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畲族民歌

浅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畲族民歌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畲族民歌吴利明摘 要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关键词 畲族 畲族民歌 畲族风情游 文化大省 文化遗产 社会文明关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有60多项,我选择了要写畲族民歌这一项。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浅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畲族民歌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浅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畲族民歌

吴利明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汉语言302)

摘 要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畲族民歌的内容、形式、价值以及它所面临的危机,对此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积极建议。我想越是珍惜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需要保护,也正是它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成为浙江省第一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大家应该积极响应、献计献策,为创建文化大省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 畲族 畲族民歌 畲族风情游 文化大省 文化遗产 社会文明

关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有60多项,我选择了要写畲族民歌这一项。为什么我要选择它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它的好奇,在我心中对畲族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在浙江丽水有一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我想要写好此文,必须要对畲族这个民族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用心去了解一点东西。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好处。所以最后决定写这篇文章。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据畲族史料和畲族史诗《高皇歌》所述,畲族最早发族于广东潮州凤凰山。 但关于畲族的族源说有争议,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 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他们崇拜祖宗和多神。畲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畲族传统女装与汉族区别大,色彩艳丽。女性有独特的发式,传统首饰做工精细,别具一格。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擅长用捏、抓、挑、刮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正骨疗伤,盛行食物疗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畲族的饮食、起居、生产、生育、命名、婚嫁、寿庆、丧葬等民俗活动,都富有民族特色。总之畲族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

畲族也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浙江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丽水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松阳、龙泉、青田、云和,温州的文成、泰顺,金华的兰溪、武义,杭州的桐庐、建德等县(市)。他们有同汉族同居一村的,也有单一的畲族乡、畲族村。畲族是浙江省除汉族之外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具有勤劳勇敢、朴实好客的优良传统。他们大都居住在大山里,这与他们爱好唱歌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与外界交流不多,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风俗。

在我的印象中,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是能歌善舞的,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民族特色吧。我想形成这一民族特色是有很多的原因,何必去追根溯源呢!畲族也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歌声。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吉日,以歌相贺;丧葬祭祀,以歌当哭;社会交往,以歌代言。特别是关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生产生活知识,也往往用歌加以传授。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他们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所以说对歌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自己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歌形式。

畲族民歌从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歌、仪式歌、杂歌三大类。这些只是分类的方法不同,不影响对畲族民歌的了解。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畲族民歌,使大家在感性上对它有所感受和体会。

一、历史传说歌

一般为二三百行以上的叙事长诗。主要篇目有高皇个古老歌封金山长毛歌具有畲族史诗的性质。歌中先叙述开天辟地的远古英雄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的故事:“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陆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多”。接着,又叙述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颛顼氏的功绩,至高辛氏而更为详细地叙述了畲族始祖龙麒由皇后耳中金虫变作“龙孟”的故事等。《高皇歌》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畲族祖先勤劳勇敢的英雄形象、坚苦卓绝的迁徙过程,还为本民族子孙留下了一份团结和睦、互敬互爱的教科文书。其最后两连唱道: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代代记在心。

盘蓝雷钟一路郎,亲热和气何思量,高辛皇歌传世宝,万古留传子孙唱。

二、仪式歌

畲族婚丧仪式隆重。婚俗方面,从赤郎送结亲财礼到新娘过门闹新房的全套礼仪中,几乎都有歌相伴。如反映女方同伴设置路障,不让是一种增添欢乐的古仪,而且表示出女方同伴舍不得新娘嫁出村的亲密情意。歌道:

(女伴)听讲你郎娘村来,姐妹坐阵路来开,姐妹坐阵来修路,修条大路等郎来。

(赤郎)阿姨姐妹好嘴巴,大路当中刺来拦,拆路也有老规矩,万一罚酒笑哈哈。

(女伴)听讲你郎娘村来,拦路规矩早立来,拦路原是古人礼,不是今晡新立来。

(赤郎)杉树拦路有威风,阿姨姐妹真灵通 我也晓得老规矩,罚酒两碗凑成双。

这样经过对歌罚酒后,女伴们才将拦路之刺杉撤去,欢欢喜喜地迎接赤郎们进村。

丧俗方面,从“奔丧”到“出葬”,也是礼全歌全,特别是《接娘家哭歌》中反映的对奔丧吊孝者的迎接词,全用哭歌代替,可谓礼重一筹。另外在《起门楼歌》中所反映的建房礼俗和在《送神歌》中所反映的送凶神恶煞的歌,也代表着畲族人民企求安居乐业、太平无灾的民俗心理。

