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

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0世纪的文化实践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变,即让中国文化进入了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为了弥合这种分裂,超越它们的对立,需要从全球性角度着眼,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置于世界文化背景下予以审视,在宏观坐标中对中国现代化予以定位,并制定出合理的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然而历经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忧患,中国人毕竟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了: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目的是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迈向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这将使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在经济领域,从过去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从过去资源、资本、有形资产构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为知识、技术、信息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过去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作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发展为知识密集型的智能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更重要的支柱产业;从过去集中的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发展到分散的、网络化生产,等等。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技术、信息等文化因素日益渗透进经济领域,并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从而对物质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愈来愈重大的影响,推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所谓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指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化因素日益渗透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发展插上文化力的羽翼,产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向文化领域渗透,使文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经济价值,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竞争力和发展实力。在下个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凸显,成为世界性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领域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福利型事业,逐步发展到有一部分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生产销售文化娱乐和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产业;影视业、文艺演出业、艺术品拍卖业、博物展览业、广告设计业、装饰装潢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也正在崛起。到下个世纪,我国文化产业必将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除上述产业继续大发展外,体育、卫生、教育也将逐步走向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这是因为:

首先,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满足之后,其消费重点必然向文化领域转移,文化产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而且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而言是有限的,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则可以说是无限的,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重要产业之一。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比如,美国的影视产品的出口总值已超过了航天工业;图书报刊出版发行和音像制品业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

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充分展示了文化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文化不仅对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物质生活的富裕和财富的积累并不是人类幸福的全部,人们还需要而且更看重精神生活的富足,追求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要体现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现代化方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离不开文化力的发挥。而且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愈高,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以后,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突出和重要。在社会生产力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取向将日益起着主导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自觉把握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这一趋势,迎接知识经济逐步来临的挑战,我们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自觉、更加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因为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是使我国跟上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在新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不可少的保障。在这个问题上,识之、顺之、及早抓之者生存发展;见事迟、警醒慢、行动迟缓者,则被动落后。

中国20世纪的文化实践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变,即让中国文化进入了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中国文化在20世纪值得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并不是在完全被动的条件下步入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的,这对于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印证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直面新世纪,中国文化不再是要不要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这个格局中确立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展示新文明的辉煌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社会主义中国真正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然而在回应世界现代化的挑战时,我们不能不深切地感到文化选择上的两难:经济上的公平与效率、政治上的权威与民主、思想观念上传统与现代,以至于经济增长与道德完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这一系列充满悖论的现实,使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都将可能以丧失某一方面为代价,都将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当我们正欲发展科学技术,并把它置于生产力的首位时,西方已出现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反省;当我们试图批判和超越传统文化的羁绊时,西方却兴起了东方古典文化热。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将伴随着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那么这一系列两难文化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承认,从本质上说,潜藏于这一切对立与冲突背后的是理性与价值的分裂。为了弥合这种分裂,超越它们的对立,需要从全球性角度着眼,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置于世界文化背景下予以审视,在宏观坐标中对中国现代化予以定位,并制定出合理的社会文化发展战略。

在跨世纪文化反思制高点上,中国人将以自己的艰辛实践来进一步思考、回答上述世纪性问题。然而历经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忧患,中国人毕竟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了: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目的是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这一点正是我们走向新世纪的思想根基。这诚如马克思所言:“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2]经济的发展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增长,而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开,是人作为文化存在的主体力量的展开。

面对新世纪,我们除了满怀信心和豪情之外,还应多一些自省和冷静。物质世界的建设与精神世界的完善并重,创造文化正能量与消除文化负能量并重,这是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始终应当抱定的宗旨。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