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建构论技术观及其问题

社会建构论技术观及其问题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建构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容之一。在应用上,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是社会与科学认知的关系。社会建构论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种研究策略本属于科学哲学范畴,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却与广义的社会学有密切的联系,故被许多人在研究与社会相关现象的问题时而移植。社会建构论将技术视为一个社会过程、一种社会文化实践,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行动者构成了技术的基本要素,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由此成为基本分析单位。

二、社会建构论技术观及其问题

社会建构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容之一。它包含的分支很多,对它本身的定义也很难,“离开自然来研究自然”是其一个重要方面。在应用上,社会建构主义研究的是社会与科学认知的关系。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有一个发展历程,社会学自19世纪上半期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后,是沿着实证主义的路径传承的。19世纪70年代以降,随着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学派的兴起,社会实证主义逐渐被冷落。以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等人的“后实证主义”思想,导致科学中的革命。尤其库恩阐发了科学理论中的解释学性质极大地冲击实证主义科学统一观、方法的整体性,真理性知识和普遍性法则遭到怀疑。人们转而相信决定科学发展的是社会、文化、制度等外在因素。

20世纪以来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异军突起,很多学者开始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如莫顿、曼海姆。20世纪70年代后,在英国的爱丁堡崛起了一个科学社会学学派,他们以对科学知识生产和增长的宏观解释策略——强纲领而著称。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则以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为前提对包括自然知识在内的人类知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张从根本上挑战了科学哲学的霸权地位,认为所有知识都可以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并以知识社会建构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反对传统理性主义、知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的普遍性的激进主张。对传统认识论、知识论和真理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因此而发挥了使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与社会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的作用。“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体现在对实在、科学方法、实验和理论的解构中,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化中,体现在其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上。”[21]科学知识社会学明确把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展示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变迁和发展的作用,并从理论上对这种作用进行阐述。拒绝传统的哲学主张,否认理性、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普遍标准。认为理性、客观性和真理等概念的内容是由具体的社会群体的有限的文化规范决定的。将科学反映客观真理的神圣性消解,将科学家拉下神坛。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的激进解读引起科学家阵营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间的论战和对立、冲突。“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的爆发是两个阵营之间的论战,也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碰撞。

社会建构论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种研究策略本属于科学哲学范畴,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却与广义的社会学有密切的联系,故被许多人在研究与社会相关现象的问题时而移植。维贝·E.比杰克在《技术的社会历史研究》一文中,用后现代的视角研究技术是如何被塑造的,给研究技术创新实现的途径以启迪。维贝·E.比杰克认为,“在40年代以前,社会学并不太注重对技术人工物和社会发展的细节研究,除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外,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之后,钟摆开始摆动,尤其是一些历史学家、某些经济学家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重新发现了技术。”[22]

重新发现技术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学的视角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渗透到技术研究的过程。“在过去的十年间,STS(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是‘技术转向’。与此前科学社会学家打开了科学的‘黑箱’一样,这一新的学术研究也打开了技术的黑箱。这种研究不是探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是相反:研究者现在探讨的是社会如何进入技术的——技术是如何被社会塑造和建构的。”[23]与SSK相对应在技术研究领域社会研究路径的是SST,在科学社会学的启示下,1982年在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特勒弗·平齐(Treverse Pinch)和韦伯·比杰克(Wiebe Bijker)等人倡导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对技术进行研究。1985年唐纳德·麦肯齐(Donald Mac Kenzie)和朱迪·瓦克曼(Judy Wajcman)合编了论文集: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技术的社会建构》);1987年,平齐、比杰克等人合编了另外一部论文集收集了1984年相同专题会议的论文。书名为《技术的社会形成》(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该书力图通过社会因素和经济、政治因素来研究技术的相关内容和技术创新过程,展示技术的社会形成,破解技术的黑箱,打破技术的神秘感。

技术的某种形态是与知识相关联的,许多技术研究者是走知识论路线研究技术的。在生存论视域下,知识形态是技术传承过程的理论化过程,只是技术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已。但技术确实与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包括拉图尔在内的很多后现代主义者也关注技术的建构研究。社会建构论将技术视为一个社会过程、一种社会文化实践,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行动者构成了技术的基本要素,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由此成为基本分析单位。

科学知识社会学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思考,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造成了巨大冲击,把科学作为真理的客观反映的神话被打破,将社会建构的概念和理论带入知识研究领域,强调建构是合理的。“社会建构主义以激进的姿态向科学哲学提出了挑战。目的是要用社会实在论来取代自然实在论。这种挑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以发现的语境取代辩护的逻辑,以建构论取代实在论。这种挑战打开了科学知识广阔的社会与文化分析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却牺牲了科学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