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首次系统梳理和研究分析框架重构

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首次系统梳理和研究分析框架重构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明演进是当代国内外考古学界高度关注的战略性研究课题。早期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这一点云南更为突出。《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研究》是云南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以云南旧石石器时代至东汉初年的考古材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专著。

李安民

一、内容摘要

文明演进是当代国内外考古学界高度关注的战略性研究课题。《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文明演进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尝试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对云南现有的有关旧石器时代至东汉初年的全部考古材料,按照聚落形态、墓葬、经济形态三个方面和云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三个地区,进行分类和系统梳理,并从云南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早期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这一点云南更为突出。因此,该书从云南当代的自然环境描述与云南历史上自然环境的研究比较入手,论证云南生态环境与文化文明、生态环境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提出云南早期文明演进与坝子直接相关,并将坝子衍生出的文化文明类型总结归纳为:坝子与湖泊结合型、坝子与河流结合型和坝子与山地结合型。

文明演进是该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辨析国内外学术界文明定义和演进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早期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并将云南早期文明演进阶段划分成起源、形成以及演变和发展三个阶段,紧紧依托考古材料,重点进行文明演进过程的考古学分析。提出文明起源阶段的特征是文化上铜器出现,社会层面上社会分化、分层开始,三个地区在发展程度上有差异;文明形成阶段,东部地区文明已经形成,西部地区接近文明形成,南部地区处于向文明形成过渡的阶段;文明演变和发展阶段,由于西汉王朝的设郡置县,云南早期文明被迫中止,三个地区在应对上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在具体研究分析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该书对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阶段性、特色性、演进动力、演进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云南早期文明的阶段性具有模糊性、突变性和停滞性三个特点;云南早期文明的特色性具有稳定性、不平衡性、环境适应性、开放性四个特点;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动力是文化交流和战争;云南早期文明的演进模式是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的互动。

二、创新和贡献

(一)主要创新

一是研究角度有创新。本书运用和借鉴国内外早期文明及国家起源理论,尝试从探究云南早期文明的角度,多学科相结合,重新系统梳理、分析和审视相关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试图寻找云南早期文明和人类一般文明演进模式的同一性或自身个案的特殊性。

二是研究方法有创新。本书虽然同样结合云南考古实际,同样运用的是云南考古材料,但将云南划分为东、西、南三大区域,用聚落、墓葬、经济形态三要素进行综合研究与叠加式分析,既是云南早期文明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的一种探索,也是分析研究框架的一次重构。

三是研究成果有创新。第一,首次具体划分了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阶段,并对云南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在各个阶段的演进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第二,对云南早期文明演进阶段性、特色性、演进动力、演进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阶段性具有模糊性、突变性和停滞性三个特点。特色性具有稳定性、不平衡性、环境适应性、开放性等四个特点,演进的动力是文化交流和战争,演进模式是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的互动。

(二)主要贡献

《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研究》是云南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以云南旧石石器时代至东汉初年的考古材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专著。

本书提出的云南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以及演变和发展历程,对认识云南早期历史有启发作用。

本书突出了自然环境与云南早期文明演进的相互作用,论证了云南生态环境与文化文明、生态环境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对于认识早期文明以后的历史以及当代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本书总结云南早期文明演进模式是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的互动,丰富了学术界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模式的观点。

作者简介

李安民,1964年生,四川仁寿人,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云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从事文化行政和文化企业管理工作。主要致力于考古学、民俗学、地方史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在省内外公开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文化融合论纲》《楚文化的礼与等级研究》《论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非同一民族所为及相关问题》等学术论文19篇。主编《民间艺彩》《群众文化七彩云》等大型画册和文集10余部。学术论文和与人合著的学术著作曾获云南省、昆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