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来自经验的判断之发生

来自经验的判断之发生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第三个阶段上发生的是,整体特别地作为整体而被呈现,部分特别地作为一个部分而被呈现。我们已经从单线意向性即知觉转到多线的意向性即判断。在第二个阶段上发生的特别关注是必需的。首先应该注意,向范畴领域的转变与此前正在发生的经验明显是不连续的。

来自经验的判断之发生

在考察范畴意向的重要性之前,让我们先来尽量完整地理解范畴意向是什么。范畴意向如何产生于我们有关简单对象的经验?要弄清这个产生过程,我们必须辨别三个阶段。

假设我们正在感知一个对象,比如说,我们正在看一辆轿车:

(1)首先,我们仅仅是以一种相当被动的方式来观看这辆车。我们的目光从车子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经过侧面、视角面和外形的多样性,看过车子的颜色、光滑度、闪亮的外壳,我们感觉它的硬度或软度。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连续的知觉过程,都是在一个层面上实施的。在我们持续地进行感知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殊的思考参与进来。此外,当我们历经各种呈现的多样性时,同一辆轿车作为多样性中的同一性而被持续地给予我们。

(2)现在,假定这辆轿车表面的有些擦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擦痕上面。我们凸显轿车的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凸显这个空间部分,而是凸显这个空间部分里的这个特征,这片擦伤。这种关注完全不是先前发生的漫无目的知觉;这种凸显在性质上不同于此前持续进行的知觉。然而,这还不是范畴对象的确立。迄今为止,我们还处在中间点上:我们继续经验轿车的诸多显象,继续辨识出所有显象之中的同一辆轿车,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一个显象上,并且把它带到中心位置;它从其余的全部显象中卓然凸显出来。有一个部分进入整体背景衬托下的前景之中。

(3)要确立范畴对象,还需要一个进一步的步骤。我们中断持续的知觉之流;我们回到整体(轿车),我们现在恰恰把它当作是整体,同时还把受到凸显的部分(擦痕)当作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把整体记示成包含着这个部分的整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一种关系得到联结和记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宣布:“这辆轿车是有损伤的。”这种成就就是范畴直观,因为范畴对象即在其联结之中的事物被变成实际对我们在场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辆轿车对我们在场,而且还使这辆轿车之是有损伤的变成在场的。

在这第三个阶段上发生的是,整体(这辆轿车)特别地作为整体而被呈现,部分(有损伤的部分)特别地作为一个部分而被呈现。整体及其部分被明确地区别开来。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得到明晰地记示。一种联结得到完成。一项事态咔嗒一声就位了。我们已经从感性转到理智活动,从单纯的经验活动转到一种初始的理解活动。我们已经从单线意向性即知觉转到多线的意向性即判断。我们已经进入范畴思维。

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整体和部分都已经被经验或者体验过,但是我们没有使之成为论题。严格地说,它们还没有得到联结。即使在第二个阶段,当部分已经被带到前台的时候,它被凸显出来,但是仍然没有被明确地作为一个部分而得到确认。这个部分被带到前台,但是它作为部分的存在并没有被带到前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部分正在准备作为一种属性而得到确认,但是它还没有被如此认定。在第三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得到明确的联结。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如果没有第二个阶段提供的准备,没有对结构的最初的一瞥,没有超出简单的连续知觉而对于某个特征的关注,那么也就不可能达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被充分地分化以至于直接产生出范畴的结构。在第二个阶段上发生的特别关注是必需的。我们必须开始经验整体之中的一个部分(擦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的联结(“这辆轿车是有损伤的!”)。

我们刚才的描述包含着大量哲学材料。我们描述了当我们从简单知觉转到范畴意向即思维的时候发生的意向性的转换。我们所描述的意向性的成就,乃是人的语言和言语的思想基础。语言并不是凭借它自己而飘浮在我们的感性之上;我们之所以能够使用语言,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进行这种构造范畴对象的意向活动。界定着语言的句法,被奠基在范畴意向中所发生的对于整体和部分的联结之基础上。语言中的句法表达着在范畴意识那里被显示出来的整体与部分的诸多关系。我们之所以能够交流,能够告诉别人说“那辆轿车是有损伤的”,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从知觉走向范畴思维。实际情况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语言,所以我们能够思维;而是因为我们能够思维,因为我们有能力达到范畴意向,所以我们有语言。理性意识的能力支撑着语言的能力。的确,我们继承下来的语言迫使我们的范畴活动朝向这个或那个方向,进入这些或那些范畴形式,然而,能够拥有语言的能力却是建立于我们在范畴领域所享有的那种意向性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讲清楚这种从经验到判断的转变具有哪些含义。首先应该注意,向范畴领域的转变与此前正在发生的经验明显是不连续的。转入范畴领域不是意味着更多的知觉;它并非只是进一步展开那些在知觉中被给予的多样性。在上述第三个阶段上,当我们回到整体,并把它确切地记示成包含着有关的部分在内的整体,这时候,我们中断了知觉的连续性。我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重新开始;我们回过头来查看我们一直在经验的东西,而且还开创一个新的同一性层面。这个新的开端安置了一种新的意识,也把一种新的对象即事态当作这个意识的对象相关项安置下来。

