状态,控制音视频的传输路由,同时负责与其他设备兼容时的协议分析与转换。

②视频交换机: 视频交换机解决了多个用户同时点播相同图像时的网络瓶颈问题。在指挥调度终端或客户端点播监控点的图像时,视频交换机获取监控点编码设备的媒体流数据,并进行交换转发。

③存储管理服务器: 存储管理服务器是视频录像集中存储设备,并提供检索与回放服务。连接网内监控点的编码设备,并获取其中的音视频流数据,按照操作任意的存储指令或预先设定的存储方案,进行存储录像,支持磁盘阵列、NAS、IPSAN等网络存储设备作为其存储介质。

图5-10 指挥调度系统结构框架

④指挥调度终端: 指挥调度终端接收操作人员的指挥调度操作来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指挥调度功能,并同时接收其他下级指挥调度终端的工作汇报,通过指挥调度终端用户可进行可视化指挥调度、网络监控、视频会议、数据共享、处理报警预案、控制电视墙图像显示等功能。

(2)下级指挥中心。下级指挥中心由指挥调度终端、信息采集设备、视频智能分析设备组成。

①指挥调度终端: 指挥调度终端接收操作人员的指挥调度操作来实现下级对上级的工作汇报,并同时接收上级指挥调度终端的指挥调度指令,通过指挥调度终端用户可监控本单位监控点的图像,处理本单位的报警信息,并可与其他单位进行指挥协调工作。

②信息采集设备: 信息采集设备由监控点编码设备、环境数据采集设备、报警系统,通过这些设备为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全方位、多部位、多层次的数据采集,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③视频智能分析设备: 视频智能分析设备对视频信息进行实时的抽样分析,及时发现安全威胁。如: 移动侦测、物品丢失或位移检测、移动目标追踪、人脸检测及识别、车辆车牌识别、非法滞留或物体遗留、烟火检测、人流量统计、人群控制或排队检测、人体行为分析、交通流量控制等。

2. 系统框架分析

系统框架分析由两个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采集部分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环境数据采集、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周界防范系统、智能视频分析进行数据采集,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指挥调度中心,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安全威胁的出现。信息处理部分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调度中心紧紧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学指挥决策为目的,通过可视化指挥调度构建一个分布在各个相关部门的分布式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网络监控进行现场图像调度、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远程会商和紧急预案的讨论,从而达到对突发实现的快速反应和科学指挥决策。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1)可视化指挥调度。所有参与指挥调度人员通过指挥调度终端进行双向音视频实时交互,借助于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多级管理控制模式,上级人员通过指挥调度终端可以向下级发布指挥和调度命令,各个指挥调度终端之间可以实时进行各项任务、业务计划下达和各项工作协调,系统具有多种指挥调度工作模式: 专项指挥、分组指挥、专项汇报、指挥转接、指挥授权、指挥协调、观察指挥、监视监听、图像调度、图像转发、指挥呼叫、指挥预告。

当发生重大事件需要进行紧急处理时,各级参与应急事件处理的单位以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作为协同指挥工作的通信平台,各单位领导在各自的指挥中心,通过现场视频的共享、现场数据的上报、实时音视频交互就可迅速地成立远程联合指挥中心,使用远程会商商讨应急处置方案,从而使得各单位领导对突发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更迅速,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更方便、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更有依据。

(2)视频会议。系统可满足用户对视频会议的需求,通过指挥调度终端召开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多种会议方式,可以建立预定会议和临时会议,设置会议主席、与会成员、会议召开时间和会议的相关信息,可以主动发起视频会议呼叫,呼叫其他指挥调度终端进入视频会议。会议主席通过会议呼叫、指定发言、会场转发和讨论模式对视频会议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其他与会终端也能通过申请发言参与到会议中。

系统可与视频会议终端(支持H.323协议)进行音视频双向通信,同时也可呼叫视频会议终端。

(3)网络监控。系统支持大型网络监控系统的接入,指挥中心根据用户权限任意调度前端视频站图像,可进行图像点播、视频录像、图像转发、云台与摄像机控制,同时所有视频信息可输出到电视墙进行显示,指挥中心也可与前端视频站进行语音对讲。

网络监控使得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具有了“千里眼”,视频指挥调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收集视频信息,从而使得单位领导在指挥中心也有如身处现场,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①网络监控席位(原来监控系统);

②指挥专用席位(原来使用IE浏览,现在是系统专用观察席);

