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关系中的人

思想关系中的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放在思想关系的视野中研究,就必须研究思想关系中的人。在这些要素中,前两个要素是属人的要素,而思想关系发动者、思想关系受动者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因此我们研究思想关系中的人,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

(二) 思想关系中的人

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放在思想关系的视野中研究,就必须研究思想关系中的人。因为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关系与人的存在是同一的。在人的存在与其所建立的关系之间,已生成的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力量,它决定着人的此在状况。人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当然也是存在于一定的思想关系中的。什么是思想关系中的人?思想关系要素包括思想关系发动者、思想关系受动者、发动思想、受动思想、统治思想和思想元[18]。在这些要素中,前两个要素(即思想关系发动者、思想关系受动者)是属人的要素,而思想关系发动者、思想关系受动者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因此我们研究思想关系中的人,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文献有两种倾向,要么只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视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体,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为客体,这种研究取向被学界称之为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么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研究,这种研究取向主要体现在当前的一些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接受的文章或专著中。我们认为,这两种研究取向都是值得商榷的。就前一种取向来说,有学者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概括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教育内容的悬空性、教育方法的简单性、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性”[19];而后一种取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取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可取的,但其研究接受系统要素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者排除在外,又是不可取的。这两种研究取向都是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认为,在主客体的关系上,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我们知道,现代哲学已实现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所谓主体间性,“简言之,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通关系,是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20]。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基础之一的解释主义就曾指出,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离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构建。批判理论也认为,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研究者不仅要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见,而且应该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为双方自身的解放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研究中也逐渐实现由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转换。

所以,我们在思想关系视野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又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主体性,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主体性,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我们研究思想关系中的人,也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