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逃离地球的牢笼

逃离地球的牢笼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常常拿他与莱布尼茨做对比,与莱布尼茨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这不是“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因为即使常常被誉为最高造物的人,也不可救药地存在缺陷,注定要遭受生活的磨难。生活受一种基本意志的驱使,服务于自然而不是人的目的。尽管叔本华不是基督徒,甚至也不是有神论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某种形式的基督教精神有很多相同之处,他认为:生命是要承受的负重,以罪的形式存在。

“将世界看作一个赎罪之地、一种流放地,是你在生活中定位的可靠罗盘。”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论世界的苦难》(“On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简单地讲,对他来说,生命带有一种消极的意义。人们常常拿他与莱布尼茨做对比,与莱布尼茨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这不是“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因为即使常常被誉为最高造物的人,也不可救药地存在缺陷,注定要遭受生活的磨难。这难道是全善全能的上帝的作品吗?不,正好相反。生活受一种基本意志的驱使,服务于自然而不是人的目的。因此,我们所继承的天生的冲动从根本上来说就与我们的理性道德不一致,它让我们的心灵遭受拷问、充满负疚、内心受挫和苦不堪言。

尽管叔本华不是基督徒,甚至也不是有神论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某种形式的基督教精神有很多相同之处,他认为:生命是要承受的负重,以罪的形式存在。然而他的“救赎”观与基督教不同:等待我们的没有天堂,只有从苦难中解脱,而我们在此生中只能通过自我否定来获取它。在拒绝了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之后,我们也就逃离了疼痛与苦难。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自杀也变得被允许了,因为死亡不过是仁慈的解脱。很明显,这个观点与佛教以及其他东方哲学流派有相似之处(虽然叔本华否认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实际上他很乐见这种暗合的一致性)。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对艺术的影响巨大—总的来说,在音乐、诗歌、戏剧和文学方面—虽然并不总是被认定为“悲观主义”,但是它构成了哲学和科学“现实”的世界观的基础。这对饱经苦难和折磨的人来说尤具吸引力:这是对直观感受到的真理的哲学证明。但它最终被证明了吗?生活的本质即是受难吗?有人会争辩说(比如尼采后来所说的):我们是有选择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没有选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