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在这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许多畲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其中。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2个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单。2006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的畲族招兵节被列为民俗类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_中国畲族

第十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承和表述,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很早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几个省份出现,为我国东南山区的开发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畲族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畲族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3个(其中一项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分属福建、浙江两省。

福建畲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畲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畲族入选4项,浙江、福建各有两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福建畲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畲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各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规、条例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福建、浙江等省陆续公布了几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许多畲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其中。

1.福建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10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霞浦畲族小说歌、闽东畲族婚俗等101个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被列入名单,受到重点保护。其中畲族文化遗产有7项,这些文化遗产分别是:

霞浦畲族小说歌(宁德),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

福建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畲族歌言),民间音乐类;

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宁德),民间舞蹈类;

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宁德),民间手工技艺类;

闽东畲族婚俗(宁德),人生礼俗类;

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宁德),岁时节令类;

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宁德),是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山歌等共计98项入选。其中属于畲族文化遗产的有5项,分别是:畲族山歌(福州),民间音乐类;八井拳(福州),杂技与竞技类;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福州),传统手工技艺类(30项);畲族传统医药(福州),传统医药类;畲族传统服饰(福州),民俗类。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2个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单。宁德市霞浦县畲族武术(盘柴槌)入选。

同时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扩展项目名单共6项,其中畲族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漳州市华安县畲族民歌(华安畲家民歌),传统音乐类;南平市延平区畲族民歌(岭炳洋畲歌),传统音乐类;福鼎市畲族歌会,民俗类。

2.浙江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5月27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个民族民间艺术项目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其中属于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是:畲族民歌(景宁畲族自治县),民间音乐;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景宁畲族自治县),民俗风情类。

2007年5月,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计10大类225项。其中畲族的文化遗产有7项,分别是:畲族叙事歌(松阳县),民间文学类;畲族民歌(建德市),民间音乐类;问凳(景宁畲族自治县),杂技类;畲族彩带编织技艺(景宁畲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类;畲族医药(丽水市),传统医药类;畲族三月三(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民俗类;畲族婚俗(景宁畲族自治县),民俗类。

2009年6月23日,浙江省政府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有共计246项民族民间艺术项目受到保护,其中畲族项目6项:畲语(景宁畲族自治县),民间文学类;赶野猪(景宁畲族自治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操石磉(景宁畲族自治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畲族服饰(景宁畲族自治县),民俗类;抢猪节(景宁畲族自治县),民俗类;畲族婚俗(泰顺县、龙游县),民俗类。

此外,还有泰顺县、云和县的畲族民歌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3.安徽省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公布的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两项畲族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列入保护。它们分别是:云梯畲族民歌(宁国市),传统音乐类;畲族婚嫁习俗(宁国市),民俗类。

4.广东省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的畲族招兵节被列为民俗类保护项目。

5.贵州省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5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麻江县的畲族凤凰装被列为民俗类保护项目。

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有效保护畲族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推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代表名录外,畲族聚居的市(县)也纷纷行动起来,制订各种非物质文化保护方案,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目前,在浙江、福建等省的畲族聚居县(市),都陆续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并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如畲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福建省宁德市,已经将宁德畲族歌言、福安畲族银器制作等10个畲族非物质文化项目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宁畲族自治县自2006年6月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来,先后审核并公布了4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83项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中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项目超过1/3。

与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相配合,各级政府还批准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同时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各省、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规定,认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公布和传承人的认定,为畲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注释】

[1](清)周荣椿:《处州府志》,卷二九,《艺文志中·文编三》,光绪三年刊本。

[2]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福安潭头前村《蓝氏宗谱》“家范”篇。

[3]畲族传统山歌,转引自施联朱《畲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9页。

[4]褚成允:《遂昌县志》,“外篇”。

[5](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七册,《广东上·博罗县》。

[6]余中英:《古田县志》,卷二一,《礼俗志·畲民附》。

[7]杨澜:《临汀汇考》,卷四,《物产考》。

[8]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三七。

[9](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谕畲》。

[10]余绍宋:《龙游县志》。

[11]周杰:《景宁县志》,卷一二,《风土·畲民附》。

[12]《处州府志》,卷三○,《艺文志下·诗篇·云和杂咏》。

[13]童生:读书人;福宁:今霞浦城关。

[14]毛布:不让,不给。

[15]呆:不好。

[16]发性:发起脾气来。

[17]为百姓:庇护汉人。

[18]唔可躬:不服气。

[19]他今:指畲家人。

[20]士人:谁人。

[21]参阅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故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22]张研:《中国十大创世神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参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县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民间故事》。

[24]关于畲族机智人物钟九公的故事,参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民间故事》“状师钟九公”。

[25]参阅《中国机智人物故事大观畲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关于畲族民歌的音调,学界有不同的归纳。如施联朱《畲族风俗志》的介绍和蓝雪霏在《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篇》中的介绍就有比较大的差异。随着对畲族音乐研究的深入,对畲族民间音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种差异也是正常的。本书关于畲族民歌调式的介绍,主要参考了蓝雪霏等人的说法。

[27]李文珍:《畲歌假声初窥》,载福建省群众艺术馆、中国音协福建分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三),1984年内部版。

[28]《福安畲族志(初稿)·第五编》(打印本),1992年8月,第1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