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手风琴”奏出的乐章

“手风琴”奏出的乐章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坐落在西大直街与红军街转角处的“哈尔滨国际饭店”,便采用了“手风琴”的造型。远远地望去,你会觉得那是一台硕大的手风琴,在那里演奏着时代的乐章,使人们产生一种歌声荡漾的浪漫心情。一些国家以管理本国侨民为名,先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和代表处。这样减轻了广场的交通压力,将旅店来往人流疏导到西大直街方向。这架大手风琴的合理架设,既不破坏广场的环境,又成为广场街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手风琴”奏出的乐章——国际旅行社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名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存在。别的不说,仅从城市建筑上就能体现出来。坐落在西大直街与红军街转角处的“哈尔滨国际饭店”,便采用了“手风琴”的造型。远远地望去,你会觉得那是一台硕大的手风琴,在那里演奏着时代的乐章,使人们产生一种歌声荡漾的浪漫心情。早年,当你乘坐着擦着电火花,响着叮叮当当声音的摩电车驶向火车站,离开这座城市时,那凝固的音乐符号仍会在脑海里绕梁,留下难以消逝的余音。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来哈尔滨停留时,先是视察了哈尔滨铁路车辆工厂,尔后又到过的地方就是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即现在的国际饭店。从此这家哈埠有着传统、独特风格的老店历史,便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国际饭店,原名叫“新哈尔滨旅馆”,位于市中心喇嘛台广场西南角,是红军街与西大直街转角处,正门开在西大直街上,门牌4号。在旅馆建成之前,中心广场周围已陆续落成了圣·尼古拉教堂(俄罗斯风格)、莫斯科商场(新艺术风格)、中东铁路事务所兼住宅(新艺术风格)、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折衷主义风格)和意大利领事馆等建筑。

中东铁路通车后,特别是哈尔滨开埠之后,外国人越来越多。1905年12月,哈尔滨通商开埠。于是日、美、英、法、意等国的商人纷纷来到哈尔滨经商牟利,同时也打破了俄国商人一统天下的格局。据统计,1916年时,哈尔滨总人口为9万人,其中俄国、日本、波兰、英国等侨民就达4万人。到了1927年,哈尔滨总人口为32.8万人,中国人有26.6万人。其他均为外国人,仅俄国人就有5.6万人,日本人为2600人。犹太人为1100人。朝鲜、波兰、英国、德国等都在百人至千人以内。而流动的政客、要员、达官贵人、商贾名绅、各国游客每年都在十几万人以上。哈尔滨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化都市。

一些国家以管理本国侨民为名,先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和代表处。从1907年1月俄国在哈尔滨设立第一个领事馆起,紧接着日本、法国、美国、德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瑞典、比利时、丹麦等国相继设立了领事馆。到东北沦陷前,哈尔滨就有20多个国家先后设立了领事馆和代表处,如果加上各国在哈尔滨设立的商务代表处、临时代办处等就达50多个。仅南岗区就有20余个。有人说,当时逛街到哈尔滨的新市街(现南岗区果戈理大街),有如来到国际联盟总部瑞士的日内瓦,随时可见各式各样的国旗。在埠头区的中国大街(道里区中央大街)一带,则如同参观国际商品博览会,集世界商品之精华,应有尽有,看来,人们把哈尔滨誉为“国际化大都市”绝非空穴来风。

国际化城市的形成,外国人的聚集自然会拉动商业、饮食、服务、娱乐场所的发展与兴旺,当时的埠头区已有哈尔滨犹太富商约瑟夫亚历山大罗维奇·卡斯普开办了马迭尔旅馆。

马迭尔旅馆地处中央大街,地理位置优越,“马迭尔”取英语“时髦”的意思,其建筑呈法兰西新艺术运动风格。外观造型简洁,自由流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精美考究。其餐饮风格更是诱人,俄式大菜、西式糕点堪称哈埠独一无二。这座豪华的旅馆集饮食、住宿、娱乐、经营珠宝为一体,占据了外国达官贵族、名流雅士在哈埠消费的大半江山。

马迭尔宾馆自开业以来,像一家快速运转的印钞机在生产财富,日本人恨不得一口把它吞进去。但经过几次收购谈判都没有谈成,老板根本不给“大日本皇军”面子,开出了1000万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对日本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日本人明的不行,便来阴的,后来便有日本特务机关一手策划、幕后操纵了震惊中外的“马迭尔绑票案”,处心积虑地设法掠夺别人的财富,致使马迭尔宾馆的老板——犹太人卡斯普父子先后客死他乡。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人在哈尔滨的势力大增,他们把目光又投向被称之为“龙脊龙脉”上的圣·尼古拉教堂广场西南角上正在兴建的一处大饭店。该建筑原是由一名无国籍的外侨投资兴建的,但刚建起一层便因资金不足而暂停。此地距火车站较近,新市街外国商铺居多,国际机构集中,客流量大。更主要的是当时的南岗新城区一带只有一处火车站前的哈尔滨大和旅馆,该旅馆刚从俄国人手中接管过来,还没开业。因此,当时新城区一带还没有一家能与埠头区的马迭尔旅馆相抗衡的,能够接待达官政要、外国商人的高档次宾馆。