第二,被记示的事态(即这辆轿车是有损伤的)是个“一”,是一种“统一性”。该事态之为统一性的方式不同于在知觉中被给予的同一性。这是一种被提升了的统一性。它更加离散,更加可以认定。持续的知觉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形被给予的时候才不断持续着,这个过程本来可能无限延续下去。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单个事态(“这辆轿车是有损伤的”),可以说,这个事态能够被收拾起来到处携带;它可以脱离知觉的直接性,脱离我们目前的境遇。它可以在交往中传达给其他人。(相反,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把我们的知觉或者记忆移交给其他人。)它可以在逻辑上与我们记示的其他事态联系起来。同一性论题——这个论题即使在知觉那里也是相当重要的,在知觉中,同一性是通过多样性而被给予的——需要一种新的意义以及新的强度层次。我们现在得到的是范畴意识中的同一性,通过言语而被呈现、保存和传送的同一性。

第三,范畴对象的同一性是被一次性地呈现的。在知觉那里,我们经过一个过程,诸多外形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相继呈现,然而在范畴记示中,整体和部分则是同时被给予。这里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首先拥有全然单独的整体(“这辆轿车”),然后作为一项分开的成就,再拥有部分或谓词(“损伤的”),接着再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即使在我们把这辆轿车作为整体来记示的时候,我们必定已经在心目中拥有部分。整体—连同—部分(whole-with-part)是一次性地、同时地来到。当我们得到一个呈现给我们的被联结的整体时,我们不是先有整体然后再有联结。如此的整体仅仅作为被联结的整体而呈现。范畴对象的这种同时性是它的离散性的又一个方面,必须将其与知觉经验的连续性特征加以对照。

在现象学术语中,范畴对象的确立被称作构造。不要把“构造”一词理解成一种创造,或者是把各种主观形式强加于实在。在现象学那里,“构造”一个范畴对象意味着使它显露,联结它,展示它,实现它的真理。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喜好随意表现事物;我们不能让对象来表示我们所希望的随便什么意思。我们让事物显露,把它带到光亮之处,仅当该事物在某种光亮之中呈现自己。如果我们想要能够断言事物有某些特征,那么该事物就必须显露出我们能够注意到的某些方面。如果我们没有经验过类似于车上的擦痕那样的东西,我们就不会把这辆轿车构造成有损伤的轿车。当然,我们有可能被虚假的显象误导,在这些虚假的显象中,轿车只不过似乎是擦伤了,于是我们就可能在它实际上没有损伤的情况下错误地宣布它是有损伤的;但是,我们以后可以把这种错误纠正过来,例如通过进一步更加仔细的观察,或者通过听取其他人的看法,或者估算出实际情况必定如何,然后纠正错误;于是我们将会逐渐看到我们原来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服从于事物显露它们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方面的服从并不是为了给我们的自由加上种种限制,而是要达到我们理智的完善,我们的理智就其本性来说是与揭示事物的存在方式相配合的。在这个方面的服从,就是要带来客观性的胜利,而这是我们的心灵应该做的事情。去“构造”一种事态,就是去运用我们的理解,而且要让事物向我们表现它自己。

关于“构造”这个术语,还有几个要点须作进一步的说明:从经验到范畴对象的发展被称作发生性构造,因为其中有几个阶段,较高级的对象性通过这些阶段从较低级的对象性那里发展出来。范畴对象和范畴意向显然奠基于简单对象和简单意向。它们是非独立的部分。人的理智活动建立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最后,述谓的意向性(predicative intentionality)——我们以这种意向性来述谓对象的特征并宣布“S是p”——是范畴活动的显著形式;相反,“前述谓的”这个词则用来指称那种先于范畴活动的经验和意向性。现象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前述谓的经验”,也就是先于各种范畴成就但又导向范畴成就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