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中共池州市委宣传部 姜华芳 胡李美

“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性的提升和向外伸张的过程,文化通过其对群体整合功能,使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质文化教育战胜劣质文化,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文化的进步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文化教育对个体不断地发生影响,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规范来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通过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对人的控制,使个体顺应社会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就农村而言,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起到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农村,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农民喜闻乐见且耳熟能详的民俗、民间文化,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几十年,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防止“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门徒会、实际神、中功等邪教人员往往乘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伦常、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努力方向

近代以来,围绕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殊途同归,都把文化作为切入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新文化教育农民,从而调集起农村革命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领导下的农村建设,得出的经验教训还是必须从文化破题入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都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不同的理论者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仅就从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上进行了阐述,作为理论工作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更好的方法和见解供大家探讨。

(一)在资金投入上,要处理好政府带动与社会推动的关系

农村文化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本来应由政府来提供。政府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支出,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但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投入多,要走社会办文化路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借助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和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坚持“非禁则入”的原则,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投资、个人捐助和民间集资等形式参与文化建设。要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减免税收、土地使用、物质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宽松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瓶颈制约。

(二)在设施建设上,要处理好建设与管理使用的关系

解决农村文化发展落后面貌,关键是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要坚持管建并重、管用并举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多方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设,为广大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和新建的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管好、用好已有的农村设施,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村文化潜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最大效用,防止农村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有效解决农村文化阵地短缺问题。

(三)在效益分析上,要处理好讲究档次与实际实用的关系

建设农村文化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享受,办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把农村文化阵地建成农村的标志性建筑、农村文艺作品创作成文艺精品、农村文化活动办成上规模的文艺盛会,当然是件好事,可以带动农村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但农村文化资源有限,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不足,农村文化建设求上品牌、上档次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用性、适应性,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根据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入实际创作一批反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使农村文化建设既实在、实际、又实用,不会造成浪费资源的严重后果,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降低农村文化建设成本,提高农村文化投入效益。

(四)在内容建设上,要处理好发展现代文化与挖掘地方特色的关系

用现代文化成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积极推进如歌舞艺术等现代文化成果向农村转移,充实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然而,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习惯和文化积淀。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要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历程,反映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组织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五)在活动形式上,要处理好政府搭台与民间唱戏的关系

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是前提,民间自发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每年有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节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没了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发挥农村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如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节会文化等经常性文化活动中来,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办为群众办。这样,农村文化活动才更加丰富,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