③IE浏览席位。

(4)视频智能分析。在非常特殊或敏感的区域使用视频智能分析设备挖掘抽取视频资源中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设置、筛选、检测和分析,利用这种分析结果为系统提供实时的安全预警和提示,在安全威胁发生之前就能够提示安全人员关注相关视频画面,为潜在危险做好防备工作。比如,当发现一个来历不明的物品较长时间地出现在安全区域,或者发现可疑人物游荡在安全管理的区域,或者重要设备被人盗窃、移动,或者有人非法闯入警戒区域,系统能对这样一些具有潜在威胁的事件及时捕获,并对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自动报警,记录整个违规的过程,同时联动到指挥中心进行报警通知。

(5)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包括文档共享、电子白板、即时通信、实时数据传输。

指挥调度终端的文档都可以实现远程共享和文件传输,也可以外接移动硬盘、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文档输入,从而达到文档共享的目的; 通过电子白板,所有指挥调度终端和会议成员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在白板上进行规划、标注等,所有成员可以看到白板上的内容; 指挥调度终端可即时向其他指挥调度终端发送文字信息,发送方可同时选择多个接收方进行群发; 指挥调度终端可以通过串口采集设备的数据,并能通过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的网络传送到其他的指挥调度终端,并可将实时数据叠加到图像中进行显示。

(6)大屏幕显示。指挥中心可安装电视墙显示设备,通过指挥调度终端可以控制电视墙图像显示,电视墙可显示远程指挥中心指挥员的图像,也可显示视频监控点的现场图像,在发生报警时优先显示报警点的图像,当前端视频监控点比较多时,可控制电视墙以轮番的方式显示图像,同时电视墙也可显示重点监控点的态势信息。

(7)视频录像与检索回放。系统具有集中录像存储和分散存储功能,通过存储服务器进行集中存储,集中存储用于存储前端监控点的视频信息,指挥调度终端分散存储指挥调度过程中的音视频实时信息,存储服务器可设置存储录像策略,定制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段对指定的监控点进行录像,通过录像方案的定制,节约存储的硬盘空间,又保证重要视频信息的不丢失。

当发生报警时,系统自动启动录像功能记录报警点的视频信息,记录报警发生现场的视频信息和报警发生时处理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检索回放功能查看本机存储的录像资料文件。

(8)权限管理。视频指挥调度以组织结构的管理级别进行构建,根据组织结构的级别具有严格的指挥和控制权限,根据组织结构的隶属管理,上级对下级具有指挥、监视和控制权限,下级对上级可申请控制,同级之间协商控制,严格的权限管理满足了用户上传下达的管理需求。如上级单位除了可点播本单位的监控点的图像,也可任意浏览下级单位的监控点的图像,同时对监控点进行指挥、监视和控制。下级单位只能对本单位的监控点进行监控、指挥和控制。

5.3.2.3 现场信息采集与交互

1. 系统概述

为了满足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实现突发事件的现场信息采集与交互,我们通常采用建立现场指挥中心这一载体来实现这一功能,现场指挥中心作为现场一级的应急指挥场所,要求在短时间内在事发现场建立指挥中心。应急指挥车不仅是一个现场的指挥中心,还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心、通信中心、监控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是各类信息的综合应用点。现场指挥中心的建设目标是: 作为大型移动应急平台,管辖范围内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指挥车可迅速开到突发事件现场附近,领导和专家在指挥车内可以通过应急平台信息系统与上级指挥中心进行信息交互,可以与上级指挥中心进行视频会商,可以实时监控现场图像并上传,将现场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系统相应的管理系统中,可以使用多种通信方式与上级和现场进行通信,查询、调度、指挥相关人员和各种救援资源,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进行全方位高效有序的指挥和调度。

2. 系统架构

移动指挥中心与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构成了三级应急体系。其中移动指挥中心作为移动应急系统的核心部分,和移动应急系统的其他两个要素(通信车、单兵移动设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配合,对整个应急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 系统组成

移动应急中心按功能和组织结构可分为: 通信系统、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系统、保障系统、辅助系统。如图5-11所示。

图5-11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组成

(1)通信系统。移动指挥中心的通信包括3个部分: 与上级指挥中心的通信、与现场处置人员的通信、现场观测设备的通信。

通信系统由卫星通信子系统、无线公网通信子系统、现场覆盖无线网状网子系统、光纤通信子系统组成。

①卫星通信子系统: 车载卫星通信系统为自动对星系统,主要由卫星天线及控制器、功率放大器ODU、低噪放大器LNB、调制解调器组成。

车载卫星通信系统按照天线的移动性可划分为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和静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动中通卫星天线和卫星通信终端配套设备组成的,能够在车辆行驶中实时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车载卫星远端站。通过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车上实时的图像接入、现场指挥、视频会议、语音通话与指挥调度等功能。

