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在语言中的栖居

人在语言中的栖居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并不属于人,它属于存在,并拥有自己的生命。因此,语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人只能栖居于语言之中,在语言中进行思考;与语言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人是有限的——语言总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语言是我们有限的真正标志”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 伽达默尔哲学述评》,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既然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那么语言就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中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沟通情感、表达思想、形成交流的必要性和前提性条件。伽达默尔欣赏古希腊哲学中生动的、主客尚未分离的日常语言,认为语言并不随着个体的意志和希望而改变,“语词与事物、内容与形式应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 伽达默尔哲学述评》,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 他批判了工具主义将语言看做一种达成对事物真理性认识的手段或方法的观点,指出语言的本质并不在于其工具功能,而在于其揭示功能,即,语言是对于人类文化和生活世界的揭示。语言并不属于人,它属于存在,并拥有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的话语并非表达自我反思的方式,而只是用以说明事物本身,抑或一种存在状态。伽达默尔赞同海德格尔关于“语言自己在言说”的观点,并为之辩护道: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就我们实际上并未主宰语言、控制语言而言,是语言在说我们,虽然,当然也没有一个人会反对我们说语言这一事实。海德格尔的断言在此并不是毫无意义的。”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 and ed. by David E. Ling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p. 236. 这样,语言就具有了无所不在的普遍性,成为了人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都处于语言之中,也同样被语言包围着: 因为语言的存在,文本才得以保留下来,才能够以较为确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过去的一段历史;因为语言的存在,人类的心理、习俗、修养、道德观念等精神财富才得以积淀下来,人类的文化遗产也才得以传承至今;也正是因为语言的存在,对话才成为可能,人们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因此,语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人只能栖居于语言之中,在语言中进行思考;与语言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人是有限的——语言总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语言是我们有限的真正标志”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 伽达默尔哲学述评》,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4页。。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具有“事物性”(Sachlichkeit),即语言并不属于人,而是事物的语言,“语言不能被想象为主体性对世界的投射,而是世界的表现。人存在于世界,也存在于语言。”张汝伦,《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1页。 同样,语言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使用,一旦与人相联系,语言就会显示出三种性质: ①语言的自我遗忘: 指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当时正在使用着语言,更不会去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和句法,因此,语言的内容远比其形式更为重要;②语言的忘我性: 指说话这一行为并不属于“我”,而是在“我们”之间展开的,因而是对他人说的,必须使用他人懂得的语言和正确的词语,才能够将事物呈现于我对之说话的他人的面前。③语言的普遍性: 指对话中蕴含着内在的无限性,即每一次中断都存在着再次恢复的可能性,因为询问和回答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因此语言是包容一切的,它对于人而言也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真正媒介”HansGeorg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 and ed. by David E. Ling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p. 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