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已有的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已有的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经济学领域、产业经济领域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学科。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经济学领域、产业经济领域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学科。

Cooke(199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企业和其他组织通过根植性的制度环境在这个体系内相互学习。他还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特征、要素、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研究。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区域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动态性被认为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刘友金,2001;顾新,2001;黄鲁成,2003)。

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学家研究了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客观要求(Porter, 1990; Saxenian, 1991; Cooke & Morgan, 1993),同时,区域创新系统会影响新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Storper & Harrison, 1991; Lundvall, 1992; Grabher, 1993)。还有学者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聚演变之间的关系(Saxenian, 1994; Grossman & Helpman, 1995),如盖文启(2002)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新产业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此分析产业集聚区内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呈现出网络节点不断丰富、节点间关系不断强化的阶段性演进特征。

空间经济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则强调集聚对创新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产业集聚,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集聚,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城市集聚。这是一种多元化的集聚,大量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生活活动在有限空间上的集聚,使得多元化的知识的互动和融合成为可能,进而形成一种“综合性大学”效应和“孵化器”效应,促使创新的产生。另外一种是专业化产业区的集聚。这种集聚会产生所谓的“马歇尔效应”,即金融的外部性和技术的外部性,推动创新的产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如何从实证分析角度,结合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梳理和构建由经济发展、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创新中心的创出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分析框架,依旧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