②无线公网通信子系统: 无线公网通信在这里主要指利用现有公共移动通信的无线通道传输视频信息的方式。无线公网在大部分铁路沿线均有覆盖,公网通信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满足应急需求,实现立接通信。目前可利用的网络包括GSM网络、GPRS网络和CDMA网络。

③现场覆盖无线网状网子系统: 应急现场不仅仅是单一媒体信息的采集回传,而是图像、音频和数据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交互。因此,应急现场不是单一设备的接入,而是通信网络的覆盖延伸。另一方面,应急的特点决定了现场网络要能够快速自组,具有高稳定性、健壮性、足够带宽、安全性,以及支持终端设备移动漫游。因此,组网设备要具有便携性、可移动性、操作简易性、立接性和独立性。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配备800MHz数字集群基站,在事件现场提供工作人员间及与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间的无线通信。

④光纤通信子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是有线通信系统,在应急中作为无线通信的互补,作用不可忽视。光纤通信系统由野战光纤及光交换设备组成,使用时从绞盘拉取光纤进行铺设,到达目的地点后,两端安装千兆光交换设备即可开通与指挥车的千兆光纤链路。

(2)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包括视频信息采集和现场探测信息采集。视频采集通过车载摄像机、无线移动多媒体设备等。

车顶摄像机选用全天候车载高速云台摄像机,内置高倍光学变焦镜头。安装在升降杆上,可对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周围100m范围内的现场实况进行监控。

现场信息采集传输设备采用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可单兵背负、车载或机载,实时采集传输现场图像及GPS定位信息。

现场探测信息采集可以通过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本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雨强度等数据; 还有其他一些仪器来采集相关信息,如GPS探空仪、有害/有毒气体探测仪等。

(3)计算机网络系统。指挥车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由路由器和交换机组成。路由器的功能是实现卫星通信网和车载局域网的分离,使车载局域网成为与路局指挥中心局域网具有统一性的私网,扩展用户IP地址数量不受卫星通信网IP地址规划的限制。交换机的功能是构建车载局域网。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性能要能够满足车地之间视频、音频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大流量的交互,并能够划分VLAN。

各车载设备与外部设备之间主要采用C/S方式进行通信,通信协议采用UDP; 各车载设备之间采用对等网络设计方式,通信协议采用UDP; 各工作席位设备与服务器之间主要采用B/S方式进行通信,通信协议主要采用HTTP和FTP,实现信息点播和文件数据共享。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宽带无线网络基站(AP)、宽带无线用户终端(RSU)、多媒体接入终端(MSU)等多媒体网络设备,在应急现场可迅速构建起以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为中心的超视距无线宽带局域网,支持现场工作人员的网络接入及与其他移动车间的数据共享,支持移动中的数据通信。

(4)应用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移动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主要用于辅助应急指挥车上的指挥人员制定救援方案,同时还可实现事故现场与上级应急平台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移动应急平台系统可及时查看突发事件现场附近的地理信息、地形地貌信息等,便于及时制定现场处置方案,为突发事件的高效指挥提供支持。

①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通过远程方式进行,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可以利用系统进行交互式讨论,共享视频图像、数据图表等信息。可以根据会商需要灵活配置摄像机输入,支持双视频流,提供高品质视频图像、XGA的计算机图像和CD级音频效果,配合超群的视频优化技术、自动回身消除技术、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和背景噪音消除技术,让与会者获得极为真切的现场会议感受。

视频会议系统是现场与上级指挥中心、会商专家之间进行视频会商、处置决策的基础支撑,因此稳定、可靠的视频会议系统对整个应急系统十分重要。车上环境较为恶劣,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颠簸、冲击、温湿度变化、长时间运行等各种不利条件。这就要求必须选用符合车载特点,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视频会议系统设备。

②图像接入系统: 图像接入系统是依托于通信网络将现场图像采集回传的视频处理系统。图像接入系统主要由视频采集设备、视频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和浏览客户端等组成。拟在现场配备网络摄像机,用于通过现场无线网状网接入回传视频; 配备北京中盛安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双模CDMA视频采集设备,即用于通过CDMA网络接入回传视频,也可以通过卫星、海事卫星、3G等网络接入传回视频。拟在指挥车布置视频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和浏览客户端,用于实现对视频浏览、存储、调阅、回放等功能。

