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诗意地栖居”是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晚年写的一首诗中的一个短语。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地栖居是真正的存在,没有诗意地栖居就不是存在,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在技术占统治地位以前,人类是诗意地栖居的。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人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

“人诗意地栖居”是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晚年写的一首诗中的一个短语。荷尔德林和黑格尔是朋友,也多次拜访过席勒。自从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1936年)、《……人诗意地栖居……》(1951年)等文中对这个短语做出阐释后,这个短语就广为传诵。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的存在是他所关心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地栖居是真正的存在,没有诗意地栖居就不是存在,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诗意地栖居”是相对于“技术地栖居”而言的。海德格尔主张诗意地栖居而反对技术地栖居。在技术占统治地位以前,人类是诗意地栖居的。海德格尔援引了奥地利19—20世纪诗人里尔克去世前夕写的一封信:“对于我们祖父母而言,一所‘房子’,一口‘井’,一座熟悉的塔,甚至他们的衣服和他们的大衣,都还具有无穷的意味,无限的亲切——几乎每一事物,都是他们在其中发现人性的东西与加进人性的东西的容器。”[21]“房子”“井”“塔”本身没有意味,但是人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它们身上,它们就成为温馨的往昔的象征,从而具有无穷的意味,使人感到无限亲切。从它们上面,人们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在工业社会中,技术统治越来越无所顾忌,越来越遍及大地,取代了昔日所见的物的世界的内容。它不仅把一切物设定为在生产过程中可制造的东西,而且通过市场把生产的产品送发出去。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一个在市场上可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技术把所有的存在物都带入一种计算的交易中。人利用科学技术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忘记了“存在”和人的意义。

荷尔德林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刻板化”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碎片化”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海德格尔的学生马尔库塞把工业社会中的人称为“单面人”。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柏林犹太家庭,纳粹上台后犹太人受到迫害,他流亡到了美国。他所说的“单面人”,又可以翻译成“单向度的人”。在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在各方面成为物质的附庸。人原来有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现在感性受到理性的压抑,人日趋单维化。所谓“单面人”,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的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警告,是想“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22]。马尔库塞把他在1964年出版的一本名著就叫作《单面人》,副标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志研究”。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社会控制是通过技术形式来实现的。社会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要,人们似乎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一切文化领域也都具有商品形式。“发自心灵的音乐可以是充当推销术的音乐。所以,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23]人沦为物、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而存在。“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手段,人附属于机器的这种意义上的不自由,在多种自由的舒适生活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人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24]

为了纠正单面人的状况,马尔库塞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建立新感性。我们在第十五讲中将谈到,美学在诞生时的原初意义就是“感性学”。马尔库塞所说的“新感性”,就是把感性从理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以新的感觉方式知觉世界。而能够发挥这种功能、形成和建立新感性的,正是艺术和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