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公共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 公共组织中的人际关系4.3.1 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交往双方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的不同,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人与人相互间吸引力程度是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特征。

4.3 公共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4.3.1 人际关系概述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组织管理环境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人不能离开他人和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

2.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把人际交往关系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人际交往需要不同,舒兹(W.Schutz)划分的人际关系。第一,包容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喜欢并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乐意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被别人接纳;具有参与、交往、宽容、谦逊等行为特征。

第二,控制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力图在权威和权力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总想控制、支配、领导他人;或期待他人的支配与控制;具有影响、控制、支配或被动、服从等行为特征。

第三,情感型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希望在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想对别人亲热、亲近,也期待别人对自己亲热与亲近;具有亲切、友善、同情、照顾等行为特征。

(2)根据时间的长短、双方依赖的程度、权力的大小和社会角色等标准,美国心理学家利维特(H.J.Leavitt)对人际关系进行分类。

按交往时间长短,人际关系可以分为长期人际关系和短期人际关系。长期人际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它是指交往双方时间较长,关系较为稳固。短期人际关系是指由短期、偶然的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不稳定的关系,这种一般比较实用、单纯。如委托人与代理律师之间的关系,它一般是临时性的关系,打完官司就各奔东西了。

按交往双方依赖和独立的状况,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依赖关系和独立关系。依赖关系如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交往中一方的需要有赖于另一方提供。独立关系如同学关系,交往双方在物质、心理上相对独立。

按照交往双方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的不同,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从属关系如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平行关系如同级经理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霍尼(L.P.Horney)将群体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三种。

第一,谦让型,也称“合作型”。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交往以宽容、忍让、帮助、给予为特征。

第二,进取型,也称“竞争型”。指遇事总想胜过或压倒对方,相互交往中表现为敌对、封锁、相互利用等特征,群体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第三,分离型。这种人在交往时,以疏远他人、与世无争为特征。

(4)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P.Fiske)认为,人际关系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共享。由群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如团队成员关系、亲密同事关系、家人关系等。

第二,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和顺从关系,如上下级关系、长幼关系等。

第三,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的回报与交往的平衡。如某些一般同事关系,甲方为乙方做了事,相应地乙方也需为甲方做相当的事情。

第四,市场定价。双方交往时基于理性,衡量得失,考虑成本与收益比,如买卖关系等。

费斯克认为,这四种类型是理论上的关系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构建人际关系,决定与不同对象交往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这四种基本类型,建构出复杂的人际关系。费斯克还认为,这四种类型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不管是哪一种文化,其中都存在这四种类型,只是不同文化中某一类型占主导而已。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应用范围如何,具体的实施细则是什么,可能会因文化而有所差异。

4.3.2公共组织中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心理由三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其中,情感这一心理成分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喜爱或不喜爱,即表现为人际吸引。人与人相互间吸引力程度是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心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距离越近,人们之间吸引程度越高,反之则双方越缺乏吸引力。

1.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1)接近性吸引。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往往容易成为知己。研究表明接近性是增进陌生人早期阶段交往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L.费斯廷格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已婚学生为对象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问所有住户的女主人:“在这个居住区中,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三个人是谁?”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两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10%,可见,空间距离越大,交往的密切程度减小。接近性吸引发生的原因在于,空距离的接近促使彼此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增多,相互依赖、帮助的时间也增多,这样就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

(2)相似性吸引。在个人特性诸如态度、信念、价值观、年龄、性别等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双方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以男大学生为被试者,共17人。实验者为被试者提供免费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进入宿舍前,测定他们在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将具有不同态度、价值观的大学生混住在几个寝室中。四个月中,定期对他们就上述问题的看法进行测定,并让他们互相评定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到了后期,相互间吸引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彼此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是否一致,即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纽科姆的研究表明:在双方交往的后期,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相互之间吸引力越大。

(3)互补性吸引。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克霍夫的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

(4)个性吸引。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增进人际吸引。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的调查表明:拥有真诚、诚实、善解人意、忠诚、真实、可信赖、聪明、可靠、体贴、温暖等个性品质的人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相反,具有欺诈、不友善、恶意、自私、粗鲁、不真诚、贪婪、做作、残忍等个性的人,则容易招致他人的厌恶。

(5)个人仪表吸引。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以及风度等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交往的时间推移,其作用越来越小,吸引力将会从外表逐渐转入个人内在的品质。

(6)能力吸引。能力很强、才能出众的人,比较容易让人敬佩,有较强的吸引力,人们愿意与之接近。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能力很强,而又犯些小错误的人,反而比能力强而完美无缺的人更令人喜欢,这就是所谓的“差错效应”。原因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反而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不敢接近。

2.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人际知觉的偏见因素。人际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即对人的印象。人际知觉实质上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在人际关系行为中,必须先有人际知觉,后有人际吸引。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会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也就是产生一些偏见,这些偏见就会阻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妨碍了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几种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包括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这些偏见心理会阻碍对人的真实了解,对人际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

(2)自我认知的偏颇因素。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正确恰当的自我认知是协调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观因素。由于人们在自我认知时,除了受认识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难做到恰如其分,很容易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那么就会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从而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降低人际吸引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