③矩阵切换器与信息显示系统: 矩阵切换器可将现场采集传输回来的多路图像信息、车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会议电视信息、预警预测/智能决策信息(综合应用信息计算机的显示器信息)、现场办公便携式计算机的显示器信息切换显示在大屏幕显示器上,也可选出任意一路现场图像经视频服务器二次编码后上传给上一级指挥中心。进行监视画面的切换、叠加显示,是领导和专家获得一致的应急现场资料和环境状态,进行协同办公,为领导作出最佳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④导航定位系统: 导航定位系统主要由卫星定位装置、导航软件及显示终端组成。其中卫星定位装置可选择常用的GPS系统或者我国自主的北斗系统。系统配备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等功能。内置各地区电子地图,拥有位置显示和行驶导航功能。

(5)语音通信与综合接入调度指挥系统。语音通信与综合接入调度指挥系统主要由VOIP系统、电台系统和综合接入调度指挥系统组成。

综合接入调度指挥系统能够方便的实现多种制式的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可连接的通信系统包括: 各种频段的超短波常规电台系统、集群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卫星电话、有线电话网、GSM/CDMA移动通信网,以及其他特定的通信系统,实现异构网络(有线、无线)环境下的统一调度指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人员以及现场人员只需带上自己的通信终端即可通过综合接入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5.3.2.4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在电子政务中的危机管理领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已成为促进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发展的重要工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充分应用现代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建立了配套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risis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CMDSS)。

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且在80年代获得发展。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传统的MIS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人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得到发挥; 人们对信息处理规律认识提高,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要求更高层次的系统来直接支持决策;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DSS提供了物质基础。

决策支持系统(DSS)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从框架结构方面来看, DSS有语言系统、问题处理系统和知识系统三部分组成。根据决策支持系统(DSS)知识系统的构成特点,Sprague提出了具有二库结构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其中二库为数据库和模型库,并将语言系统与问题处理系统视为对话部件。在后来的发展中,语言系统逐渐演变为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问题处理系统则分为专用的问题处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及模型库管理系统。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文献检索及计算机绘图等领域研究成果在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应用,二库结构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也随之不断地增添了新成员,包括知识库或规则库、方法库、案例库、文本库及图形库等。其相应的维护和查询功能则由各自的库管理系统承担。同时,随着决策支持系统(DSS)应用范围的扩大,决策支持系统(DSS)解决问题的规模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使得问题库逐渐成为决策支持系统(DSS)不可缺少的一员。决策支持系统(DSS)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人机交互界面;

(2)问题处理系统和信息资源调度系统;

(3)问题库及其管理系统;

(4)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5)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6)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

(7)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

(8)图形库及其管理系统;

(9)案例文本库及其管理系统。

图5-12 决策支持系统(DSS)结构

2. 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概述

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CMDSS)是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平台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是政府是否能够成功管理危机的关键。通过危机管理系统,政府危机管理被纳入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进程中,能够将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决策中枢机构、咨询参谋机构、危机处置和执行机构,以及管理危机所需要动员的物质资源; 软件系统则是由各种处理危机的方案、计划等组成。这一管理系统从职能上包括了国家安全、警察、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一般可由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MDSS)和地方及各职能部门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Sub-CMDSS)组成,而它们均可包括各自的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和支持各级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ub-MIS),如图5-13所示。

图5-13 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架构

3. 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构架模型

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分布式构架模型主要组成部分为:

(1)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MDSS): 国际上一般由国家最高级别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牵头,整合中央政府各个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家危机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国家统一指挥,协调具有危机管理职能的部门。国家危机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和支持国家危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ub-MIS)构成。

(2)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用于开展日常管理和执行日常任务。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依托传统的统计体系,还需要建立单独的面向危机管理的情报体系。原来的统计体系是面对日常管理的,使用的信息可能会对决策产生负效应,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突破“数据孤岛”的瓶颈,使输出的数据信息全面准确,以供决策者使用。

(3)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 为决策者提供一些与危机事件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具体的算法,帮助决策者全面分析危机管理问题,提供可供决策者推理和比较选择的模型库。

(4)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 在应对危机上,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危机处理,而知识库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知识库涵盖了公共危机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包括: 公共危机的常识,公共危机的就绪状况,公共危机相关的机构、职能、预案、能力等状况,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专家信息等。

(5)支持国家各危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MIS):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FMIS)等。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拥有地理和人力资源的详细信息,为危机处理时的路径问题、人员调配问题等提供决策支持。

(6)地方及各职能部门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Sub-CMDSS): 电子政务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的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方位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传输信息,确保政府在全面、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的危机处理。

5.3.2.5 应急信息发布系统

1. 功能特点

专用于等离子、液晶显示器、电视墙等各种显示设备显示内容的控制、发布和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管理的系统。该系统所提供的色彩丰富的影像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能起到最佳的宣传和公告效果。

