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社群及其成果

研究社群及其成果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研究社群来看,主要可分为哲学研究者与历史研究者两大类型。在论文成果方面,何兆武率先以柯林武德原著为研究始点,力求摆脱国人受苏联学者研究路数带来的偏颇,以此全面梳理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此外,沃尔什撰著的《历史哲学导论》中译本获得出版,从而为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提供了理论参照系。

(二)研究社群及其成果

从研究社群来看,主要可分为哲学研究者与历史研究者两大类型。由于知识结构与学术训练的不同,尽管他们在研究主题上存在着重叠,然而各自叙述的风格和关心的问题却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就哲学研究类型而言,它又可分为纯粹的历史哲学研究者以及一般哲学意义上的研究者。前者以何兆武、张文杰为典范,后者包括张志刚、陈宇光、袁吉富等人。在论文成果方面,何兆武率先以柯林武德原著为研究始点,力求摆脱国人受苏联学者研究路数带来的偏颇,以此全面梳理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譬如,《罗宾·柯林武德》一文已尝试突破康恩意识形态批判的研究路数,并从学术层面评价了柯林武德对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所做出的贡献。(19)倘若说此文仍带有或多或少像康恩那般批判的残痕的话,那么《历史的观念·译序》则是对《罗宾·柯林武德》一文详尽补充的升级版,《历史的观念·译序》不仅追溯了柯林武德的思想渊源,而且在文献资料方面更为翔实、解读更为客观,可以说,在中文学术界,它是至今评析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最具影响力的知名文章。此外,沃尔什撰著的《历史哲学导论》中译本获得出版,从而为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提供了理论参照系。由此,《历史的观念·译序》一文的学术价值更能获得彰显。同样,张文杰的《柯林武德》一文,不仅增补了柯林武德的生平与著作,还列举了参考书目,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另外,该文还集中论述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核心思想,譬如“历史是过去经验的重演”。在评价柯林武德时,《柯林武德》一文从20世纪整个哲学思潮的角度指出,柯林武德的思想与美国盛行的相对主义可谓同气连枝。(20)后来,在此文的基础上,张文杰还以专篇论文详尽地阐述了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2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其他的哲学研究者较注重柯林武德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也致力于剖析柯林武德历史思想的核心概念。譬如,张志刚不仅从文明观的视角比较了柯林武德与汤因比,而且从学术渊源比较了克罗齐和柯林武德。(22)陈宇光则重点厘清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与概念。(23)显然,这些研究有助于拓宽研究论题。

至于历史研究者,他们多关注柯林武德的史学思想,研究成果有评论性的论文,也有外国学者研究柯林武德的译文,他们主要包括若余英时、林正珍、王晴佳等人。譬如,王晴佳从检视“历史”一词入手,指出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强调思想的自律性颇具意义,然亦批评了柯林武德忽视了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历史哲学若未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则将陷入演丹麦王子却无哈姆雷特的尴尬。(24)刘昶不仅翻译了柯林武德研究者杜森(W.J.Van.der Dussen)的研究论文,(25)而且《人心中的历史》一书还辟专节论述了柯林武德“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的核心观念,分析了柯林武德对历史自然主义的批评。(26)李宏图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柯林武德有关历史思想的论述,重点分析了柯林武德何以将“思想”视为检验历史真理标准的原因。此外,从历史认识的主观与客观,指出了柯林武德建立了自己崭新的史学体系。(27)

从研究成果刊发的形式来看,除了专题论文之外,仍存有译者序言或后记、书评或名著导读以及史学史专著或介绍性的史学概论。

(1)译者序言:例如The Idea of History一书的翻译,有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译者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陈明福译《历史的理念·译者序》(台湾桂冠图书,1998年版)、沈清松的《序陈译〈柯灵乌自传〉——自传、思想与方法》(《鹅湖杂志》1984年第112期);黄宣范译《历史的理念》(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年版);尹锐等译《历史的观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陈明福译《柯灵乌自传》(故乡出版社,1985年);章建刚的《柯林武德自传·译序》(陈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吴国盛的《自然的观念·后记》(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吴晓妮的《精神镜像·中译本导言》(赵志义、朱宁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至元的《艺术原理·译者前言》(王至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卢晓华译《艺术哲学新论·译者前言》(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书评或名著导读:《历史的观念》一书有乔治忠导读的《历史的观念》,载于刘泽华主编《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彭刚的《对历史学的哲学反思》,载于郭圣铭、王少如主编《西方史学名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李春平对《历史的观念》的导读,载于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评介性的西方史学史专著或介绍性的史学概论:刘昶的《人心中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张广智、张广勇的《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贾东海、郭卿友编的《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王晴佳的《历史的哲学反思:历史哲学在20世纪的演变》载于《超越挑战与应战:现代西方文化十二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郭小凌编著的《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徐浩、侯建新的《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罗凤礼主编的《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严建强、王渊明著的《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柯林武德的翻译文章:徐奕春译《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载于汤因比著、张文杰编的《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陈新译《某某哲学的观念,特别是历史哲学的观念》载于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新译《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载于丁耘、陈新《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的元问题》(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陈恒、耿相新主编的《新史学·第三辑: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大象出版社,2004年)。

在研究策略方面,港台与大陆学者既有相似处,亦存在着差异。例如,他们都关注原著的翻译与学术研究;不同之处凸显为研究社群、文献使用、论题路径等方面。有必要指出的是,一段时间内,大陆学者在文献方面多利用《历史的观念》的中文版;不过,当下柯林武德的研究者在文献方面已有所突破,西方文献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譬如文献征引、选题方面有所超越。(28)此外,林正珍曾以柯林武德的思想作为主题组织了一场文本分析的研读会。(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