三、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是反映畲族社会、家庭生活方面的歌,如广为流传的《同心歌》是倡导“同心夫妻日子长”的一首生动朴素的赞歌。《嫂留姑》是反映姑娘出嫁时嫂嫂那种难舍难留的真挚心情,说明畲族姑嫂之间,一般有着建立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良好关系。由于受本民族长期流传下来的以歌传史、以歌教人的影响,畲歌中有一套完整的劝解歌,如《劝女歌》、《劝郎歌》、《劝孝歌》、《劝婆歌》、《劝赌歌》以及产生于近代的《劝同胞歌》等,充分体现出畲歌在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同时,多方面生活知识歌,也是畲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情歌

情歌也称缘歌,畲歌中情歌是大量的,从男女相悦、试探到热恋定情,都以歌传情,以歌代媒。由于畲族婚姻观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少,婚姻自主的意识在情歌中有充分的反映。男女表白爱慕之情,每每是质朴自然的。如郎恋姑娘的:“小娘十八像月光,合似月里嫦蛾相,郎子学得上天术,接你落凡度时光。”如姑娘恋郎的:“阿妹想郎愁又愁,想郎一刻似三朝。日里茶饭没心吃,夜里眼泪湿枕头。”

五、时政歌

由于畲族同胞在历史上受过种种压迫和歧视,因此产生了许多控诉社会不平和反抗官府暴虐统治的歌谣。

六、儿歌

儿歌在畲歌中为数不少,而且门类也较齐全。

畲族歌谣的基本歌体为七言四句体,并以上下句构成一个乐段。四句体的上下两个乐段曲调相似也略有变化。四句为“一条”。形式与内容相连贯的“条”组合成“一连”。四句体有“三字头”、“五字头”、“六字头”作为起句的。按本民族的语音,对歌词的韵脚要求十分严格。押韵规律为一、二、四句同韵。用汉语记录的畲歌,由于语法和读音的差异,用畲语演唱时,歌手们仍需作适当的调整。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在语汇上,如汉语“结成双”,畲语则为“结头对”;汉语“父子俩”,畲语则为“两子爷”;汉语“用不完”,畲语则为“使不空”。还有一些用词习惯与汉语不同,如称公鸡母鸡为“鸡公”“鸡婆”,称牯牛为“牛牯”等等。从大量畲族歌谣手抄本中可以看出,畲歌中衬字衬词是不见于记录的,但在演唱时常出现“哩”、“啰”、“噜”等语音词,一般依附在歌句的中间或句尾。因畲族歌谣一般用假声演唱,而哩、啰、噜三字又是畲语中的高尖送声音,远远听去,十分悦耳,故有人称“哩啰噜”为畲族音调的一大特色。