系统需提供方便的信息发布功能模块,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将自己工作中所产生的或涉及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向系统内及系统外的其他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准许用户发布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录像资料等各种不同表现的信息。对发布的信息要有安全性及合法性的检查功能。

2. 系统特点

(1)基于TCP或DCOM的网络传输方式,系统可采用TCP/IP方式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使用,也可采用DCOM方式在局域网中进行数据通信。

(2)能够对各种类型显示终端进行信息发布。系统能够对各种显示终端,如: 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投影机、CRT显示器等设备进行信息发布。

(3)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版面,可任意分窗口,窗口可做成任意形状,窗口间有遮掩效果。

(4)支持绝大多数媒体类型,包括文字,跑马灯,图片(BMP,JPG,GIF…),视频(WMV, AVI,MPG2,MPG4,RMVB…),音频(WAV,WMA,MP3…),Word,PPT,Flash,网页等等。

(5)支持多种类型多种时间段多种优先级日程。

(6)播放器还可以划分多个逻辑屏,方便制作旁白信息和紧急信息。

(7)可实时监视播放器的连接和播放状态,了解播放状态。

(8)可远程监视播放器播放内容情况。

(9)有各种操作的日志,可查看历史操控情况。

(10)有多种用户权限类型,用户实现有限操控。

(11)可远程实时或定时开/关播放器。

(12)可实时或定时通过串口控制显示屏幕及其他外围设备。

通过多种手段向受灾害影响人群提供及时准确的警报信息,向社会大众提供权威、一致的事件信息,是减少灾害损失、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稳定社会情绪的重要手段。

5.3.2.6 受灾补助管理

对受灾民众、企事业单位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灾后补偿和补助管理,合理分配救灾资金和物质,并对救灾资金和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5.3.2.7 应急案例管理系统

对每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的过程信息、灾后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等进行管理。系统可以对灾害、事故和紧急事件应急救援的过程信息、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进行管理,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应急能力评估等提供参考。

5.3.3 运行关键问题

只有在平时加强各类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急信息系统的维护、完善与演练,在战时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有效进行指挥决策。当前,为更好地实现我国应急信息系统平战结合,急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系统分散。应急信息系统的各功能子系统由不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时间建设而成,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单位和机构,政出多门,按目前管理体制很难进行系统集成。

(2)“信息孤岛”。对应急信息的定义、来源、加工整理、存储和应用都还没有统一认识,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应急信息输入、输出和反馈没有建立起有效通道,容易出现空白或阻塞。平时信息累积不足,战时信息系统更无法满足需求。

(3)运行无序。应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接口、功能需求、信息平台、安全性和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当突发事件出现时,无组织的信息流(包括社会流言)无法控制,而必需的信息缺乏快速准确的交互机制。

(4)平战分离。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信息系统都是服务于日常管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信息系统实战演练,尤其是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支持等战时功能时效性差,造成平战分离。

(5)结构偏离。当前我国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三重”、“三轻”,即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新设备购置、轻视现有资源的再利用和重视形式、轻视实用。这些倾向应当尽早解决。

(6)平台缺失。我国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落后,在许多地方政府和应急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信息系统主平台,平时缺乏对应急信息系统的管理,战时也很难对应急响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5.3.4 系统维护

在应急管理系统软件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行之后,应对应急管理业务人员进行用户培训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包括系统安装调试、系统升级、维护、技术咨询、疑难解答等。在维护期要对系统故障或缺陷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于系统的改进和升级。

系统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系统稳定运行到整个生命结束的时期,它不属于系统开发过程。系统维护就是对用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反馈的软件故障或缺陷,应及时地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对问题进行解答,直到问题排除为止。对于某些性能缺陷或功能缺陷,由开发组提供系统补丁,并负责系统升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按内容分为软件的维护、硬件的维护,按性质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

为有效地进行软件维护,应事先做好组织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维护机构,由维护机构提出维护申请报告以及评价过程,为每个维护申请规定标准的处理步骤; 其次必须建立维护活动的登记制度以及评价和评审的标准。

需要指出,在维护过程中形成的文档为维护报告,应该用标准化的格式表达所有软件维护要求。软件维护人员通常给用户提供空白的维护要求表(或称为软件问题报告表)。维护要求表是一个外部产生的文件,它是计划维护活动的基础。软件组织内部应该制定出一个软件修改报告,给出下述信息:

(1)满足维护要求表中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工作量;

(2)维护要求的性质;

(3)这项要求的优先次序;

(4)与修改有关的事后数据。

总而言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需要设计人员、编程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共同参与,以便使软件的寿命达到设计的时间,真正发挥系统的实际应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