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孟子梁惠王上释义

孟子梁惠王上释义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贤明的君主要让老百姓能够置办足够的家产,一定要让他们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滋养妻子儿女,要让他们好年景都能丰衣足食,坏年景也免于死亡。这样才能使民心向善,老百姓才会容易追随君主。

点题:

富民和教民是儒家民生思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儒家主张先富后教,先富民后富国,并提出了种种富民教民的具体措施,比如节用薄赋、使民以时、制民之产等。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平民宰相马周对唐太宗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苦乐”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讲的幸福感受!今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已经引起高度关注,将近一千四百年前的马周能有这样的见识,让人感佩!

链接:

论语·子路》——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六韬·文韬·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为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马周《陈时政疏》——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积布帛东都而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王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有国之常,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以资寇邪?

延伸悦读:

孔子把富民和教民作为国家治理中最基本的事项,认为让百姓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追求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孟子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制民之产”,让老百姓能够置办足够的家产,另一方面提倡对子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儒家有先富民后富国的价值取向。在法家的代表人物管子那里表达得更为明确:“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吃饭穿衣仍是第一需要,因此,民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表现。

孔子提出统治者应“节用而爱人”。荀子也认为节用是人民富裕、国家富足的必要条件,“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后世的政治家们也充分认识到节用的重要性。明代初年的名臣丘睿说:“所谓节之一言,诚万世人君制用丰财之要道也。节与不节盖君德修否之验,府库盈虚之由,生民休戚之本,国家治乱之基。”他把是否节用看作关系到民众祸福和国家治乱的关键,以及检验君主德行的标准。

使民以时。孔子提出“使民以时”,认为要根据时令、季节合理安排,在不误农时、不伤民的情况下派遣劳役。孟子提出要“无违农时”“不夺其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只要不夺农时,让老百姓安心生产,就必然会物质富足,人民富裕,生活幸福,社会风气良好。荀子也认为“罕兴力役,无夺农时”是国富的基本条件,“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制民之产。在孟子看来,要想使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必须让老百姓有足够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至少要让人民达到温饱水平。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贤明的君主要让老百姓能够置办足够的家产,全家丰衣足食,这样才能使民心向善。人民如果没有一定的财富,不能达到温饱水平,就容易铤而走险,违法乱纪。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