就这样,日本人以近藤林业公司的名誉,买下了这块地基和图纸,接着又投资100万日元,开始继续施工兴建。

该工程始建于1936年5月,为一位酷爱音乐的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彼·谢·斯维利道夫完成,施工人员多为俄国人。

这栋酷似大手风琴式的建筑,是典型的融“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范例,属于过渡类型的新艺术运动思潮作品。由于建筑时代的原因,加上日本人接手之后,在外表上略加装饰掺杂进了简洁、淡雅的日本建筑格调,因而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

从外表上来看,该建筑是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其外部造型由连续多层阳台组成,阳台模拟手风琴键,正门两侧上方流畅的塑造线模拟风箱。整个建筑主侧部分沿街角向两侧展开她以简洁明快的立面、亮丽淡雅的色彩与周围的建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开阔的街角位置展示出建筑的各个设计要素,建筑的主体立面朝向西大直街,中央设主出入口,两侧各有一个次要入口。这样减轻了广场的交通压力,将旅店来往人流疏导到西大直街方向。

该建筑在设计上可算是具有那个时代的风貌,体现了新艺术运动思潮诸多因素。它的立面造型,堪称一绝,被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圆形广场的弧线地形,设计成曲线形。建筑圆滑的转角和显明的横、竖线条线角装饰,恰似一架手风琴。这架大手风琴的合理架设,既不破坏广场的环境,又成为广场街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台“手风琴”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从城市建筑史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哈尔滨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在《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中有这样记载:1937年10月24日,新哈尔滨旅馆开业,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共6层。由于其建筑年代始于日本占领之后,因而饭店的设计考虑了和式建筑的需求。建筑二、三、四层为客房层,设洋式套房和和式套房及附属房共百余间。楼内装饰豪华,设施新潮,家具分西式和和式。共有82间大小套客房,室内有浴房,装有电话,公用设施有礼堂、台球室、理发室等。每式客房大小不一,都分为几个等级。西洋式房费3.5元至15元,和式房费4元至20元。5层以中西餐厅为主,设大餐厅、小餐厅和和式餐厅。和式结婚礼堂和洋式套房14套。餐费标准为早1元、午1.5元、晚2元。当时的2元钱足以买一袋面粉,可见这个旅馆的房费和餐费实在不菲,服务对象自然是那些富贾名绅、达官贵人。

img30

1937年竣工开业的“新哈尔滨旅馆”

旅馆开业时,日本人给起了个新潮名字“新哈尔滨旅馆”,所谓“新”无非是伪满洲国成立了,要哈尔滨“焕然一新”。开业当天,日本当局政要、商人集聚,好不热闹。他们大餐一顿,还向每人赠送了一件纪念品。

笔者曾收藏一件铜制烟盒,盒盖上有新哈尔滨旅馆立体建筑楼型。四圈立面为14个奔跑的野鹿图案,盒盖内可见“新筑纪念、1937”几个字,中间的图案是一对鹿角和4个弯勾,好似该旅馆的“店标”。

从1937年新哈尔滨旅馆开业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8年时间里,新哈尔滨旅馆在伪满洲帝国的庇护下与埠头区的马迭尔、新城区的大和旅馆形成了哈尔滨旅馆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他们三家包揽了来哈埠下榻的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和商贾大亨,生意红火,经久不衰。特别是节假日,那些日本人在这里结婚的、祝寿的、聚会的,排得满满的,人马川流不息,热闹非凡。这里名为旅馆实为日本军政要人、商人、浪人和侵略者的消费场所,掠夺者的乐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这家由日本人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旅馆、酒店自然也就作为敌产而被没收,并改做“苏联红军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

1946年4月21日下午3点,就在这个楼前举行了欢送苏联红军回国仪式。当时出席大会的有苏军指挥官和所谓“国民政府”的官员,也有东北民主联军的负责人,并有30万社会各界群众参加了此次活动。群众代表送给苏联校级军官每人一束鲜花,还宣读了给斯大林的感谢信,并把银杯作为礼品赠送给了苏联红军。随后,举行了部队开拔阅兵式,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兵在军乐队的乐曲伴奏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火车站方向走去,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苏联红军从新哈尔滨旅馆撤出后,松江省军区卫戍司令部即进行了接管并暂在此办公。

1949年7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接管此楼,经过重新装修后更名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主要接待各国外宾、海外华侨和国内司局长级别以上的干部。房费按当时的旧币算为特等双人间13元,甲等单人间8元、乙等6元,丙等5元。每室以两张床为基数,加一张床收2元。由于接待对象有限,房间利用率不高,每天都有空闲床位,但在计划经济的约束下,“国旅”认可亏损经营,也不能接待一般人士和游客。

