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表明,以科学和民族为基础形成的文化,首先以服务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因此必须以大众的利益和对其的接纳程度为转移。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为人民服务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是一致的。离开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人民大众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文化在质上的判定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是主旋律。

大众的文化是指文化的人民性,也就是说它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这要求文化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表明,以科学和民族为基础形成的文化,首先以服务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因此必须以大众的利益和对其的接纳程度为转移。

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为人民服务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是一致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道路,集中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通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这已被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十多年的社会实践所检验证明。因此,从我国现阶段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一特质出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另一方面,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又是思想理论创造、文学艺术创作和各类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源泉,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实践,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离开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广大理论、文艺、文化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自觉贴近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了解和熟悉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语言艺术,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吸取营养,搜集素材。并要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对人民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发挥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先导和促进作用,运用艺术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愿望,使之体现在创作思想深刻、学术和艺术精湛的优秀精神产品之中,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还必须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新口号。这一口号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脉相承,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应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所谓“主旋律”,是指在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精神;是指社科理论著作、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和出版物在思想文化内涵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人民大众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文化在质上的判定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是主旋律。“多样化”既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表现形式:在内容方面,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就是社会主文化与次文化、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形式方面,则是指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方式和手段等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主旋律与多样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文化内涵要以一定的艺术或学术形式作为载体,主旋律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各种学术和艺术的形式也必须蕴含和反映一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主旋律与多样化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交融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