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保护西湖摆在突出位置,根据世界遗产保护准则的要求,对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更全面的保护和修复。以西湖申遗为主要任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实施。2011年6月24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成为我国继庐山和五台山之后第三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项目,也是我国第41项世界遗产、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英文名称: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遗产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遗产类型:文化景观

批准时间:2011年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标准C(Ⅱ)(Ⅲ)(Ⅵ)

遗产评价: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遗产特色

西湖是一个湖泊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西湖旧称钱塘湖、西子湖、武林水,至宋代始称西湖。西湖水域面积约6.5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约15千米,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西湖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里西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始于公元9世纪,13世纪基本成形,18世纪达到兴盛,一直传承发展到现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包含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还有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和10处内涵丰富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以及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等。

西湖申遗小组认为,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西湖的原真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西湖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

遗产保护

西湖的兴盛,与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对西湖的保护、建设密不可分。从吴越国的钱镠,到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北宋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李卫等,都对保护西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西湖全景图》(赵藕生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为西湖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1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保护西湖摆在突出位置,根据世界遗产保护准则的要求,对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更全面的保护和修复。

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开始。

2001年夏天,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察浙江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后,建议把西湖和龙井茶一起作为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以西湖申遗为主要任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实施。

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接受这一建设性意见,确定按“西湖一龙井茶”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杭州市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整治工程,以期通过恢复西湖原有水面、增加文化景观、改变景区所属乡村的业态、提高服务设施水准等使西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一些专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对西湖“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行了梳理。其中,陈文锦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发现西湖》一书中,提出西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山水审美领域中的经典型范例”的观点,就西湖在中国文化和审美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006年,西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杭州市政府委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制订西湖申遗文本,规划和进行修复保护。2008年至2010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完成了西湖24处主要文化景点的修复整治设计和施工;启动了阐述遗产价值的重要景点的展陈设计,使整个西湖的建筑、遗址、景观、陈列展览、标志系统成为西湖遗产价值展现、介绍和阐述的整体。到2010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西湖申遗整治工程。

2008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致函提请,西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

2009年2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西湖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后又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对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作了修改完善。

2010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到杭州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

2011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西湖申报项目的评估意见。

2011年6月24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成为我国继庐山和五台山之后第三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项目,也是我国第41项世界遗产、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

西湖保俶塔远景

保护模式

1.保护发展并举

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和“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使西湖和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完美实现了西湖的保护与发展。西湖是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就自然湖而造就的人文之湖。西湖的形成与经典化体现了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自然形态。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恰恰是西湖原真性的本质所在。西湖的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美,在自然美中折射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的诸多文化理念,而在人文美中又渗透了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自古以来,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完美结合。而在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西湖一直保持着这一历史的原真性,其基本元素和符号始终延续。而在当下的遗产保护工作上,杭州市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以及通过实施综合保护,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全面改善了遗产区的自然景观和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使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得到了更好保护和修复。

2.综合保护护航

杭州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从2002年开始了连续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贯通了环西湖沿线,且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实现了“还湖于民”;同时引进钱塘江水,实现了西湖水“一月一换”,使西湖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新增景区公共绿地100多万平方米,使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得到保护,修复了西湖的自然生态;同时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由此,“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西湖由此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和品质。

3.依法治理管理

围绕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全社会作出的“还湖于民、保护第一、从严管理、传承文化、生态优先”的庄严承诺,杭州市把保护、宣传和发展西湖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西湖文化景观法律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工作,推进西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管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强化景区干部职工普法教育,提升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开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宣讲活动;编制分发《杭州西湖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汇编》,做到景区所有单位干部职工、社区居民人手一册,并把其列为干部教育培训必学内容;提高景区机关干部依法保护与管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能力,促进西湖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等依法有序进行。

经验借鉴

1.原真性保护

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之魂,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中,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促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1000多年来,西湖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其基本元素和符号既没有被湮灭,也没有被改变,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保护原有的山、水、城的总体格局,西湖的自然山水、城湖空间和景观格局、名胜景点及历史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等,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审美情趣和哲学理念都给予了最原真的保持。又通过与西湖有直接关联的古典文学、绘画美学、民间文艺、民间传说和园林艺术等,使西湖的人文与美学精髓得到最大强化与普及,从而使西湖具有的诗情画意的艺术之美与天然合一的自然之美完美传承,使西湖个性魅力与普世价值得以弘扬。

清代木刻《西湖全图》

承担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整治修复的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在2008年制订西湖修复方案时,即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坚持使每一处文化景观的历史空间格局更为清晰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和保护。

2.提升审美意境

西湖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山水美学领域中的典型和地理实体,它蕴含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是中国园林与自然之美同人文历史、审美情感交流的最佳体现者。对于西湖文化景观的风貌修复、环境整治、遗址保护展示三大项内容,其保护修复的具体做法是:尽量尊重西湖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化积累,避免推倒重来式的大拆大改,只针对某些局部的、关键性的地段和部位作一些中小规模的整治,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保护修复着眼于景观面貌和审美意境的提升以及文化史迹内涵的发掘。通过做好西湖天际线的保护与修复,完善湖东岸城市景观设计,恢复湖的东西两岸的城市轮廓与天际线,使湖景入城,恢复传统西湖景观的湖城合璧、天人合一的有机生命体,也使西湖成为人与自然为善、人与自身为善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