由于“国旅”只接待外宾、华侨和国家高级干部,门前经常停放着高级轿车。所以,这里一直让人感到很神秘。来过哈尔滨的客人如果有幸能在这里住上一宿,或者是能吃上一顿俄式大餐,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说起“俄式”大餐,“国旅”的烹饪制作和服务堪称一绝,在哈埠的饮食市场上一直处在领跑地位。这里的领军人物有特级西餐技师林培基为首的西餐厨师团队,林培基在东北地区烹饪界远近闻名,曾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同是省政协委员的还有中餐著名烹饪技师于春圃,他以鲁菜、东北菜高超的厨艺而著称。当时“国旅”的厨师多数为“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山东人,所以这里的中餐融入了浓厚的鲁菜元素。尤其是“国旅”那香味四溢的宫廷飞龙酒锅、串烧梅花鹿肉,冒着气,滋啦滋啦地响,吸引了食客的目光,让人不禁想一品为快。

“国旅”的餐厅摆台服务也很有名气,涌现出很多中西餐摆台技师和专家,摆台服务水平堪称一流。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世界各国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外交部通过黑龙江省外事部门挑选几十位中、西餐厨师、理发师、摆台师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其中有部分都来自哈尔滨国际旅行社。

据国际饭店原党组书记权连技整理的《哈尔滨国际饭店史话》记载:解放后,国际旅行社曾先后接待过周恩来、宋庆龄彭德怀、贺龙、滕代远及梅兰芳、艾青、贺敬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知名人士。

周总理1952年12月31日为主持中长铁路移交仪式来到哈尔滨,当时他下榻在“国旅”320房间。总理当日下了飞机后在铁道部滕代远部长的陪同下,直接来到西大直街上中长铁路文化宫(现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移交仪式和各种活动,直到翌日凌晨4时才回到“国旅”房间休息,这时时间已指向1953年的元旦。“国旅”地处市中心的喇嘛台广场,每天早晨4时多就有往来的摩电车,穿行中发出高分贝的噪音,为了不影响周总理休息,郭林军副市长通知电车公司,这一天要破例晚出2小时,确保周总理2小时的有效睡眠。当天早晨,周总理6时起床,6时30分到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8时便乘飞机返回北京。当然周总理并不知道此事,如果他知道了,对这种特殊化待遇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20世纪50年代舞会盛行时,国旅每周六在五楼都举办一次舞会,招待对象主要是中央、省市级领导和外宾朋友。据说,朱德委员长,李立三等曾经在这里跳过舞。

抗美援朝时期有大批朝鲜军官家属(包括南日将军夫人)长期住在“国旅”。不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又有大批苏联专家在“国旅”安营扎寨。直到1955年2月,“中苏友谊宫”(现哈尔滨友谊宫)落成之后,才真正缓解了“国旅”的接待压力。

1959年10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曾来黑龙江省视察,也下榻在国际旅行社。据说:省委接待处将他安排住在四楼高间,但他的随从要求必须住在最高层,因为他是“活佛”,头顶上方不能有人。但是国旅五楼没有高间,接待处工作人员只好将五楼全部空了起来,待“活佛”走后,才恢复正常。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国旅”主要接待外国旅游团体,其中苏联旅行团每年都有十几批,200多人,人数最多的是1960年共接待了20多批400多人。那时候接待的苏联旅行团,经常在五楼看皮影戏,主要剧目是《秃尾巴老李》和《鹤与龟》等。接待其他国家外宾经常举办一些舞会,中间也穿插一些杂技和小魔术等表演。

“国旅”除了接待旅行团以外,还接待过一些外国文艺团体和体育团体。“文化大革命”时期,来哈访问演出的日本齿轮座话剧团入乡随俗,人手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每天要念几段。吃饭时排着长队、搞“三敬三祝”,煞有介事。

如今的国际旅行社已经历了70余年的历史沧桑,几经演变,多次装修,又于2008年恢复了“国际饭店”的老字号,重新开门迎客了。今天的国际饭店已不是旧日的,只接待外国来宾、高级干部的国际旅行社。它已经是面向国内外游客开放的高档次宾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宾客,都可以在这里入住,都可以享受贵宾式的服务。

现在国际饭店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化,但是其老“国旅”的传统特色并没有变,服务标准没有变。新一代的“国旅”人将会把国旅的优势继续发扬、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因为这里不仅仅有其独特经营特点、方法和悠久的历史。更主要的是这里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光荣的历史。那是哈尔滨乃至全国所有的宾馆、饭店所不能比拟的,那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外出视察中,第一次亲自登上这个饭店的楼顶,第一次在这里评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功过。

哈尔滨国际饭店不仅仅留下了毛泽东主席的足迹,而且在这里对东北抗联14年斗争史进行了高度评价,为今后研究总结撰写东北抗日斗争史指明了方向,其意义和影响极其深远。

哈尔滨国际饭店将永远铭记这页光辉的历史,这台硕大的“手风琴”演奏的历史强音,将永远在哈尔滨上空悠扬荡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