畲族民歌不仅口语化强,易唱、易传、易记,而且十分讲究歌句的完整和歌词的修辞。修辞除一般民歌常用的比喻、对偶、排比、重复等手段外,还采用数序、齐头、叠腹等方法。浙江畲歌有五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等。与福建畲歌大致相同。畲歌曲调,具有朴素单纯、健朗、自由、抒展等山野风格。其曲调虽由于语言音调略有差异,因而各具特色,但在结构、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畲歌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它追求的不是奔放的美,而是纤细之美。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调式独具一格,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在多数调式中,宫音起骨干作用。曲调中除个别装饰音外,很少出现变化音。调式交替罕见。节奏多为复合节奏,如3/8、5/8、6/8等的自由组合,但却有小浪波动的潜在律动规律。 曲式结构比较严谨,句逗分明。音程进行上常出现六度、五度等的大跳,乐句落音,单数乐句常是调式音的上五度音、下二度音及主音,双数乐句多落主音。音域不宽,一般有六七度,很少超过八度,最宽不超过十度。在节拍形式上,以散板居多。词曲结合大都一字一音,句尾多停顿,旋律无大幅度的低回。畲族民歌独特的假嗓唱法,特别是还有双条落等奇特的答歌方式,是民间音乐艺术的奇葩,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畲族民歌的代表歌唱家有现年68岁的蓝陈契老太太,曾代表畲族访问日本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歌咏比赛,并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老太家的墙上挂满了照片与奖状,应该说她在当地是很有名气,因为她获得过太多的荣誉,非常擅长唱山歌、对歌,多次获得“歌王”的称号。另一位中年妇女兰爱花也是天生爱唱歌,对本民族的山歌情有独钟,她为畲族人民办了很多实事,深得人民喜爱。畲族每年的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都要举行歌会。尤其是每年举办一次畲族文化节会——“三月三”赛歌会。广泛发动本县各畲族村积极组织队伍参加赛歌会,通过赛歌会这个载体,深入挖掘民间畲族民歌能手,培养一批年轻的畲族歌手和畲族民歌创作人才。这些都是很好的形式。

对于外界而言,畲族文化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和神奇,令人神往。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畲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而陷入尴尬境地。——畲族乡村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弱化。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见到,婚礼普遍穿婚纱,传统民族习俗几乎被遗忘。能编能唱而健在的畲族歌手现在已经不到20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很少会唱畲族民歌,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大多连畲语都不会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化倾向,越是文明的东西对落后的文明有着无限的冲击。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只有被同化的结果。我想这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但是这种以非武力手段的入侵威力太大,可能采取的措施不能完全抵挡得住,我想只要还保留大部分的原貌就够了,对此只能尽力吧。

现在是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保护,以保留这一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比如可以发展畲族文化风情园,开辟畲族风情旅游专线。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又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独树一帜。近几年,该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畲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利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使文化力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特色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功。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金丘村原本是一座处在深山岙的畲族小村,去年,该县通过对畲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包装,开发出畲族对歌、乌饭、山哈苑、留宝轩等畲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场所,并融合当地优美的山水生态,使小村成了上海、杭州等地游客向往的民族风情旅游点。

比如开展对畲族文化的抢救性征集工作;加强对文物的保管、展示,丰富馆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畲族村的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等;做好畲族文化的宣传、研究和创新工作。再如去年在大均乡大均村开发的“畲乡之窗”旅游项目,对该村的古民居、古街道等古建筑进行了恢复、保护,并对新建筑按传统风格进行设计,对畲族传统的婚俗等生活习俗进行整理包装,同时引导当地畲民因地制宜开发民族工艺品、民族风味小吃等,整个村落弥漫着浓浓的畲族文化气息,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深山小村成为景宁县又一处迷人的民族风情景点。

比如办好畲族歌舞团,推出反映畲族文化的高质量的歌舞剧;民族中、小学把畲族民歌等畲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编成地方教材,列入教学计划工作等。景宁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畲山风》曾两度代表全省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歌曲《美丽的畲乡等你来》、《畲乡敬酒歌》还分别在全国城市歌曲比赛中荣获创作金奖和演唱金奖。如今,这些都成了景宁县开展民族风情游的卖点。

我想保护的方法有很多,关键要有保护的意识。只要用心去做了,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现在,一些抢救工作已经产生了效益。积极抢救、挖掘、整理畲族文化,是对历史负责、对畲族负责的表现。保存和弘扬畲族历史文化,对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服务“三个文明”建设,创建文化大省,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畲族民歌有着其民族特色,在中国民歌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尽力去保护,让它源远流长。

参 考 文 献

[1] 朱秋枫著. 浙江歌谣源流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 朱秋枫著. 浙江民间歌谣散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5月第一版

[3] 李惠芬著. 中国民间文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4] 徐中玉主编. 民间文学.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中国歌谣资料.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1月版

[6] 景宁县政府网站. 景宁县志. 文成县政府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